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如碎片,寸寸铺叠
今天读到作家远子的一篇访谈,他的许多话我都颇为认同,也频频联想到自己过去的一些观点,一时兴起,在此作个简短总结。
远子说,“苦难是在人的凝视中形成的”,这句话其实可以延伸得很广阔。不只是苦难,我认为人的一切经验都只能在凝视中形成,并且,我在这里替他补充——在艺术中成为完整。远子所言“文学提供了一种凝视的视角”,“文学保留了完整性”,是对文学的功用(或笼统一点说,价值)的一种阐释,这个阐释道出了存在于不同艺术形式内部的普遍真理。简单来说,他对文学价值的阐释,延伸去艺术价值上也一样成立。
当我说“人的一切经验都只能在凝视中形成,在艺术中成为完整”,即是说人的一切经验原本都是碎片化的,只有经由艺术表达才可能成为完整。这里,可以将人类经验分为时代经验与个体经验来谈。时代经验自不必说,它分散在世间千千万万人与物上,碎得不能再碎了,每一个人都在经历时代,但每一个人的经历都不是时代本身。假如没有艺术努力对其进行总结,它就是虚无的,而除了文字,除了艺术,再没有别的办法能够为我们勾勒出一个时代的立体的全貌。这或许也能够解释为什么,不论身处哪个时代、哪个阶段,人类永远都会怀旧,这是由于通过文字和艺术保存下来的过去凝练着一种完整,它是任何当下都不具备的,却是活在当下的人会去渴望的。而我们很难意识到的是,那些拥有整体性的过去在发生的当时同样是碎片化的;它完整的样貌,是艺术为其赋形的结果,也惟有在回望的打量中才成为可能。
再看个体经验。我大胆一点说,自人类诞生以来,个人的生命体验就是碎片化的。这和今日互联网时代下的信息碎片化在根源上没有联系,它是人类经验的一项本质。如远子所说,“哪怕是被关进集中营,在被处死之前,人所面临的也是一个又一个细小的折磨”。人降生下来,在世上度过的一日,度过的一生,乃至人自己,都是一寸一寸的微小碎片铺叠而成,它绝对任意、混乱、随机、不可控、无意义,它不停地自我打断,它不提供任何可循的逻辑。人的经验,本质上都是无序的碎片,但也正是有序与整体的缺失才造就了人的复杂。与其说互联网信息洪流导致了人类体验的碎片化,毋宁说人类体验的碎片化假借信息洪流这一实体(这个实体尽管是虚拟的,却是有形的),由无形进入有形,由不可辨认成为可辨认。
什可洛夫斯基在提出陌生化理论时这样解释,“艺术的存在即是要帮助我们还原对生活的感知,让我们感觉到事物,让石头有石头之感。艺术的目的是要传达某件事物被感觉到的样子,而非它为人所知的样子。感知的过程本身即是审美的目的,它必须被延长”。延长也好,陌生化也罢,在我看来都是将艺术视为一种还原的尝试,亦即将碎片整体化的尝试。艺术作为载体,有可能将被生活不停自我打断的经验还原成一个拥有内在诉求的有机整体(只是有可能,我坚信艺术有优劣之分)。到此为止,我所提到的完整、整体,并非是说艺术的形式须得是完整的——艺术形式尽可以去碎片,但它的意义终究是“完整化”的;艺术的任务,归根结底是要为人类体验赋形。事实上,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在二十世纪发轫之时也正是以还原人类体验的本来面目为己任,才有意识地采用了碎片化的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