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夫,轻描淡写也能惊心动魄
席夫,轻描淡写也能惊心动魄丨国家大剧院 推荐:国家大剧院解读:段召旭
安德拉斯·席夫音乐格调,段召旭如是说
段召旭,知名钢琴演奏家、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中读专栏《古典音乐说明书》主讲人
10月30号和31号,国家大剧院将迎来一场重量级音乐会,被誉为“匈牙利钢琴三杰”之一的安德拉斯•席夫爵士将首次以指挥家、钢琴家双重身份亮相。凭借着严谨细致的学者风范和儒雅精深的演绎风格,席夫爵士在当今世界乐坛占据独特地位,拥趸无数。
(席夫爵士)
而本次艺堂课,三联中读联合国家大剧院邀请到了知名钢琴演奏家、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段召旭,段召旭也是中读专栏《古典音乐说明书》的主讲人,他将为你解读席夫这位“内敛节制、不经营戏剧性的钢琴家”,以及这场包含明星、名团、名家名曲,看点十足的音乐会。
▲段召旭
席夫音乐格调,段召旭如是说
1、有些人认为席夫的演奏有点学究气,过于平淡,但我认为他其实就是不喜欢那种哗众取宠,肤浅卖弄的音乐表现,他所有的音乐都是经过了深入思考和研究之后的一种乐感表达。
2、席夫在音乐会现场对弱音的控制非常厉害,他弹出来的声音不管多轻,都一定能传到音乐厅的后排,同时还充满感染力,我认为这是非常精妙和高超的演奏技巧。
3、席夫对于作曲家标的踏板绝对忠实,他弹巴赫音乐的踏板也特别引人注意。有次他来北京弹全号的《十二平均率》。结果从头到尾右脚都收回到琴凳下面,他对此解释为:弹巴赫我没看见用踏板的优势,但是却清楚看到了用踏板的危险。巴赫时代的钢琴没有踏板,所以他就不踩。
4、席夫演奏的另一特点在于对乐谱上的反复记号特别重视,并且还会加上很多变化以及装饰音,他说这些装饰音都是即兴的,并非事先精确设计。所以他有时加,有时不加,有时多,有时少,永远都在变化。席夫描述这是在追求我们这个时代正在失去的那种具有个性的理解和变化的能力。
5、席夫对贝多芬极为推崇,他认为是贝多芬把奏鸣曲这个伟大发明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贝多芬的32首奏鸣曲各有各的性格,个性覆盖广泛而全面,而他从贝多芬那里见识到了人性和大气!而贝多芬32首奏鸣曲被誉为音乐中的“新约圣经”,巴赫的12平均律被称为“旧约圣经”,这两部“圣经”席夫都已经有多次的成套演绎了。
6、作为指挥,席夫表示只指挥感觉亲近的作曲家,他会去指挥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的作品,但不指挥马勒、瓦格纳等人的音乐。但是席夫表示,钢琴在自己心中是第一位的,钢琴演奏需要用心去琢磨,不能有丝毫的怠慢,必须每天坚持,而指挥最吸引他的是“心理学上挑战”,也就是怎么和乐手沟通,让他们按照某种方式来演奏。
7. 席夫说,音乐的内涵没有限度,总存在更深一步理解的问题。不管走了多远,还是能看到更远的地方。对于多年前的录音,席夫不会去否定它们,因为它们像是自己的孩子。但他认为这些录音只代表他艺术生涯的一个特定阶段,他从来都不把录音当做是创造永恒,只有作品才是永恒的。
8. 席夫说他更喜欢现场的音乐表演,因为音乐会是一种不可复制的体验。虽然音乐会也很危险,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状况。但如果一切都在掌控中,它就有一种录音达不到的巨大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