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迪传》(上)
第一章 起步
约翰肯尼迪的曾祖父母辈均是1850年代爱尔兰大饥荒移居美国的爱尔兰裔,家族从政经历可追溯至约翰的祖父帕特里克 约瑟夫 肯尼迪,他于1884年起,在马赛诸塞州的众议员与参议员各任职五年左右,身为民主党成员,曾是克利夫兰总统的支持人。
生于1863年的 约翰 F 菲茨杰拉德 则受过良好教育,就读于哈弗医学院,曾在31岁进入国会,后任波士顿市长
帕特里克 约瑟夫 肯尼迪之子 乔 肯尼迪则是一位商业天才,毕业于哈佛商学院,25岁以总裁身份就职于其父的哥伦比亚信托公司,3年是其存款规模翻了一倍。
1914年,乔肯尼迪迎娶了 约翰 F 菲茨杰拉德的掌上明珠 罗斯
1917年,乔肯尼迪的第二个儿子 约翰 菲茨杰拉德 肯尼迪诞生。
在一战后,乔进入证券市场,并成功的在6年内赚了200万美元,此后他涉足电影业与酒业,财富规模进一步增长。
第二章 特权青年
约翰肯尼迪,昵称杰克,他与哥哥乔在乔特高中就读,杰克一直在哥哥的阴影之下,他的自理能力很差,学业一般,体弱多病,而哥哥则是学体兼优的顶级学生。但杰克的人缘极好,大家票选他为“日后最有可能获得成功的人”而非他的尖子生哥哥。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兄弟俩人哈佛毕业。
老乔在罗斯福内阁中如鱼得水,先后任职证券交易监管委员会成员,美国海事委员会主席,美国驻英大使,与此同时,老乔的生意依然风生水起,没有受到大萧条的影响。
在哈佛,由于其夫的外交大使身份,杰克多次游历欧洲,他对当时动荡的欧洲局势很感兴趣,并以英国失败的绥靖政策做为毕业论文,不仅拿到了优等评价,还出版成为了畅销书
第三章 人生之艰辛
一直时刻纠缠杰克的病是爱迪生氏病,不过直到很晚才被确诊,是一种无法根治的长期慢性病
1941年,杰克依靠其父的关系走后门进入了海军情报局,他的身体本来是可以免兵役
42年,杰克上了南太平洋前线,成为一艘鱼雷艇的船长,但是在灾难性的所罗门战役中,艇被拦腰撞断,杰克等11人历经7天幸免遇难,次年末,杰克身患十二指肠溃疡得准归国。
44年8月,就在战争即将结束之时,杰克的哥哥,小乔 肯尼迪 在一次轰炸任务中,受到了电磁干扰导致飞机内的炸弹爆炸,小乔阵亡。
第四章 从政
在退役后,杰克接替了亡兄的衣钵,完成父亲的夙愿---从政,进一步提高家族地位。他们选择在波士顿的11区进行国会议员竞选,对于一个没有从政经历的年轻人来说,他资本是他的战争英雄称号,以及他对女性难以抵抗的魅力,更为关键的是他父亲强大的金钱攻势。
最终在老乔铺天盖地的公关下,1946年,29岁的肯尼迪成功当选马赛诸塞州的国会众议员。
第五章 进军国会
由于1946年的国会选举,民主党在国会丢掉了两院的控制权,尤其在众议院共和党达到微弱多数,肯尼迪父子显然不觉得众议院是久留之地。
47年,肯尼迪支持了 《瓦格纳0艾伦德-塔夫脱法案》对退役士兵进行援助性公房供应,此项法案遭到了共和党的消极抵抗,肯尼迪坚持力争为他在退伍军人中捞到了不少人气。
48年5月,杰克的妹妹凯瑟琳与其情人坠机身亡。
50年起,就职第二个任期的肯尼迪开始批评杜鲁门的朝鲜战争,坚决反共的论调再次提高了他的人气。
在52年竞选参议员前,肯尼迪发现了他的弟弟罗伯特 肯尼迪,昵称鲍勃,拥有同样犀利的政治眼光,他们一同走访了半个地球,他们发现在亚洲和中东,共产主义与民族主义同样兴盛,美国由于跟欧洲走的近,导致美国成为昔日殖民列强的朋友,美国不仅要抵抗共产主义,还要输出民主价值观来避免成为新兴独立政权的敌人。
52年参议员的竞争对手是民主党的亨利 卡伯特,他已经蝉联了三任参议员,但是在肯尼迪家族数百万美元的宣传攻势下依然败下阵来,期间,鲍勃为杰克的竞选出力不小。
事实上肯尼迪与对手亨利的主张没有多大差别,两者差别更多是个人气质上的,肯尼迪的少数族裔身份成为一种优势,在几乎所有少数族裔的支持率上他都领先对手,此外还有一贯的超高女性支持率。最终肯尼迪如愿成为了参议员。
第六章 当选参议员
在参议员席位上,肯尼迪更热衷于外交事务。由于共党的渗透方式主要是进行内部颠覆而非直接的武装进攻,所以他反对艾森豪威尔的核威慑计划(但反对没有什么效果),肯尼迪也主张在中南半岛施行援助,帮助老越柬三国施行真正的独立。
1953年,肯尼迪迎娶了杰奎琳 布维尔,一位同是天主教徒的上层千金
在失控的麦卡锡于1954年被弹劾之时,杰克考虑其爱尔兰裔天主教身份,以及在马赛诸塞的势力,他没有跟随大众一起谴责麦卡锡,这种软弱投机的行为为他的政治声誉染上了污点,日后反复被提及。
1956年,肯尼迪成为了马赛诸塞州的民主党党魁,控制了提名人选。
同年,肯尼迪开始角逐副总统候选人提名,起初老乔提议林登做总统候选人,选择杰克陪选,老乔提供资金支持,但是林登约翰逊拒绝了。随后正式的总统候选人史蒂文森一改以往直接点名副总统提名的作法,改为交给委员会竞争选择。最终肯尼迪首尝败绩,没有获得副总统候选人提名,但是当年的大选斯蒂文森也在与艾森豪威尔的竞争中毫无悬念的败下阵来。
1957年,肯尼迪的著作《精神表现肖像》获得普利策奖,这大大提高了他的民望,但这个奖项背后藏有交易也一直被人怀疑。
同年,肯尼迪与当时的参议院民主党党魁 林登 约翰逊开始针对南方风云突变的种族问题进行保护性立法工作。肯尼迪因而获得了一个温和的自由主义者的好名声。
此后,肯尼迪对外交政策多有评论,他主张阿尔及利亚的独立,他指出,美国的敌人不仅是苏联,还有其他小国,而小国则普遍视美国为帝国主义者,他主张以经济援助替代直接的军事干预。这些观点与他日后的行为并不相符,倒是与尼克松主义不谋而合。
第七章 总统候选人
1960年,肯尼迪正式宣布参与总统大选,他首要目标是获得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虽然民众对肯尼迪支持率颇高,但是即使在民主党内部也多数认为前副总统尼克松会轻易的取胜
虽然在初选中,肯尼迪击败了两位参选者,证明了天主教徒也可以获得新教徒的支持,但是在最终的提名大会,曾两获提名的斯蒂文森死而复生,试图分割肯尼迪的本以稳操胜券的票仓。而林登 约翰逊则在明处直接反对,他指责肯尼迪对麦卡锡的股息,以及对他身体条件怀有疑问。
不过最终肯尼迪还是赢得了提名,在选举中,其弟罗伯特 肯尼迪功劳甚大
第八章 总统大选
肯尼迪抛开了个人恩怨,选择了此前经常与其对抗的林登 约翰逊做为竞选伙伴,他认为此举可以提高南部对他的支持。
在肯尼迪通过演说解决掉竞选前期的两个主要难题---天主教信仰与 没有经验的年轻 ,之后肯尼迪与尼克松展开了4次电视辩论。虽然肯尼迪在电视上表现较好,但是尼克松胜在电台转播
肯尼迪主要指责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的经济放缓,国防空虚,古巴赤化等问题,他还打起了种族牌,因而获得了黑人的支持。
最终,肯尼迪在选举人票303战胜了219的尼克松,双方在公众支持上更加接近,肯尼迪仅领先近12万张选票,这是自1884年克利夫兰战胜詹姆斯 布莱恩以来最微弱的优势。
© 本文版权归 leonardozhang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