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维新”——1944
爱乐学院暨新年音乐会 Philharmonic Academy / New Year's Concert 和平的曙光

1943年11月28日-1943-12-01,苏联的斯大林、美国的罗斯福和英国的丘吉尔三位大国巨头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会议,讨论美英开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西欧第二战场,东西方配合对德作战,和战后分割德国、建立维护和平的国际组织等问题,发表了《德黑兰宣言》。 时光进入1944年,嚣张一时的纳粹“第三帝国”已经风雨飘摇。仔细研读1939年到1944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节目单,会发现,尽管《皇帝圆舞曲》是这几年新年音乐会的常客,但是有奥地利第二国歌象征意义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已在帝国自顾不暇之时两次光荣登场。1943年10月3日晚,慕尼黑国家剧院遭遇突袭,建筑物几被摧毁。在慕尼黑国家剧院任职的克莱门斯·克劳斯回到了维也纳爱乐乐团。将1944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节目单置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大背景下,也许你会从字面上体会到一种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奥地利,和平,曙光在即。

节目单
指挥 克莱门斯·克劳斯 曲目 约瑟夫·施特劳斯 谵妄圆舞曲 Delirien-Walzer, op. 212 坠入爱河的眼神法兰西波尔卡 Verliebte Augen. Polka française, op. 185 自远方玛祖卡波尔卡 Aus der Ferne. Polka Mazur, op. 270 溜冰快速波尔卡 Eislauf. Polka schnell, op. 261 小约翰·施特劳斯 遐想圆舞曲 Gedankenflug. Walzer, op. 215 安娜波尔卡 op. 117 查尔达什舞曲——选自歌剧《骑士帕斯曼》 op. 441 和我们一起在家圆舞曲 Bei uns z'Haus. Walzer , op. 361 在克拉普芬的森林中法兰西波尔卡 Im Krapfenwald'l. Polka française, op. 336 电闪雷鸣快速波尔卡 op. 324 皇帝圆舞曲 op. 437 无穷动波尔卡 op. 257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op. 314
谵妄圆舞曲

在医学上,“谵妄”是一种急性的大脑综合病征,表现为行为无章、没有目的、注意力无法集中。 《谵妄圆舞曲》作于1867年,作者“满怀崇敬之情”将之题献给维也纳大学医学院(现维也纳医科大学),1867年1月22日在医学院大学生嘉年华舞会上首演,大受欢迎,成为约瑟夫的名篇。 1867年,奥地利人刚刚经历了普奥战争,战争失败的阴影和人们的失意情绪搅融在一起。约瑟夫·施特劳斯意图用《谵妄圆舞曲》将人们失意的痛苦和恼人的恶梦转变为对光明生活的欢愉憧憬。乐曲的遣词造句,突出表现了作者在乐曲创作中注重结构规整、旋律优美且具对比性的特点。 一般来说,约瑟夫·施特劳斯的圆舞曲引子部分的情绪氛围,都会和圆舞曲的标题相吻合。《谵妄圆舞曲》也是如此。 《谵妄圆舞曲》完成于作曲家逝世前3年。约瑟夫·施特劳斯身体一直不好,也许正是某次用药后产生的幻觉,让他有了创作这首圆舞曲的灵感。乐曲在序奏部分呈现出一种紧张不安的情绪,恰如其分地描绘了一种“混乱氛围”,仿佛置身音乐中的疯狂与忘我。这恰恰是当时维也纳市民的情绪写照。序奏连带圆舞曲的第一主题,鲜明地刻画了一个人在所谓“谵妄”状态下语无伦次的状态。第二主题又以一个积极乐观的主题与第一主题形成鲜明对比,象征维也纳市民走出战败阴影重整欢乐生活。接着,长笛在小提琴颤音的伴奏下,吹奏出幻想般飘忽不定的旋律,然后音乐迅速转进中间部的第一小圆舞曲。中间部的五首小圆舞曲,旋律清晰,情绪的表达层次分明。尾声由中间部第五小圆舞曲的主题A发展而成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坠入爱河的眼神法兰西波尔卡

1865年7月17日,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要在“新世界”娱乐场举行一场暑期合唱音乐晚会。原本小约翰·施特劳斯答应为合唱音乐会创作新曲,但他身在俄罗斯,又身体境况不佳,只能答应一定在来年的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狂欢节合唱晚会上奉献新曲。这时,约瑟夫·施特劳斯便替哥哥小约翰完成了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所托,写了这首《坠入爱河的眼神法兰西波尔卡》。 《坠入爱河的眼神法兰西波尔卡》是一件刻画人物内心情感的作品。据1865年7月19日《Fremden-Blatt》的报道说,演出时,约瑟夫这一首小巧精致的波尔卡以其扣人心弦的节奏对听众的情绪起着调动的作用,吸引了现场5000名观众,他们大声要求乐队重演这首让他们激动的乐曲。而这首乐曲随后也成为施特劳斯乐团的保留曲目之一,不断出现在音乐会上。
坠入爱河的眼神法兰西波尔卡 Verliebte Augen. Polka française, op. 185
自远方玛祖卡波尔卡

1869年春天,小约翰和约瑟夫·施特劳斯在小约翰的妻子杰蒂陪同下,前往俄罗斯,再次在圣彼得堡巴甫洛夫斯克火车站举办夏季音乐会。尽管演出会给约瑟夫带来可观的收入,但由于对当地环境水土不服,约瑟夫仍然很快便产生了思乡之情,这当中最让他牵肠挂肚的自然还是他的夫人,思乡之情便化为创作灵感,流进了《自远方玛祖卡波尔卡》。 约瑟夫· 施特劳斯性格既内向细腻,又奔放热烈。《自远方玛祖卡波尔卡》的曲风恰恰折射出他的这种性格特征。害了思乡病的约瑟夫在写给妻子的信中说,我在写一首忧郁的玛祖卡波尔卡。实际上,《自远方玛祖卡波尔卡》乐曲风格颇为抒情雅致,仿如约瑟夫在向他的夫人倾诉自己对她的思念与牵挂,将他的旅行见闻和自己感受娓娓道来,低沉情绪并不突出,既使有些伤感,也被乐曲高贵典雅的气质和舒缓柔婉的旋律所掩盖,既充满乡村民间的纯朴气息,又极具个人色彩。音乐评论家说,《自远方玛祖卡波尔卡》与肖邦的音乐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恐怕也是因为二人都有背井离乡的切身感受,又都性格内向吧。 《自远方玛祖卡波尔卡》写于异国他乡,但并没有在巴甫洛夫斯克首演,而是先于1869年7月2日由爱德华·施特劳斯指挥施特劳斯乐队在人民花园的音乐会上第一次亮相,以此代表约瑟夫向他心爱的夫人卡罗琳·普鲁克迈耶致敬。
自远方玛祖卡波尔卡 Aus der Ferne. Polka Mazur, op. 270
溜冰快速波尔卡

19世纪下半叶,群众体育活动在维也纳逐渐流行开来。约瑟夫·施特劳斯积极参与其中,既是一个有相当耐力的步行者,又为群众体育活动创作乐曲。滑冰,在维也纳是一项古老的消遣运动,在群众体育活动中也组织化了。1867年2月3日,维也纳滑冰协会成立。不久,协会成员在海关大楼前的广场上举行命名为“磨砺之日 (sharpening days)”的主题滑冰表演,并请来军乐队为之伴奏。估计这就是早期的“花样滑冰”了。谁来写曲子呢?当然少不了施特劳斯家族三兄弟。1869年2月26日,约瑟夫宣布他的《溜冰快速波尔卡》钢琴版正式出版发行。 另:海关大楼在二战中被炸没了,后维也纳又迁址建了新的海关总署办公楼。
遐想圆舞曲

当一种乐曲的创作形式及其成果已经被公众认可的时候,这种乐曲形式对于作曲家来说,远大的创作理想也就基本实现了,剩下的,是从中获得经济利益,前提是演奏和出版机构合规地给作曲家付稿酬或版税。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小约翰将圆舞曲创作在其父辈的基础上又提高到新水平。多数情况下,按照邀请者的要求,将构思好的乐曲主题套进维也纳圆舞曲三段落的格式之中,就一切OK了。 舞会音乐,重要之处,在于能跳舞。于是,小约翰带着他的那些圆舞曲、波尔卡去了俄罗斯圣彼得堡的巴甫洛夫斯克,因为商家允诺,自己同时也发现,靠着名声和演奏,在那里可以挣更多的钱。实际上,自从去了巴甫洛夫斯克举行每年一度的夏季音乐会,小约翰就开始步进“有钱人”的行列了。 然而,小约翰并不满足于此,他的弟弟约瑟夫也不满足于此。他们想再努一把力,让舞厅里的圆舞曲,升华为真正的音乐会圆舞曲。虽然大多数情况下,他们的舞会舞曲也常在音乐会上演奏,但有许多还称不上是完全意义的音乐会作品,还需要进一步地完善,使之适合音乐会的演奏需要。 从舞厅走到音乐厅,这是个新理想。为了实现理想,在巴甫洛夫斯克,小约翰和约瑟夫兄弟二人都曾进行过探索性的创作。约瑟夫写过两首,可惜既未演出,也未出版,手稿还丢了。小约翰1858年在巴甫洛夫斯克创作的《香槟波尔卡》和《闲聊波尔卡》则进入了维也纳音乐会的曲目单。另外还有一首,即《遐想圆舞曲》,这也是小约翰为音乐会精心创作的。 1858年9月23日,《遐想圆舞曲》由施特劳斯管弦乐团在巴甫洛夫斯克沃克斯豪尔(Pavilovsk Vauxhall)音乐厅举行的乐团音乐会上首演。小约翰原计划回到维也纳后,于1859年2月28日在苏菲舞厅的“施特劳斯舞会”上向维也纳公众展出这件作品。可是,他病倒了。直到4月3日,《遐想圆舞曲》才在约瑟夫施塔特剧院与维也纳的乡亲们首次见面。 安排约瑟夫施塔特剧院这场慈善演出活动的,是小约翰的乐谱出版商卡尔·哈斯林格。在音乐会下半场,小约翰·施特劳斯登上了施特劳斯管弦乐队的指挥台,指挥演奏了他的新作《遐想圆舞曲》。演出过后,《维也纳剧院报》曾几次发表评论,介绍《遐想圆舞曲》,对小约翰的这首新作予以高度评价:《遐想圆舞曲》非常迷人,高度原创的主题和令人兴奋的器乐组合,使整个作品散发着一种独特的,难以形容的魔力。这首圆舞曲自从首次在约瑟夫施塔特剧院演出以来,一直有当之无愧的掌声伴随,一直有安排演出的强烈要求。这些,证明这种为音乐会而创作的圆舞曲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赢得公众的青睐。 在当时,纯粹为音乐会而创作的圆舞曲并非有广泛的市场,毕竟那时普通的维也纳人主要还是以到舞厅跳舞为多。但是小约翰的出版商卡尔·哈斯林格对这部作品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认识,他知道这是作为作曲家的小约翰·施特劳斯的创作从舞厅走向音乐厅的重要一步,从纯粹的音乐学角度来看,它也标志着“交响乐圆舞曲”发展的进步。
遐想圆舞曲 Gedankenflug. Walzer, op. 215
和我们一起在家圆舞曲

如果你去了维也纳,你在赞叹这座美丽城市的同时,可能还会问,她是什么时候建成的?如果对你说她是19世纪60年代建成的,维也纳人绝对不答应。但是,如果说维也纳的城市建设在19世纪50-70年代有了巨大变化,今天的许多城市主体建筑包括城市规划是那时的存留,维也纳人就心平气和了。而这一切,似乎又都是为了一个重要的日子的到来——1873年5月1日。 1873年5月1日,维也纳世界博览会开幕。历史资料上有这样的说法:奥地利于1873年举办了一次世界博览会,旨在表明自己是世界领袖。这个想法与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和法兰西第三帝国举办世界博览会意图类同。 1873年维也纳世界博览会给今天的维也纳留下了什么?有历史资料这样表明:在过去的几年里,国家经历了经济增长和国内繁荣时期。然而,在开幕仪式后仅两周,奥地利股市遭遇严重崩盘,对国内经济造成严重破坏。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其他国家在向参观者出售其本国产品方面取得了成功,但奥地利的展览却没有受到影响。展览期间,维也纳的气氛并不像其他展览所见的那样令人欢欣鼓舞。 再“然而”一下,维也纳世界博览会开幕式的一些细节还是值得一提。 开幕式那天,环形大街被寒冷的细雨打湿了,有超过两万的维也纳公民出来观看开幕庆祝活动。中午,弗兰茨·约瑟夫一世皇帝出现在圆形大厅——博览会主会场——近26,000名参展商被安置在包括圆形大厅在内的不同建筑物中,这些建筑物是为这次博览会而建造的。圆形大厅建在普拉特公园,是一座超大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的建筑,维也纳世界博览会期间,它是维也纳展览中心。 那天永生化的一个特点是音乐。宫廷剧院乐团和两个维也纳合唱团在开幕式上表演奥地利国歌、亨德尔的进行曲、施特劳斯的圆舞曲。 1873年维也纳世界博览会的主题是文化与教育。无论人们如何看待这次博览会的成功与否,无论人们如何理解施特劳斯家族的音乐,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赫然存在:施特劳斯的圆舞曲发展到此时,已被视为奥地利文化的象征。至于为这次博览会建了多少房子,整治了多少街道,这个国家仍处在一个怎样的艰难时期,似乎都不那么重要了。 1873年夏天,当世界博览会的大门开启之时,维也纳就是一个“家”。这也许是当年维也纳世界博览会的一个广告。事实上,小约翰·施特劳斯确实在博览会期间写下了一首新曲——《和我们一起在家圆舞曲》——一首男声合唱圆舞曲。由于爱德华·施特劳斯指挥下的施特劳斯乐团已经约定要去别的地方举行音乐会,1873年8月6日在席津(Hietzing) Schwender 的“新世界”(Neue Welt),《和我们一起在家圆舞曲》由小约翰·施特劳斯指挥德国朗根巴赫管弦乐队和维也纳男声合唱团以博览会官方 “世界交响乐团”的名义完成了首演。《维也纳晚报》评论说: “施特劳斯的 《和我们一起在家圆舞曲》将像他的合唱圆舞曲‘蓝色多瑙河’一样,很快流行,不仅是在‘家’,也是在整个世界。” 《和我们一起在家圆舞曲》由曲作者题献给奥地利皇家大师的妻子玛丽·霍恩洛厄·希灵斯菲斯特公主。歌词由安东·兰格撰写,是一个描述奥地利高品质日常生活的幽默文本,一般较多演奏的仍是纯管弦乐版。
在克拉普芬的森林中法兰西波尔卡

《在克拉普芬的森林中法兰西波尔卡》是小约翰·施特劳斯在俄国商演期间的作品,最初名为“在巴甫洛夫斯克森林”, 1869年9月6日在巴甫洛夫斯克首演当时即获得好评,观众一再要求返场加演。 等回到了维也纳,再要在音乐会上演奏这首新曲,就遇到新问题了。巴甫洛夫斯克森林风光,曲作者自己曾经亲历,而在他的故乡,维也纳的观众们会喜欢那片遥远的林地吗?小约翰就将之换名为《在克拉普芬的森林中法兰西波尔卡》,并且介绍说,克拉普芬森林指的就是维也纳周边森林中一片深受人们喜爱的景区,那里有风景秀丽的村庄和山峦,还有一些小酒馆供人们到此度假游玩。经过这一番梳妆,诞生在俄罗斯巴甫洛夫斯克森林中的《在克拉普芬的森林中法兰西波尔卡》由爱德华·施特劳斯指挥, 1870年6月24日在维也纳人民花园首演,受到了维也纳人的喜爱。 《在克拉普芬的森林中法兰西波尔卡》突出表现了布谷鸟的啼鸣。布谷鸟的啼鸣虽然不是乐曲的主要部分,可是又从始至终牵引着乐曲向前发展。为了形象生动,作曲家特别要求演奏时要用模拟小鸟叫声的哨子来装饰波尔卡舞曲,乐曲也因此情趣别生。在今天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人们可以看到,维也纳爱乐乐团为这首乐曲专门设计制作了一只模仿布谷鸟啼鸣的长方形木盒子,演奏员从一端吹气,另一端一开一合,木盒子便“布谷布谷”地叫了起来,成为了布谷鸟的化身。而此时,整个乐队,就是布谷鸟发出啼鸣的所在——克拉普芬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