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清风自入怀
明月清风自入怀
引言:读《明月清风自入怀》一文好多天了,可我的心一直在纠结着。转载恐有自吹自擂之嫌;不转载既辜负了博友王春阳的心意,又可惜了她的斐然文采。思之再三,还是选择了转载。不管此文有多少瑕疵及可商榷之处,就单单这份情谊,我小生必须接受。同时,也请读到此文的朋友们给予评点、教正,藉以端正博评之风、提高我的诗词水平和思想境界。 明月清风自入怀 ——司马小生诗词读后 接触司马小生已三年有余,读他的诗词总有写点什么的冲动感觉,但因尘事繁杂加之心拙手懒,一直没能成行。今有空闲,闲聊几句,视为其点评也,以拓博客评论之风,也不枉结识小生一场。 司马小生创作诗词属半路出家,我们目前在他的博客里能够读到的诗词有近300首,其中有格律诗,也有各种曲牌的词,内容大体分四类:一是他游历山水的感慨之作,在这里,我们除了欣赏到他与众不同的审美风格外,还能倾听到一个诗人自由奔放的铿锵呐喊;二是他讴歌人世间真善美的倾情之作,细细地品读,我们就能深入体验涵盖其中的人生况味和理性精神,领略作者的安贫乐道、淡然执着和高昂自我、大义凛然的秉性。三是他和博友们的唱和之作,表达了他对朋友的一片侠肝义胆,体现了他澄澈透明的心灵世界,我们捕捉到的是高山流水的蕴藉;四是他咏物感怀、缅想古今的兴发之作,有他对历史上迁客骚人的中恳评价,也有对时弊的犀利针砭,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凌寒不衰、守正不苟的气节与风骨。 总之,在司马小生的作品中,我们处处都能品味道那种浪漫和现实相结合的洒脱境界。下面我分四部分谈谈我的体会: 一、青山绿水皆诗韵 初遇司马小生,就明晰的感受到了,此仁兄既有诗仙太白放浪形骸、不拘一格的洒脱,又有诗佛摩诘闲适优雅、空灵委婉的淡泊。他的诗词大量描写名山大川的旖旎风光,无论是雄奇壮阔的大场景,还是细致入微的小物态,他都能以对大自然敏锐的感受,抓住自然的色彩、声音和动态,或素描写实或比拟夸张,挥洒自如,意境独到。如他的近作: 《望海潮 游武当山》 神工千古,凌空一柱,万山俯首来朝。溪涧洞岩,风生雾泻,俨然鬼斧开凿。石径入天高。看巨龟蹈海,旗展如潮。曲九红墙,牌坊立世、竞奢豪。夕阳跌落云桥。又楼悬水影,塔镇松涛。钟荡静林,香飘戒院,玉音时近时遥。玄妙远尘嚣。问真君允否?我等着袍。难得绝佳美景,俗客也折腰。 笔走龙蛇,大开大合的描摹了武当山的雄奇巍峨,然后精雕细刻地雕琢出夕阳下梵音袅袅的道院风情,用博友的评价最能说明此诗的绝妙:“飘渺空灵好词!状景细腻到位!”再如: 《 水调歌头 松江湿地游》: 谁洒五湖水,又砌老山头?冯夷耽酒,佩珠遗落耀人眸。百里云霞烟翠,万顷芦荻蒲蓼,飞过几沙鸥。榆柳连堤岸,舟棹破清流。廊桥长,亭榭古,教堂幽。红衣绿袖,妆点春夏更经秋。遥问八仙何去,觅取玉壶天地?此处即瀛洲。闲话红尘事,醉饮碧花瓯。 设问开头,引人入胜。引经据典,铺陈画面,将龙江湿地的万种风情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感觉身临其境!后面又复律诗一首相得益彰。 《五律松江湿地游》: 霜染一江秋,清波衔日流。林疏随远岸,蒲茂满汀洲。 鸥戏残萍叶,翁收泼刺钩。凭栏问侍者,可是画中游? 他就这样运神来之笔,化呆板平淡为生动神奇, 化抽象朦胧为具体清晰, 化冗长遥远为简洁切近。 我最喜欢的是他的: 《桂枝香 木兰江上行》: 风黄黍豆,正气爽天高,金秋时候。百里松江似练,水清峰秀。小舟直破烟波远,倚斜阳、醉数堤柳。一滩花草,两舷鸥鹭,悠然消受。问千古骚人怎就,叹司马青衫,内家红袖。且把离愁,都付落英凋后。商声本是最佳乐,岂琴台鼓架低构?莫学介甫,漫嗟荣辱,酒狂诗瘦。 从大处落笔,在细微处勾画,然后慨叹古今。一句“问千古骚人”纵横捭阖,大胆评说,褒贬有度,确切诚恳。 最为鲜活撩人的要数: 《南乡子 夜宿镜泊湖》 暮色染青螺,秋水无痕玉镜薄。疑是洛神梳洗处,婀娜,云影山光共唱和。柳下丑娇娥,问我心舟驻几何?一笑嫣然相执手,呵呵,像那鸳鸯可以么? 写山水本来是极为严肃,可司马却不忘调侃,把一首山水诗写的流光溢彩,意趣盎然。一博友忍俊不禁地问到:“如此俏皮的话,怎么被你想出来的呢”?另一博友真诚的赞誉他: “幽默风趣,生活气息浓郁”! 还有《蓦山溪 吊水壶早秋》、《满江红秋游横头山》等作品,都是精彩绝伦的。取景颇具画家的匠心,而且画面色彩常映衬得浓淡相宜,且语言清新凝炼,朴素中见华采。这些诗,不但诗中有画,色彩鲜明意蕴丰富,而且景中有情,形象描绘灵动鲜活,既描绘了山水的壮丽,又揭示了山水背后的本质,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气氛也烘托到了极致,有极强的感染力, 使人产生无限的联想。在诗人的笔下俯仰皆有韵,万物都是诗,把生命张扬到极致的美。原本有很多我们不曾到达的彼岸,可诗人敏锐的触觉到了,读他的诗我们会感到有一种不息的热情,在它的鼓动中我们会被点燃所有的希望。 二、清风明月自入怀 司马小生的博客是一块生机盎然的供心灵散步的芳园,只要你一脚踏进来,就会有一种清风拂面的感觉,就会被一种罕见的真挚所包裹所感染,他淡泊红尘名利,执着品行修养,胸襟磊落坦荡。这些诗词,一些描绘他的生存环境,一些写他的日常状态,一些承载他的渴望。“吟诗作赋”、“聚友欢歌”、“饮酒喝茶”、构成了他的诗词最主要的取材对像,尽管是风花雪月、嬉笑缠绵,却依然可以感受其不屈的生命意志,以及和世俗命运进行抗争的精神,这是构成这部分诗歌的主题。 最具代表性的要数这首: 《 临江仙 心路》: 富贵功名非由我,白白几度抉择。无情光阴逝如梭。小生虽未老,司马已无着。解得渊明千古事,应寻闲处消磨。一杯浊酒一高歌。诗行明月夜,风舞雪婆娑。 作者用这样坦荡磊落的语言阐释一份豪情,一份追求,把无心宦海沉浮,意欲遁世隐居,与诗酒为伴的情怀书写得明白无误。一个铁骨铮铮的书生惟妙惟肖入木三分,展现在我们眼前,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像这样的诗作还有: 《七绝 重阳散记 》: 鬓戴花黄携玉壶,横头聚首醉结庐。 问天借得如椽笔,共画重阳秋色图。 《木兰花慢遣怀》 冻云催暮色,笼枯树,罩寒鸦。正风冷楼台,雪铺陌野,雾漫千家。奈何酒狂诗瘦,竟难描这晚景烟霞。遂往灯红巷里,消磨荏苒年华。小帘斜挂掩窗花,几客啜新芽。有彩袖娇娘,歌珠滴泪,舞断琵琶。寂寞青衫独倚,迭一打纸鹤寄官衙。问我浮生梦里,为谁漂泊天涯? 诗人无愧为吟唱不朽生命的华夏之子,他一边坚守着与世俗文化和官场诡谲形成强烈反差的刚正率直,一边在自然风月中像农人一样,让自己的诗词培植于芬芳的泥土之上;一边挖掘并提炼大量活色鲜香的乡土题材,试图通过诗词文本恢复和还原人与自然的天然依赖与和谐统一。诗人决不是一位退居山林河畔的隐者,也不是“种豆南山下”过着世外桃源的诗人,而是试图通过传统的古典诗词的基因来进化现代生活的传承者和耕耘者。 细品他这首: 《 沁园春 冬访农家》: 又是冬时,风醒残梦,雪覆枝丫。见鹅鸣巷口,犬摇人后;叟量斗米,囡戏窗花。儿观足球,媳游网上,媪捋青青芹菜芽。都说是,看民安国泰,藏乐农家。我擎铁板铜琶,唱土调、促拍满路花。赞润之毛氏,小平邓老,江胡君等,大略堪嘉。情系苍生,和谐天下,驭领神州道无涯。一曲罢。有细鳞佐酒,酒后还茶。 前半阕农家乐如在眼前,后半阕国事心事情怀流于行间,结来轻巧淡雅。这仿佛就是一幅黑土民俗年画,北方田园那种得天独厚的地域风情和农家人子情结跃然纸上;那种清风鼓荡明月照彻的田园五谷丰饶、飘着瓜香果香、鸡犬相闻的生活意象扑面而来。还有这首: 《 齐天乐 夏日感怀》: 炎炎夏日如何度?人生万般自主。绿野抒怀,瓜田孵梦,小扇吟风闲步。柳荫深处,看钓叟垂竿,碧荷滴露。瓦舍篱旁,灰驴怠碾欺新妇。心闲不负胜景,慕南山五柳,倾情玩酷。两卷诗书,一壶老酒,外带绳床吊树。寻幽访古,走燕赵滇黔,赣湘齐楚。醒醉皆行,洒脱千里路。 这些微甜的的吟唱里,依然逃离不了星星的苦涩。似有非有,似实而虚,没有终极的情感世界,在憧憬时陷落,在陷落中清醒,在咀嚼和品味中,豁然出现一个挥洒自如的我。诗歌穿过欢愉的表层,在生命深处留下鲜明的印记,构成人生的密度,何为得,何为失?诗人自有答案。且听作者的: 《 水龙吟 读桃花源记》 古今皆羡渊明,看来确是桃源好。一蓑烟雨,连村花树,南山啼鸟。煮酒东篱,举杯呼月,乐其昏晓。愿现实有此,神仙境界,岂能是、虚缥缈? 我自紫衣乌帽,累红尘、孤光残耀。虽如芥子,清兮肝胆,恁谁知道?问讯陶翁,名缰利锁,怎才抛掉?做闲人、甩袖逍遥,不枉度、人间老。 这种强烈的生命意识,具有普遍意义的生命况味,让他的诗歌能够获得广泛的共鸣。这种情怀他在《喝火令 休闲寄怀》、《 念奴娇 霜月》、《 一枝春 冰凌花》中都有生动的表现。一情一景都是诗人“满目皆诗”的心灵参照和审美上的愉悦释怀。司马小生给人的永远是斟满月色和清风的杯盏,永远是清醇甘怡的美酒,让人陶醉。 三、剑胆琴心倾肺腑 人生如梦,岁月如歌。大千世界,红尘滚滚,一年又一年的风风雨雨,几许微笑,几丝忧伤,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事都付之东流,但朋友之间的情谊却如陈年酒香,沁人心肺。在诗人看来,友情是世上最珍贵的财富。这东西最纯洁最高尚最朴素,也最浪漫最动人最永恒。没有了情谊,生活就不会有悦耳的和音,芸芸众生茫茫人海中,司马小生有太多的朋友,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他们不分男女少壮,他们不论高低贵贱,皆有唱和之作,其风格无不豁朗旷达、豪气干云。这一首《金缕曲 醉劝九弟》写的推心置腹,仿佛钟子期、俞伯牙月下促膝倾谈,高山流水的韵律令人荡气回肠。 酒醒犹能记,宴宾楼、推杯换盏,醉吟词句。小调回肠伤秋月,惊落千红万紫。更感叹、江湖风雨。长恨此生匆匆老,劝卿卿莫恋屯田事。尽管是,戏中戏。书生有志当雄起,对横流、踏波弄浪,橹楫重理。壮气高怀悬天下,不可置之而已。都道是、男儿嗜义。剑胆应添琴心淡,远娥眉翻唱荆轲曲。别像我,为诗死。 在交友方面,古人讲究莫逆于心,遂相与友。一个人的生活不可能是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事事十全十美。然而,经历了岁月沧桑,生活没有把我们的诗人打造得圆滑世故,内心也或有些许压抑,也或有些许烦恼,但仍以一个独立于世的斗士的形象落到地面,迸发的激情一扫心中的阴霾,带着光和电,带着焦渴和执着,带着力和热,劝慰激励兄弟。 这首《高阳台 蟒行天下》却是对朋友的真情赞美,肝胆相照掏心掏肺,读来怦然心动: 蟒行天下原名高蟒,系某地离休官员。自幼聪颖,琴棋书画颇有造诣,尤对《易经》研习精深,颇得人之青睐,小生慕之,赋词寄也。 笔落山奇,墨泼壑险,丹青渲染人生。一部天书,慰藉几许深情?紫衣脱去鱼龙事,远红尘、海阔云蒸。乐逍遥、什刹擎杯,词赋荧屏。当年矫首经行处,记潮挟万里,浪卷千重。咤电惊雷,化作烟雨无凭。残剑悲歌高郎老,把心思、都付瑶筝。道翛然、柳种南山,蟒卧京城。 鲁讯也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名声荣誉、快乐财富这些东西,如果同友情相比,它们都是尘土。”达尔文这样说。在人来人往、聚散分离的人生旅途中,在各自不同的生命轨迹上,在不同经历的心海中,作为朋友能够得到如此际遇,可以说是一种幸运,弥足珍贵。同样表达这种情怀的还有: 《贺新郎 送才大官人之沪上》 倜傥风流士,数从头、金源人物,入围能几?奔浪淘沙回眸处,惟有才郎兀立。托肝胆、襟怀如洗。百里皇都陈故旧,眼青白、俗雅皆能聚。貌俊美、神飘逸。一招方略经初试,便赢得、楼宇连城,家山半壁。游戏侯门些些事,都做旗亭呼取。二十载、轻松如戏。今系扁舟吴淞口,做仙儿、酌酒心无羁。纵是死,也足矣。 一些不可言说的绝望和渴望,诗人在漫长黑夜里幻想着,祈祷着,给残破以弥补,给损毁以纯洁,给生命以光辉。对生命的爱,对英雄的赞美,依然透亮。且听: 《贺新郎 怀稼轩兼寄欧文兄》: 昨梦君言语,问瓢泉、残山剩水,何人呼取?王气消沉无寻处,惟有稼轩眠此。 想必是、为驱孤寂。欲往鹅湖召你我,论家国、对酒抒豪气。吟哨遍,唱金缕。唾壶击碎难如意,便吩咐,元晦张案,龙川执笔。重撰当年平戎策,尽管钱塘丢弃。但词调、应同苏子。说罢一揖身形去,化祥云、一阵风飘逝。酒乍醒,天明矣。 读者首词,我深切的感受到文字之后更理性、更深入、更沉重的东西。这里有太多的追问,对人生的意义,对人生的价值,对幸福对痛苦对命运,诗人自觉或者潜意识展开的这些理性思考,使诗歌具有了超越文字之后的力量,一种不屈的生命意志体现在这里。 所谓朋友,大抵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相交,一种是知已。相交易得,知已难求。人之一生,得一知已足矣。而红颜知已,更是可遇不可求。可我们的诗人红颜知己可不是一个,究其原因除诗人的才华胸襟之外,就是一个男人的道德、品行了吧。且看: 《临江仙夜咏和零霏》: 我与君酌无眠夜,小城漏尽三更。月牙斜钩几寒星。雪停帘牖外,风入灭残灯。今贤士吟平仄,都说离恨愁浓。 几多文字乐无穷? 人生不是梦,莫恋酒杯轻。 从一下两首作品中我们会更清楚的了解司马对朋友的珍重: 《五律 致墨菡》 虎水悬明月,秦淮影自长。移标说柳绿,敲键话菊黄。昨领珠玑字,今存锦绣章。一樽辞谢酒,遥寄小周郎。 《福寿千春 寄友生辰》 昨,墨菡生日,为表致贺,乘酒劲胡诌拙词一阕,一点心意而已。 腕底留芳,兰襟溅墨,小筑骚坛容社。碧绿粉红凋谢后,总把西风唱和。懒弄黛眉深浅,窃有文姬色。蔑俗尘,重交结,一身耿直磊落。正逢诞日时刻,恰龙鸣凤来,玉宇澄澈。更有麻姑,携仙众飘飘,蟠桃献过。唯我祝福晚,但词行文末:永吉祥,禄如海,寿同龟鹤。 毕淑敏说过,友谊需要滋养,有的人用钱,有的人用汗,还有的人用血;其实我说友谊是最简朴同时也是最奢侈的营养,是要用流淌自心间的歌谣去灌溉,友谊必须述说,友谊必须倾听。因此,司马倾尽全部心力,用心去浇灌友谊这棵树,使它结满只属于丰硕的果实,令人羡慕。 四、黄钟大吕笔端来 歌者,沉入生命的静流里吟味生命,那跌宕的歌声,便有了意志的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诗词绝不停留在情绪的表面,是思想在情绪中发酵后的漫长结晶。面对起伏不定、命运跌宕,面对波澜壮阔的内心体验,面对无法捉摸的滚滚红尘,他只能用自己的笔触抒写鲜活的生命华章。和现实的污泥浊水对峙,在对峙中发现自己,肯定自己,张扬自己。这样的心灵洗练是他的诗词如铿锵激越的交响曲,从欢乐到忧伤,从激昂到宁寂,从山巅到谷底,这种飘忽感始终穿行在诗歌中,意念闪转,意象跳荡,阴晴转化,变易不拘,梦幻飘渺,留下了高亢雄浑人生的本色。如这首 《解语花 填词有感》 池边宿鸟,月下归僧,门是敲着好。大唐已老,算如今、炼客]12;还存多少?枉说贾岛。君不见、数篇词稿,竟凑成、马嘴驴唇,句式难通晓。也曾情没意杳,捻断盆花草,拍腿捶脑。起身轻眺,楼台外、风弄雪花飘渺。低头看表。都说是,酒助思考,怎奈何、未引灵犀,辗转鸡鸣了。 活脱脱的勾画出了司马吟诗作赋的意象,很有舞台效果,闭目既是:一员俊朗潇洒的巾生满怀着对诗词的缱绻之情,辗转楼台觅佳句,忽而仰天叹得之,绝妙至极! 真正的诗词不但美艳婉转,还是极其深沉幽邃的。懂得了这一点,对比那些停留在生活表面、灵魂表面的小矫饰、小动荡、小欲望的诗,价值的高下自不待言。真正魅力四射的诗词,把人引向理性、引向哲学的痛苦思考;浅薄的诗歌,是飘在水面的浮萍;厚重沉郁的诗歌,是藏在水下面的莲藕,你读读这三首: 《卜算子三首》 其一 山花 残雪融溪流,疏雨迎风到。才是春潮涌动时,只有山花俏。荒寒一点香,难惹红妆笑。不是吟风赋景人,怎解其中妙? 其二 尘缘 恩怨总是缘,怎叫红尘了。人去人来不计年,只有时空渺。寺外卖花声,难扰僧尼觉。不是清流醒世人,谁解其中妙 其三 说仕 宫前聚百官,殿后朱裙闹。千古兴亡逝数年,惟有乌纱帽。上下在权钱,世事非难料。不是逢迎入仕人,如何解得其中妙? 文字是一个人的心迹。一个民族的史诗是民族性格形成的最初印记。一种性格的形成,一种特有的心理取向,一种个性化的感知偏好,一种独有的理解方式,一种认知外在世界的能力,都浸染着早年的底色,与早年境遇和记忆分不开。最能体现着一点点就是这首《八声甘州 中国帝王录读后》了: 数今来古往帝王名,当说润之翁。搅周天寒彻,红装素裹,恁是从容。独主苍茫大地,笑语对西风。一举经纶手,魔力无穷。 何记晚来憾事,正悲歌迭起,难免关情。况评词早有,功过已厘清。看后世、万夫犹念,喜人间、春色更葱茏。凭谁论,英 雄孬种,径自分明。 他从舍此的角度印证一个道理:融进了深刻生命体验的艺术,才有重量。艺术不只关乎美,更重于思考。 那些思想者,精神领域的探索者,可能需要耗尽一生与自己搏斗。毕竟从黑暗中挖掘光明,从凄寒中连缀春光,犹如弗朗西斯推着石头接近山顶,却无数次滚落下来,这是一种悲壮,正是从这种不屈的意志中,表现了诗人不能苟且,显示了诗人的尊贵。读这一首《摸鱼儿 春绪》你就能领略这一点: 问东君、春来何处?直教酒冷觞浅。拂帘窗外 犹飞雪,梅瘦柳枯莺晚。心骤懒。君不见、游踪尽 少松江岸。疏篱荒院。任醉眼张天,归鸿无影,烟锁阁楼远。谁知道,别梦青灯孤馆,东坡把盏何叹?稼轩唱彻《阳关》曲,怎寄木兰花慢?千古怨,都这般、伤情最怕情先断。枉了痴恋。算名士风流,缘愁虽解,岁月已偷换。 诗是灵魂的呓语,语意深藏让人捕捉不定,如水中盐,镜中月。好像森林和其他生物的尸骸埋藏于地下,亿万年后变成煤和石油,变成蓝色的火焰。灵魂亦如此,可以把它压碎,把它深埋,把它敛藏,但谁也挡不住它的喷发。灵魂的深度就是诗歌的深度,灵魂的张力就是诗词的张力。 《 锦堂春慢 上元随笔》 月满千街,灯红万户,烟花璀璨云天。更有鞭香氤氲,漫绕雕檐。巷里人流阗咽,楼头鼓乐声喧。望重帘骤卷,惊问谁家,雾鬓云鬟?一曲笙歌催醉,叹韶华逝水,堕落尘船。欲向姮娥宫阙。讨要神言。怎遣良宵永驻,把日子、为我留连?世事随心如意,散去离愁,岁岁年年。 元宵节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诗词使传统的元宵节和心境维系交织在一起,使元宵节更具人间烟火。诗人形象地比喻,贴切地描摹,借用元宵节来烘托情感的氤氲和灵魂的寄予,一个普通的元宵节便揉进了对人生的追问和未来的探求,诗人独运匠心和精巧的构思令人回味。
近些年,古体诗词远离了人们的生活。也许在这个精彩纷呈的时代,人们都自觉不自觉的被浮光掠影所魅惑,缺失了吟哦、品味生活的意蕴。读司马小生的诗词,让我们看到一个风清月明、繁花似锦的豁朗世界,了解了一个豪气云干、傲骨独具的坦荡情怀,体会了诗人“磨心为韵 情有独钟
”的纯真境界。他磨砺生命,锻造诗词,把独特的生命体验和细腻的情感智慧,研碎了搅拌了发酵成诗句,为我们展现一幅幅绮丽峻秀的生活画面。那些跳跃跌宕的词汇和意象,在笔尖上闪着夺目的光华纷繁交错,一会云诡浪黠,一会宁谧温馨,一会壮阔激越,和他跌宕起伏的人生境遇表里相彰,形成他辽阔醇厚、深邃峻峭、灵动飘逸的诗风。
青山绿水皆诗韵,明月清风自入怀。
剑胆琴心倾肺腑,黄钟大吕笔端来。
——题解 林娘于2011年12月23日
转自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3f03c96e01010soa.html,兴趣使然,侵权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