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古代知识阶层的兴起与发展》之4—7节
四、“哲学的突破”
关于古代士阶层的兴起,我们的追溯工作止于孔子出现的前夕。以下论士阶层的发展,从孔、墨学派建立开始,论至秦代统一。
(一)道术将为天下裂。凿王官之学之窍。
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天下篇》)
(二)“哲学的突破”与中国古代士阶层的兴起
1.哲学的突破(韦伯、帕森斯)
混沌既凿,各以其角度来思考世界(儒、墨等)→“哲学的突破”(对构成人类处境之宇宙的本质发生了一种理性的认识,对人类处境的本身及意义有了新的解释)

2.士阶层的兴起
凿破混沌(or“哲学的突破”)→“文化事务专家”形成集团
各地的“哲学的突破”现象有三个通性:
①文化系统(道统)脱离社会系统(政统)而独立。(中国:王官之学转变为诸子之学)
②这些集团成为新教义的创建者,不再是官方宗教的代表(婆罗门)。(中国:“以道自任”)
③不同的集团就是不同学派,学派并起,复有正统之争。(中国:何以诸子并兴而儒家后来独居正统?)
(三)儒家后来何以独居正统

可以看出:
(1)墨家和道家的严厉
①墨家和道家都把礼乐看作人类堕落的产品,在道的标准面前,他们其实都更严厉。
②这种严厉,被看成激进,为中国传统的温和性格所不喜。
③窃以为某种意义上来说,似乎道家最严厉。这导致他们的“突破”方式,是另外开辟一个“方外”的世界,不去触碰那个“方内”的世界,因为他们深知,文化一经出现便很难自动地消失。
④他们三派都有干净的心,但只有孔子是第一个主动脏自己手的人,墨子是第二个。道家最严厉,所以求一个干净。他们都有苦心,但孔子的苦心最体贴人。
(2)三家都脱胎于礼乐传统;在更高的那个思想层次上,三派都乐意肯定礼乐的意义。
儒家何以独居正统
1.与六经关系密切,在诸子中最先兴起,其所占据的中心地位是一个客观的历史事实。
2.性格温和
①礼乐传统的演进方式:因革损益。
②孔子的传承方式:善于融合新旧(在“传统”中变迁,是最容易适应的维新路线。整理传统经典,将仁的苦心贯注其中)。这种温和的“突破”方式在性格上恰与①的传统符节。(墨家态度激烈,与此传统格格不入)
五、“士志于道”——兼论“道”的中国特征
(一)“道统”观念的开端
治教分离(政道分离)→道脱离体制→①入于个人②以道为本位→知识阶层纷纷以“道”的承担者自居→(各以其道来安排人间秩序,指导治国平天下)→(士在那个时代受礼遇的原因之一)→各持其道批评时政
(二)以道自任之各家,如何谈论士与道的问题

2.墨家
(1)尚同:道势应合一,但前提是天子继承了“道”(“天子又总天下之义,以尚同于天”)。在这位理想的天子出现之前,墨子把道担在了自己身上。
(2)尚贤:用贤(贤与士在《墨子》可以互训)参政,是为了“道”的实现,所以士当仕义不仕禄。(与孟子的道尊于势观点一致)
(三)比较文化史观点下,先秦的“道”的特点
上述的“道”,与其他古文化有何不同。以此看中国古代士阶层的特殊性格,思想史的特殊倾向。

②强调人间秩序的安排(这往往归结到治国上去)
六、君主礼贤下的“不治而议论”(金纲先生所谓“清议”)
(一)所谓“礼贤”,双方如何定位彼此间的关系?
1.君臣 如魏文侯(-472~-396)与肯居官受禄之士
2.师友之间 如魏文侯与段干木、子夏 甚至师徒 鲁缪公(-410~-377在位)与子思(鲁缪公表示要和子思为友,而子思不悦(子思之后,士自高其位之风愈烈,如陈仲),因为他要以师自居,二人因此发生裂隙)
(二)师友风气愈演愈烈,催生了稷下学宫——师友关系的制度化,清议的制度化
稷下学宫(士之气焰的顶点):-350— -260 约90年
1.师友关系的制度化
“先生”的称呼,表示齐王待他们以“不臣之位”(稷下先生爵比大夫,但不算入仕)
这表示
①他们仍在体制之外,是士不是吏
②当时道尊于势的观点相当普遍了(这句话应该只适用于荀子所谓的“正身之士”群体,因为从时间轴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仰禄之士”群体仍在我行我素。(因为苏秦张仪公孙衍,都经历了稷下的繁荣时代))

孟子:约-372~-289 20岁至逝世,经历了稷下的繁荣时代
荀子:-313~-238 经历了稷下的后半段和消亡
苏秦:?~-284 经历了稷下的繁荣时代
张仪:?~-309 经历了稷下的繁荣时代
公孙衍:?~约-310)经历了稷下的繁荣时代
2.清议制度
各持其道,批评时政(受制度的保障)
3.副产品:学术成长
议论自由刺激了思想学术的成长(by攻讦辩难?)
不仅齐国,其他各国也十分尊贤。
4.稷下之学之所以被官方扶持的政治原因:新兴的士成为政治竞争中的资源
当时新兴的士,不但本身有知识,而且有社会号召力。
(士的身价消长系乎政治形势的变化)
(与齐宣王想要动员学术领袖来支持霸业不同,秦国对学术从来不感兴趣,任用的都是纵横法术之士)
(三)稷下学宫的新发展:博士制度
博士置于六国之末,嗣风稷下。但与稷下有两点不同:
1.自由知识分子重新进入体制:
师→吏;
道独立于吏→官师合一,以吏为师(同样是以吏为师,秦与三代古制不同的是,三代的吏,习的是诗书礼乐,秦吏,只习法律)
2.师友关系重回君臣关系:不再能抗礼王侯。(清议提撕战国,触怒帝国。继续“嗣风稷下”的下场是“焚书坑儒”)
(P.s.史言博士为秦官,然其始已不可考)
七、私门养客与游士的结局
稷下衰微至秦代统一期间,国君养贤的风气已经过去。以秦赵两个大国论,养贤的事业已转到卿相手中。(为啥会移到卿相手中?为啥国君会坐视如此大规模的私门养客?)p42下
引入:稷下的知识人只是知识阶层的上流部分,广大的中下层的知识人都以“食客”身份出现,(史称稷下先生千有余人,姓名可考者十六七人)这节想借着对私门养客的分析来考察一下他们的生活状态。
(一)战国中晚期的食客制度
1.只管吃穿住,别无薪给
2.食客也有等级分化,有考绩报告,立功可以升级
(二)私门养客兴盛一时的原因
某种意义上说,私门养客的制度化,是和国君养贤的制度化平行的。
1.游士角度:穷困
下层的士(多学识不好,或学识全无如鸡鸣狗盗之辈),大部分都不能以“道”自任。
原因:战国晚期,士多已贫乏不能自存(原本就是没落贵族和努力的庶民)托庇私门可以①求得一饱②伺机求仕(许多游士只是以托身私门为仕宦的手段)
2.贵族角度:辅国夺权
上千食客合聚,已经可以作为一个社会阶层,他们成为权力的政治基础。①养客的实效:孟尝君见废,得力于一冯谖而复位;②《史记》说四公子“方争下士,招致宾客,以相倾夺辅国持权。(争的是相权,不是君权?韩兆琦之断句:“以相倾夺,辅国持权”;之翻译:“以此来争强斗胜,他们都分别掌握着各自国家的政权”);③嬴政就对私门养客(嫪毐、吕不韦)颇为忌惮。
(三)私门养客在汉初的“回光返照”
秦确实结束了游士时代,但因刘邦分封子弟,封建王侯的制度部分复活,游士的活跃又恢复到战国水平,直到武帝用推恩令削藩。
(四)帝国时代,游士不游:
秦:以律禁游(《游士律》)
汉:士的恒产化(→士族化)
1.汉朝控制游士的目的:平衡传统(贵族)势力和“自由流动资源”,任何一方大张,帝国行政系统都会为之失灵。(前者如外戚or藩镇;后者威胁社会稳定性。汉武帝双管齐下:针对前者eg.迁大族于茂陵;针对后者eg.族郭解。)

附:相关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