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强奸之名的吻——是作为我对《少年的你》的告别
四颗星,小人物的英雄主义很动人。

写影评的时候,一想到四字弟弟的脸我就欲罢不能啊!!被迷的七荤八素%#@?*!
周冬雨的演技是一直在线的。不得不说的是,导演选择四字弟弟是一场成功的冒险,至少让我很惊艳。小北身上掩映着的来自原生家庭的自卑感,他眉眼中的坚定和少年感里私藏的一股子带着狠劲的温柔,连带着他本就有的荷尔蒙一起融进悲伤里,而“硬不硬”这样的笑话冷不丁的给尖利的悲伤带来了一些缓冲。

关于小北和陈念,感动的点有很多。
比如小北给陈念剃完头后紧接着出现在镜头里的是他和陈念一模一样的寸头;
比如小北穿着帽衫笑着对陈念说" 你往前走,我一定在你后面。";
比如他们在小北家门口剥离了警戒的对视,动人的要命;
比如他们在审讯室曝光下的对峙,那是经历过多少痛苦才能有的信任和坚定啊。
再比如最后那个以强奸之名的吻,那是终于不再受分寸感裹挟的爱。

只有你赢了,我才不算输。你是淌入我恶浊人生细缝的阳光,是我不想放开的唯一的稻草,所以请把一切悲剧留给我,把血淋淋的苦头留给我,把世人眼里肮脏的事实留给我。
狭仄小道我来走,大路你来走。请你一定要赢,请你一定要比我好,请让我一定把你保护好。
我愿意被一面之缘和一声问候蛊惑,哪怕为此付出一切,至少抵过接下来无数漫无目的的赤贫冬日。

哭的头晕眼花之余,我还是理性的认为(……),其实像这种"校园欺凌"的严肃片子里大篇幅的表现很灵动的爱情确实会有一些蹩脚,让人不知道这部电影着重要表达的核心是什么,感觉把很多东西聚在一起,美是真的美,但“小杂”让美有失逊色。
里面的鸡汤挺多,但其实大部分都见了太多次,没几句真正打到心里的。相比之下,倒是在调情的台词上下了功夫。

高考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重要的离谱,甚至成为可以划分少年和成年的分界线。
陈念妈妈对她说,“等长大就好了,长大了记性就差了。”是这样吗?就像边际效应递减,其实不是人的记性差了,是软弱和恶都变得麻木了。
里面有一句话:人长大了才学会同情。事实上,如果从小得不到好的教育,小的时候是个熊孩子,大了是个坏人,老了是个坏老人。恶如果不能被及时制止,它就会无限扩大。

最后小北问陈念:那道作文你押中了吗?
陈念笑笑回答,押重了。
我们在成长中都像陈念,都想要变成聪明的人,押对自己的人生,早日挨过成长的痛,可这怎么会容易。
长大像跳水,你不知道纵身一跃后,坠入的是清水还是泥沼。坚持你认为对的,摒弃你认为错的,最后你才成为你。

青少年犯罪以及校园欺凌无论什么时候都是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郑易问陈念,你是不是对我很失望啊。陈念问郑易,你知道事实是怎样的对吗。
校园欺凌发生在学校里,但远不止发生在学校里那么简单,它和成人犯罪杀人同样复杂。校园只是盖在肮脏上的一层粉饰太平的卡通布。

给胡小蝶盖衣服,是陈念引火上身的开端。而为小北报警,是希望的出现。正义有时候会迟到,但它总会来。
最怕的是沉默的螺旋,陈念不同于胡小蝶是因为她在不停出声,不停求救。
在煌煌史书中,底层的反抗成功者永远不是镣铐最紧的,而是镣铐松一些的甚至没有镣铐的。现实是,只有他们才有能力去反抗。
那些拿最糟糕的人生打胜仗的电影电视剧是给人们呈现他们希望出现的不真实的希望而已。陈念的反抗成功不是她的触底必反,她不是底,胡小蝶是。

魏莱觉得她可以用一句"大家都玩过火啦"来抹煞曾经的罪责。
很少出场的貌似是陈念朋友的眼镜男在胡小蝶死后把原因归结为小蝶的懦弱,他认为她不应该被那些人影响。
同学们会说,为什么你被挑上,别人就没有呢。
老师们说,他们还年轻,所以想多给他们一次机会。
那胡小蝶的机会谁来给?世界上那么多胡小蝶的机会谁来给?

对于被欺凌者,眼神是尖利的刀剑,笑声是震耳欲聋的轰炸。相机咔嚓声是屠杀。
胡小蝶死后。所有的同学都跑出教室拿着手机去拍照,脸上露出振奋的笑容和夸张的惊讶表情,咔嚓咔嚓声格外刺耳。想到《黑镜》里拿着手机一路跟拍主角被追杀过程的演员,像是一场大型的对于旁观者拍摄者冷漠者的大型讨伐报复现场。想给那些人每个人都免费来上一套一模一样的操作。

看了结尾,毫无疑问的会想到《嫌疑人x的现身》。在这本书里,数学教授想要替罪他爱的人而费尽周章的设局,最后女人自觉承受不住。痛哭着把事实说了出来,最后是两个人的绝望。
郑易警官如名字,象征着正义。女警官曾问,谁会替别人背上强奸罪和杀人罪?至于为什么郑易要费尽苦心的把他们两个人都“拉下水”,可以说是因为郑易从他们身上看到了这种坚定且珍贵的感情,他想要帮助他们。
我认可他的做法,小北入狱多少年,陈念一定会内疚多少年。有些牺牲是还不起的。

看完电影,也彻底分清了两个单词。譬如:
他们曾经生活在阴沟里,这里应该用used to be。
虽然生活在阴沟里,但曾有人仰望星空,这里用wa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