研读法哲学有哪些必备利器:网络资源篇(更新版)
(原始版首发于微信公众平台“ConcreteTotality”(ID: Litte-Black-Sweety),更新版发于“双城记Pathos” (ID: eethos))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研读法哲学的道路上,如果能有几位友邻砥砺思想,再有几把利器相伴左右,我们或许就会在这上下求索的过程中,感受到些许“德必有邻”的喜乐和“吾道不孤”的坚定。本文将首先从网络资源入手,分享些编者几年摸索下来逐渐获知且日常使用的与法哲学研读相关的平台或窗口,供各位学友参考、借鉴,也欢迎大家修正、补充。
1. 对准关键词?
如果我们需要查找法哲学中的某一人物及其理论,某一概念及其演变,我们下意识地会想到什么?当然是关键词检索!
但如果我们还在使用Google Scholar、百度学术、未名搜索,那么这种“海底捞”般的地毯式检索,又与我们睡前逛淘宝有何区别——快捷、准确、专业体现在哪里?这就需要吾人首先框定,自己的“法哲学”问题是什么意义上的“法哲学”。
所谓法哲学,不外乎是以下两个概念的对应翻译:Jurisprudence(Jurisprudenz)和Legal Philosophy(Rechtsphilosophie)。
如果我们想要了解某国某一具体法律概念、该法律概念依托的制度及其运作原理,我们的问题域就在Jurisprudence之内。此时,检索的对象最好是英美法词典或是某国具体的法典、法条。
但如果我们的问题更为宽泛和一般,比如,我们想知道马克思对法律的看法,想搞清楚法律推理的涵义与方法,还想了解法律与道德关系……这个时候我们的问题域在legal philosophy之中,也包括law and philosophy和law and social studies的部分内容。本文介绍的网络资源主要是针对后者。
2. 想用最快的方法把握一个核心概念?
不管是扫读文献,还是细读经典,离不开对于概念的娴熟,不然吾人就必陷入“每一个字都认识,连起来却不知所云”的境地。但生疏、晦涩、怪异的概念与法哲学形影不离。以黑格尔为例,他偶尔神来之笔的譬喻常常让吾人不知所云——密涅瓦的猫头鹰要到黄昏才起飞;对于歌德诗作的化用也极具智识挑战性——理论让灰色更灰;用典的深意吾人也基本无法理解——这里有玫瑰,就在这里跳舞吧……
此时就需要我们从核心概念入手,先能知其然,争取知其所以然!怎么办呢?Lawrence Solum教授的法律理论博客早已为我们准备好一切!他所开设的Legal Theory Blog(https://lsolum.typepad.com/legaltheory)中Legal Theory Lexicon(https://lsolum.typepad.com/legal_theory_lexicon)板块,即专注于为学生提供简练的法哲学概念解释与相关文献索引。从2006年至今,已经更新了共计94个词条,内容涉及法哲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以及一般性的社会科学定理与常识。
Solum教授的词条解释一般有以下六个部分:概念简介、内容概要、涉及的争议核心、结论、关联词条和相关文献。相比于一般的书本辞典,这一简要词条的优点在于它呈现出了法哲学知识中概念彼此交织、犬牙差互而又泾渭分明、条分缕析的特征。对于澄清误解(误以为两个概念相似就意味着等同),也有助于深化认识(根据参考文献追踪论述发展)。除此之外,博客也持续追踪新近法学理论相关的学术论文和学界动向。
3. 想懂哲学但一无所知?
吾人常有如此困境:在阅读中吃了夹生饭,某一概念或理论心知其意却无法明确表述。在与同好交流中彼此指东说西,好不尴尬费事!吾人又常有如此流弊:就某一问题,通其大略而不识细故。无法在文章与发言中“具体说说”、“结合细节谈谈”。这就需要吾人对概念为核心的某一派系理论相对熟稔,以语境/脉络(context)把握概念的涵义,而非就概念论概念。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SEP, https://plato.stanford.edu)可解吾人此困。多说无益,以下图为例。当编者于搜索框中输入Idealism时,呈现如下对话框:

不难发现,SEP胜在可以勾勒某一概念从生发到消亡全部历史;词条往往都是由所涉领域相当权威的学者撰写,参考文献的搜罗整理也颇为专业、细致。此外,Academic Tools中列出了引用方法,方便吾人写作时援引。但从实用角度而言,斯坦福哲学百科求全、求细、求准,也就丧失了直观性和便捷性。仅仅二级标题Kant一节,文本长度和内容密度都可能会让阅读过程中的吾人丧失进一步了解该概念的勇气和兴趣。同时,对于使用者知识要求有一定门槛——如果我们将Idealism理解为理想主义,理解为恩格斯所言的“唯心主义”,阅读词条时就难免觉得莫名其妙。
概念词条的检索工具除了SEP外,同类的还有两个,一个是由国际法哲学与社会哲学学会(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Philosophy of Law and Social Philosophy)主办的IVR法理学百科全书(IVR Encyclopedia of Jurisprudence, Legal Theory and Philosophy of Law,http://www.ivr-enc.info),一个是Internet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https://www.iep.utm.edu)。两者都能提供词条检索的功能,但整体上还是SEP略胜一筹。
4 想了解最前沿、最迅捷的圈内消息?
法哲学的阅读与写作,是围绕经典文本与基本问题一次又一次地再发下和再认识。如若埋首于故纸,就难免在与同仁切磋中出现“不知有汉,遑论魏晋”的尴尬。因而,我们有必要对“圈内”事务保持高度关注的姿态;同时,也要在更广泛的语境中不断定位自己手头工作的语境意义乃至观点的价值取向。
如果吾人有此想法,那不妨关注以下网络资源:
A.Brian Leiter's Reports
芝加哥大学法学院Brian Leiter教授的Leiter Reports(https://leiterreports.typepad.com)极富盛名(如果你还不知道,可能就已经被历史的毛驴车抛弃了),Leiter本人也认为这是“The world's most popular philosophy blog for more than a dozen years”。该博客完全围绕Leiter的个人研究兴趣设定,主要内容是以新近学术动态为主,以及对于学生学习法律、申请国外法学院的建议。此外,还有他本人参与或独著的著作,甚至是广告。最后,还有Leiter本人的大头照。
其实,Leiter的博客不止1个,和法哲学研读关系最为紧密的是前文中提到过的Leiter Reports: A Philosophy Blog(https://leiterreports.typepad.com/blog/legal_philosophy/),主要是关于与哲学有关的新闻和观点以及与学术工作者、学术自由、思想文化和其他相关议题。该博客自2003年创办,Leiter自称其为“当今世界最有名的哲学博客”。早年还有一个Brian Leiter’s Legal Philosophy Blog似乎已被废弃,最后一篇更新于2014年5月27日,而另一个My Nietzsche Blog似乎也不能连接。
在Leiter Reports: A Philosophy Blog的左侧,Leiter列明了不同类别(categories)的标签,名目繁多,五花八门,包括学术自由、求职建议、职业伦理、法学院动态、法哲学、哲学家八卦、哲学新闻、哲学动态、读者来信和年度总结等板块,以及其他学者博主的友情客串和摇滚乐、古典乐与餐厅推荐等文化生活的讯息。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始于1996年(彼时Leiter还只是UMichigan 二年级的研究生)的Philosophical Gourmet Report。关于该榜单及法学院/哲学系/PhD项目的排名问题以及相关的历史背景和现实争议,在本篇最后一节“研究重镇”中再叙。
除此之外,还有两个挂靠在Law Professor Blogs Network项下的网站,一个是Brian Leiter’s Law School Reports(https://leiterlawschool.typepad.com),一个是Brian Leiter’s Law School Rankings(http://www.leiterrankings.com)。前者主要是关于(北美)法学院的各方面情况,包括学院排名、学者近况、任免动态、获奖荣誉、逝者悼文、其他人员信息的数据统计和各类转载文章等。后者主要是法学院排名,包括学术影响力排名、生源排名、高校/最高法院就职竞争力排名等细分榜单,但最晚近的也只是更新至2014年6月。以上三个博客或有交叉,很多都是Leiter由Twitter上推送的转发而成。
除Leiter以外,还有很多学者都联合运营着不同主题的学者博客,名目繁杂,难以一一详述。例如。Law Professor Blogs, LLC运营的The Law Professor Blogs Network(Leiter运营的后两个博客也在此列),号称是美国唯一一个由超过百名的法学教授、法学院院长和律师运营的法律博客网络(可惜法哲学学者几乎没有)。
B. JOTWELL – The Journal of Things We Like (LOTS)
该网站由迈阿密大学法学院协办,主要是由相关学科的法学学者就新近发表的学术文章进行简要评述(文章长度在500-1000字之间),旨在打破日益高筑的学科壁垒,促进不同领域之间的学者充分交流,简而言之类似于书评式的文章互评。Jotwell现任editor-in-chief是University of Miami School of Law的Laurie Silvers & Mitchell Rubenstein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of Law A. Michael Froomkin,共设有22个专栏,每个专栏配有2位section editors,整个刊物还配有3位student editors,每个专栏每月都会至少有1篇文章。
目前,Jurisprudence专栏(https://juris.jotwell.com)的编辑是和伊利诺伊大学法学院的法学与哲学教授Robin B. Kar 和明尼苏达大学法学院的Frederick W. Thomas P法学与哲学教授Brian Bix(也是Jurisprudence: Theory and Context一书的作者)。该栏目的文章短小精悍,言简意赅,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法哲学领域的新近论文,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如何撰写书评(book review)和回应文章(response paper)的范例。
C. 其他学者的个人博客、网站主页或社交媒体
事实上,很多学者都有自己的个人博客或网站主页,如今年7月过世的前牛津大学法理学讲席教授John Gardner(https://johngardnerathome.info),同为牛津大学法学院的法哲学教授Leslie Green(https://ljmgreen.com)和新执掌牛津大学法学院法理学讲席教鞭的Ruth Chang(https://www.ruthchang.net),包括前文多次提及的芝加哥大学法学院Karl N. Llewellyn法理学教授Brian Leiter(http://www.brianleiter.net)和台湾中研院法研所的王鹏翔助研究员(http://idv.sinica.edu.tw/philaw/)都有自己的个人博客或网站,连同他们的机构介绍,SSRN和Academia主页,可一并作为我们深入了解各位学者的重要依据。

此外,社交媒体上也时常活跃着许多学者的身影,比如哈佛大学法学院的Robert Walmsley全校教授Cass R. Sunstein和耶鲁大学法学院的Charles F. Southmayd 法学和哲学教授Scott J. Shapiro在Facebook上就非常活跃,前文提到的Jeremy Waldron和John Tasioulas也有自己的Twitter账号且相对活跃,甚至还会post一些个人生活的角落与瞬间——学者也是人啊!
D. "法哲学、生活与实践"博客及台湾方面的网站
该博客(https://legalphilosophyintaiwan.wordpress.com)的博主是台湾法理学会秘书长陈弘儒(Marx Chen),2017年博士(S.J.D.)毕业于乔治城大学法学院(其导师即前文提到的Solum教授)。博客特点是定期发布由博主筛选的有关法律理论领域的最新论文与书评。编者个人喜欢的是“法理学经典系列导读”(https://classicsintro.wordpress.com),该系列由台湾法理学会、台湾大学人权暨法理学研究中心与台湾法学会基础法学委员会共同邀请杰出学者(如台湾大学法律系颜厥安、庄世同,中正大学哲学系谢世民,中研院法律学研究所王鹏翔等)就重要法理学经典文本加以导读讲解。
系列导读从2010年开始至今,范围涵盖了哈贝马斯、德沃金、罗尔斯、施密特等为吾人所熟知的学者;都会把每期演讲部分和Q&A问答的视频以及部分场次的导读材料(不便下载)上传,网站右侧还有按照年份、作者、导读者、与谈人以及与导读相关的材料的分类标签,以便检索。
此外,台湾方面还有“花惹法理学 - WTF Jurisprudence”(https://wtfjurisprudence.wordpress.com)和“Momating惜字亭·习字廷”(http://momating.weebly.com)等平台可不时浏览。
E. “法律理论”博客及国内相关微信公号
本博客(http://www.legal-theory.com)依托于中国政法大学“蓟门法哲学研习会”,会定期发布阅读书目、阅读进度以及研讨信息(不知为何在海外该链接被阻却)。此外,还有精选的学术文献目录及教学、学术活动信息说明及通知。与此同时,作为国内研究法哲学的重镇,中国政法大学还通过“法律思想”(lawthinkers)和“法理杂志”(ratiojuris)等微信公号持续担当学术推介及科普工作。
5. 想知道大佬们脑子中正在想什么,手头正在写什么?
在学习过程中阅读的作品,大多都经过作者本人打磨与时间洗礼,是已经从毛坯锻造好的成品。因而吾人难免有此印象:每位前辈一出手即是经典,一下笔便有万言;动辄脚注上百,参考文献上千。因而不免自惭形秽,下笔时踟蹰不前,颇有忌惮。
若吾人有此“内热”,不妨试饮此冰:
A. Working/Reseach Paper Series
在各个大学的Faculty列表中,在职教授会列出自己的发表记录,其中不乏将forthcoming的文章或专著写入列表,并标注为work in progress提供下载。同时,许多法学院都有各自按照不同学科方向划分的working/research paper series供彼此在faculty workshop或colloquium/seminar上讨论交流。在此,我们可以看到不少知名学者也是一篇文章参加多次会议,不断调整内容结构与文字表述,或许直到发表那一刻,作者也不确定文章会是什么样!

B. SSRN/Academia.edu/Research Gate/PhilPaper
SSRN的全称是Social Science Research Network,旨在及时共享最新研究信息与研究成果进展。在这一网站上可以看到很多同领域学者正在打磨、尚未发表的文章以及参会论文。相较于自然科学,编者并不认为社会科学领域存在“前沿”、“热门”一说,因而过多关注最新研究进展的裨益或许有限——毕竟,社会科学的提问与回答都以研究者身处的社会历史语境为依归。但偶尔检索,仍有亮点可循,至少可以让吾人知道正在打磨阶段的文章是什么样子,以为自己工作破冰开路。和SSRN类似的,还有Academia.edu,Research Gate和PhilPaper等,简而言之可以理解为学术界的社交媒体。不管是在读学生还是巨擘大佬,都有很多学人学者将自己已发表、待发表甚至是工作手稿上传于此,供大家阅读批评与交流指正。
以上是编者结合自己体会总结的常用网络资源。对于一个研究者而言,阅读与写作既是生活,也是工作;舍此,在这般孤独之旅中,他们可能往往身无长物。这些资源本身对于研究的启发、对于基本学术训练的补足或许值得商榷;但在暗夜中摸索时,丁点儿星光也是对在寂寞里奔驰之勇士的慰藉。不过,仍然要说明的是,批判的武器代替不了武器的批判,以经典文本为依归和基本问题为核心的阅读、思考、写作和交流,依旧是不可替代的正道与法门。
Guildurrey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带着“问题”,用心出发——写给年轻朋友们的话 (4人喜欢)
- 【更新版】部门法哲学之刍议——简评吴彦教授新文(附新后记)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