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文赫定《亚洲腹地旅行记》

几年前,我偶然发现《亚洲腹地旅行记》这本书。在旧书网淘得他的影印版本。这本书于1924年写成,之后由瑞典文翻译成德文在于1928出版,1934年经李述礼从德文译本译成中文出版。他在译后记所表达出的谦逊和谨慎以及真切值得每一个译者学习。斯文赫定本人的鼓励和著作本身对他感染是他翻译的这本书的动机来源。此前他已完成过两本斯文赫定的相关译著。这里也不得不提到徐炳旭,他曾作为西北科学考察团的团长,与斯文赫定共事过。他对译本做了校对和完善,想必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这是近一百年前的中文译本,如今读来却十分顺畅,文笔优美,除了少数特定词汇语句能看出是明显译自外文,像是直接用中文写出来的东西,我看来可以说是一个精彩的译本。译者在译后记还写道:
我译此书时,悬着两个目标:信而达,至于雅则未敢奢求。碰到中西文不能照直沟通时,则从成语的运用上曲折译出,所以译文最大的部分是直译的,很小部分是曲译或意译的,如果译文尚有不信不达之处,将来在再版时修正,还望读者加以严格批评,俾成一个比较完善的译本!
由于是一本探险笔记,作者所到之处,所见所闻都充满异域风情以及奇妙的事物,读来实在是太有趣。
如书名,这是一本游记,却不仅仅是一本游记。
这是一个探险家对自己多年探险生涯的浓缩笔记,也是一个个关于沙漠,河流,高山的历史,讲述了人与天空,土地以及动物之间奇妙的关系。
这本书我断断续续读了两三年,每每出门旅行都把它带在身边,没事就拿出来翻翻,始终没有完全读完。一个原因是这本书确实厚,篇幅很长,一方面是它并不是一个剧情连贯的小说,我常常不按正常顺序去阅读,以至于看一些忘一些,很多内容就反复看了。
斯文赫定的探险生涯可以从高中开始讲起。他便得到一个去往里海附近的巴库做半年家庭教师的工作,也就开启了他的第一次旅途。此后他怀着对远途探险的极大兴致,开始研究搜集所有有关中亚细亚的资料,学习绘画等技巧。他是幸运的,更是毅力惊人的。
此后他又通过撰写游记,翻译著作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和名声。毫无意外的,所有的努力只为探索更为遥远的东方。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他踏遍了许多未曾有人踏过土地,发现了许多据传已消失的文明和历史,也见证了那些同样行走在天地之间,或为了平凡的生活,或为了一个神圣的目标,而不曾放弃的种种人生。
在他事无巨细的描述中常常会出现许多有趣的段子。比如说他写道有个波斯诗人的墓志铭是:
亲爱的人们,来呵,带着美酒和清歌到我的坟墓来吧,假如我听见了你们那欢乐的歌声,听见你们那优美的音乐,我大概会从昏睡中醒来,会从坟墓里复活起来的。
荒漠中的生活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丰富多彩,更多的是寂静和单调。伸手不见不见五指的黑夜,一望无际的沙漠,诡谲多变的天气,无不考验探险家的心理防线和生理抵抗能力。食物和水一直是最缺乏的必需品,在旅途中疲累到在马鞍上睡着也是常有的事,甚至,身边的旅伴永远地倒下了,也不足为奇。现实总是残酷得有一种扭曲的美。从斯文赫定的文字绘画中,我却能感受到一丝真实的浪漫,这种浪漫小心翼翼地保护着他敏感的心灵,也给了他坚实的护盾。他对未知的土地有着一种狂热的追求和向往,却也是从容的,稳重的。他深知前方有千难万险,却也仿佛能预见,前方的世界有多么迷人,多么不可理喻。他被这种魔力吸引着,一步步向前,简直忘却了一切可能的苦难。这实在是让人动容,也实在让我敬佩。我想,即使他知道自己做足了一切可能的功课,也早已看清,每一次的出发都无法保证平安的归来。
如同他在书中第一章中所言:
一个学童很早就发现了他后来的职务,才是幸福呢。上帝却把这种话幸福赐给我。在十二岁的时候,我已经大略地看清楚我前途的目的了。
也许,他确实是一个幸运儿,因为上帝早在他耳边告诉他了幸福的方向。而他要做的就是朝着这个方向一往无前。



Ps:最近终于得到这本中译本的德文原版,它们在近一个世纪后终于重逢!因此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想给它写点什么。安利一波。更多精彩的故事只能靠读者去一一品读了。
手上的这本德文本是第六版,印于1941年。字体依旧是那风骚的哥特体。最让我开心的是里面的插图十分精致,印刷质量很高。竟然还有许多彩图,我可以更真实地一睹当时的情形。我简单的看了书中第一章,对照了中文译本,确实如译者所说,首先十分忠实原文,大多采用直译,但翻成中文依旧很自然。足见译者深厚的外语能力和母语功底。这是我作为外行非常欣赏的一种翻译态度。这里想吐槽一些译者只懂外语母语不太行,这样肯定没办法做出好的翻译。
-
walter2018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10-11 22:5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