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在痛苦什么?
昨晚二刷了《双子杀手》,这一次终于看到了原滋原味的4K3D120帧版本,效果确实比之前的60帧惊艳不少,沉浸感极强,人物打斗的时候仿佛两位主角就在自己的面前,总是下意识地要躲避防止他们伤到自己。画面的亮度也很高,戴了3D眼睛丝毫不觉得暗,第一次看的时候在地下室的场景黑乎乎一片什么都看不到,这次就通透了很多。人物的面部表情聚焦更好,有那么一瞬间,我相信了李安的说法“你可以透过荧屏看到演员的灵魂”。剧情方面,原来设想的120帧会带给我新的体验,体会得倒不是很明显,可能是因为有过第一观影的剧透了吧?头一回看此片时,虽然画面明显偏暗感受不佳,但我还是被打动了。对,就是很简单的剧情,没有好莱坞跌宕婉转的套路剧情,没有男女主角生死一线的爱情催泪弹,于平淡中细细品去滋味。这就是李安,总是那么真诚。
观影结束回家在沙发上翻了一些公众号的关于此片的文章,围绕这这部片子的上映做的一些铺垫介绍,关于新的技术、李安对未来电影形态发展的思考,夹杂了对李安个人的采访,大概的,李安在积极探索电影新美学中也传递出一种淡淡的愁思,甚至是有些痛苦的成分在里头。
李安的情感细腻入微,受家庭、中国文化的浸染,又有博大的胸怀。大凡对他有所关注的人,都知晓他常常提及的他早年与他父亲之间的情感维系,探讨“父权”也是他多部片子的核心话题。一个中年人,不至于整天把自己的家事整天拿来跟公众说,更何况是李安。我想,他应该是另有所指,草船借箭。很多事,你知我知大家知,大家都是那个不说话的小孩。李安的痛苦,有源于此的成分吗?
电影发展了百年多,观众的口味越来越难以捉摸。好莱坞操纵人性,年年用巨制大片轰炸一座座城市:爆米花+可乐、美女+英雄、正义+邪恶......艺术电影又撑不起票房,无法稳定兑现利润。我们普通人都能看到的弊局,李安站在行业的制高点,看到的必然更多,承受的无奈、压力更大。很多年前他接受采访就说“哪怕即使拍烂片子,还是有人会找我拍电影”。功已成名已就,然而还要冒着口碑名声的风险试水新技术,李安的痛苦是容易被我们常人定义为“无病呻吟”,贴上“中年文艺”的那种,他的痛苦确实是“自找”的,对电影的热爱,对观众的负责,迫使他不得不一次次诘问自己:“还有什么我能做的?”
艺术的边界在哪里?极限是什么样子的?艺术的完善不可避免地要向着非艺术领域的圆满进发。两届奥斯卡,数不清的奖项,李安在很多人包括我自己的眼中,早已封神。我们认为神是无所不能的,然而这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李安如果是李慕白的话,他的身边至少还站着贝勒爷。玉娇龙又是谁呢?恐怕早已没有这个具实的人了,玉娇龙也许就是李安对电影的殷切之情;又或者也许,玉娇龙就是李安未能安放的心灵。
伯格曼息影后去了法罗岛,我们据此认为他可以获得平静了。亲爱的李安,他的平静能够如愿以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