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 少年的你 以及抄袭事件的种种。
稍微发表一下我个人对这部电影非常主观而感性的感受吧。首先,抄袭真的非常不对,我在观影的时候就出戏好几次。且不说过于相似嫌疑人x献身的故事情节,也不说过于类似白夜行的人物设定,混混们逼迫男女主亲吻的场景和我很爱的一部电影:《告白》过于相似,区别在于,告白里面亲吻之后有更加残酷的现实(我们愿意相信,这才可能是少年之恶的面貌),而这部电影中亲吻过后两人莫名开始在一起了……我黑人问号啊!
但是我依然想谈谈这部电影带给我的感受。我们容易陷入一种道德困境,就是因为原著抄袭,这部电影变相助长了抄袭之风,我们就只能咒骂它,唾弃它吗?说实话我不想对任何一个我没有亲身经历的事实,树立完全厌恶的旗帜,抱歉这么说显得我有点过于中立冷漠,但我就是这么想的,因为这部电影至少带给我一些我自认为的思考。
回到电影,既然说它抄袭嫌疑人x的献身,那么就从这个说起吧。它跟嫌疑人和白夜行最大的不同,就是它改变了结局的走向,即两个人交代了实情。虽然电影给出这个结局的原因一部分是过审带来的压力,但是情节也给出了它的解释。年轻警察说过一句比较关键的话,好像是,如果真的认定是小北杀了人,那陈念这辈子就完了。是的,影片想表达的意思应该是,虽然陈念逃过了法律的惩罚,但是压在她心头的,对魏莱死去的害怕,对小北顶罪的愧疚,会跟着她一辈子。说出真相,心里这块石头才能搬开,对吗?
哎,说实话,这么解释确实没问题,但是我觉得,不对哦。对于陈念来说,更有可能选择应该是,把这件事情一直埋在心底,然后成为一个能站在阳光底下的雪穗才对。这也是这部影片没有抄到解嫌疑人和白夜行的精髓之处~哈哈。首先,一个面对警察连环拷问和各种手段,都没有说出真相的陈念,怎么就因为一句警察的“要是你被抓了就只会判几年,而小北则要判几十年” 就交代了呢?这首先就跟现实情况不符呀。我爸说,他以前审犯人的时候,警察都不需要怎么说,大多数人在进到审讯室的时候就已经害怕得交代一通了,根本扛不住。
而且,像陈念这种非同寻常的人(作为一个社会底层家庭的少年跌入最深的谷底,又有着无比强烈的执念:考上北大,拥抱成功。),更为合理的结局是像雪穗一样,头也不回地走向阳光之地。因为她已经输不起了。尽管小北为她付出了很多,但她首先应该是想让自己和妈妈能站在阳光底下,其次才会考虑别人。这,才能和影片中一次又一次强调她想考上北大(甚至成为她失手杀死魏莱的导火索。)以及不断渲染的压抑的,激奋的,高考气氛相吻合。
要不然你整这么多高考的场景搞得我一看到就回想当年,啪啪掉泪干哈呢?
因为,能够拥有所谓成功的人,谁不是背后隐藏了无数的阴影,有着无数人直接或间接的牺牲呢?只有乌云存在,才能衬托出太阳的光芒。(可惜多数人没有能力,也不敢背负起这些,所以也无法成功?我是不是开始说成功学了哈哈哈哈好可怕)
好滴,然后我再扯扯影片的主题,校园暴力。这一点,影片做的真的不好(等等,好像我也没说过影片哪里好了,但是真的有感动到我诶! 哎,人类的情感真的好奇怪。)
关于校园暴力这个主题,影片最大的问题我看最高赞的影评也说了,那我就复读机一下~就是影片没有解释最关键的"WHY?" 为什么校园暴力会发生?那些施暴者和受害者都有怎样的背景故事?究竟是事出有因还是恶的不自知?可恨之人是不是也有可怜之处?(为啥这帮孩子都要高考了还有心思搞这么多花样?是卷子不够做吗? )影片只有很小的篇幅涉及到了这部分,但远远不够。这也是为什么大家觉得“周冬雨”哭了一整部电影,到影片后面的泪点都没让我哭出来。人物真的太单薄了。
此外,一开始镜头的摇晃感让我有重温当年的感觉,但是后面快速切换镜头就有点在赶结尾了,很出戏。
但是也有比较出彩的地方,就是影片展现了恶的循环,无穷无尽,新的受害者不断出现,学校找老师,老师找家长,无法解决的无奈感。还有四字弟弟的演技,虽然有时候有点"不同场景出现了同一种面貌",但是有些部分的演技很出彩! 给我两秒钟沉迷一下四字弟弟的颜值哈哈。
好啦,就说这么多吧。
回想起当年考英语的时候也是暴雨如注。出了考场的我,虽然没有什么自由的感觉,但是天真的以为,自己已经熬过了苦难。压根没有意识到,成人世界潜伏的种种无奈和苦涩,已经向我扑面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