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维新”——1950
无题





节目单
指挥 克莱门斯·克劳斯 曲目 约瑟夫·施特劳斯 水彩画圆舞曲 op. 258 小磨坊法兰西波尔卡 op. 57 饶舌妇玛祖卡波尔卡 Die Schwätzerin. Polka Mazur, op. 144 溜冰快速波尔卡 op. 261 小约翰·施特劳斯 电报圆舞曲 Telegramme. Walzer, op. 318 奥罗拉波尔卡Aurora-Polka, op. 165 在猎场上快速波尔卡 Auf der Jagd. Polka schnell, op. 373 轻歌剧《护林员》序曲 在克拉普芬的森林中法兰西波尔卡 op. 336 游览列车快速波尔卡 op. 281 “互相拥抱吧,千万生民”圆舞曲 Seid umschlungen, Millionen. Walzer, op. 443 无穷动波尔卡 op. 257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op. 314 老约翰·施特劳斯 拉德斯基进行曲 op. 228
饶舌妇玛祖卡波尔卡

《饶舌妇玛祖卡波尔卡》的钢琴乐谱在维也纳首次出版的时候,出版商在乐谱封面上画了这样一幅画:一位年轻女士手指着一只鹦鹉,似乎是在告诫它:不要多嘴。鹦鹉学舌有趣,反面意义则是不应多嘴,该说的时候说,不该说的时候就要闭嘴。可是人呢?学舌过头,就会形成流言蜚语。约瑟夫·施特劳斯的《饶舌妇玛祖卡波尔卡》用幽默诙谐的音乐给听众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社交课,从而也使这首乐曲在约瑟夫的作品中占有特殊的位置。 乐曲一开始,是双簧管挑起引子,自此双簧管的学舌之音贯穿乐曲的始终。就好比一场流言的传播,它既是事件的肇始人,也是事件的结束者。 《饶舌妇玛祖卡波尔卡》首演于1863年6月17日利奥波德斯塔特的施佩尔舞厅音乐会,维也纳的老百姓们对《饶舌妇玛祖卡波尔卡》钟爱有加:哈,这是我们的生活!此后,“饶舌妇”的每一次出场,都会被听众或舞者的笑声所淹没。 另,如果将标题译成“话匣子”,是不是对于一种生活形态的反映更为形象呢?
电报圆舞曲



上帝做了什么(What hath god wrought)?此言出自《圣经》,也是世界上第一份用摩尔斯电码发出的电报内容,1844年5月24日从美国国会大厦发往巴尔的摩火车站。 上帝做了什么,自有上帝知道。我们凡人可以知道的是,1851年莫尔斯电报机正式成为欧洲电报标准,而到了1852年,奥地利已经拥有了1000英里的电报线路。在小约翰的舞会音乐如日中天的时代,电报在维也纳已经相当普及,一个中欧国家靠这样先进的技术,与世界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莫尔斯电报机,那种滴滴答答地将文字变成编码发送到远方的精巧机器,小约翰肯定非常熟悉。对那种滴答的声音组合——“通讯线路上的芭蕾”,小约翰也同样会有灵感生发。于是,为1867年2月12日在苏菲舞厅举行的维也纳新闻与出版者协会的年度“康克迪亚舞会”写曲时,他就以“电报”为题。在当时,还有什么比电报这种通讯方式更适合新闻出版界的朋友们与外界保持多快好省的联系呢? 对于作曲家来说,将现代科学技术用音乐语言进行描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事物的具象到音乐的抽象,再将音乐的抽象还原成人们脑海中对音乐理解的幻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有时,作曲家或音乐评论家说这段音乐表现了什么,音乐欣赏者还真闹不明白。这时,出版家就来帮忙——通过绘画对音乐进行再解释。 比如这首《电报圆舞曲》,出版商为它的首个钢琴版做了一幅插图:小约翰把《电报圆舞曲》的音符蝌蚪写成乐句铺在五条蜿蜒的电报线路上,线路另一头,小约翰的妻子杰蒂捧着长长的乐谱,一小节一小节地阅读。无非就是告诉读者,这首乐曲是讲电报的,您可听好了啊!乐曲中,那鲜明的附点节奏,还真跟电报的“莫尔斯码”相近。
电报圆舞曲 Telegramme. Walzer, op. 318
奥罗拉波尔卡
维也纳艺术家们将自己的组织——维也纳艺术家协会——命名为“极光”,这也是古罗马黎明女神的名字:奥罗拉。传说黎明女神每到一处,散发着清香的花瓣和玫瑰香水的水珠便坠落在地上成为露水,这正是艺术家们所追求的境界。维也纳的艺术家们还根据古罗马神话故事为自己的组织设定了座右铭:“黎明是缪斯的朋友(Aurora musis amica)”。 1855年2月14日,维也纳艺术家协会在斯佩尔舞厅举办“奥罗拉舞会”。小约翰为舞会写了《奥罗拉波尔卡》,并如期在舞会上演出。
奥罗拉波尔卡 Aurora-Polka, op. 165
在猎场上快速波尔卡

《在猎场上快速波尔卡》,是作曲家根据自己的轻歌剧《卡格里奥斯特罗在维也纳》中的一段旋律衍生出的管弦乐小品。 《卡格里奥斯特罗在维也纳》讲的是于18世纪意大利冒险家、炼金术士和骗子亚历山德罗·卡利奥斯特罗在维也纳的荒唐行径的故事。历史上还真有这么一个人存在,真名叫朱塞佩·巴尔萨莫。可是在剧情中,根本没有什么情节与狩猎相关。小约翰从原作总谱中收取素材,灵感来源于当时在奥地利上流社会所流行的森林狩猎活动,具体描绘则完全出于想象。既有森林鸟儿鸣叫,又有猎枪爆出子弹的炸响。 在乐曲中,小约翰用颇具趣味性的配器营造出丰富多彩的音效,讲述了一个小小故事:森林中的小生灵享受着大自然赋予它们的美好生活,但是狩猎的枪声破坏了和谐欢乐的气氛,小生灵四处逃散,猎人们则带着他们的战利品走出了森林……全曲动态幅度宽广,细节描述清晰,强弱对比鲜明,音乐动力既平衡又饱满,不愧是小约翰创作成熟期的优质作品。 《在猎场上快速波尔卡》的第一次演出大约是1875年10月5日,在维也纳人民花园爱德华指挥斯特劳斯管弦乐队的音乐会上,但无确切记载证实这一说法。
“互相拥抱吧,千万生民”圆舞曲

1824年5月7日,伟大作曲家贝多芬交响曲创作的巅峰之作——《第九交响曲》(也称《合唱交响曲》)在维也纳宫廷歌剧院举行了首演。在这部交响曲的第四乐章,贝多芬加进了人声合唱,并引用德国诗人席勒的诗作《欢乐颂》作歌词。歌词中有一句:“Seid umschlungen, Millionen! Diesen Kuss der ganzen Welt!”,一般通行的中文翻译是:“亿万人民团结起来,大家相亲又相爱。” 1876年11月4日,约翰内斯·勃拉姆斯历经20年积淀构思的《第一交响曲》在德国卡尔斯鲁厄(Karlsruhe)首演。 勃拉姆斯是小约翰的好朋友,他长期居住在维也纳,并在那里演出、教学、创作。勃拉姆斯和小约翰,两位作曲家虽然创作领域与风格各不相同,但各自又对对方的作品,持以敬慕之情。 1892年新年之际,小约翰的三幕歌剧《骑士帕斯曼》上演。《骑士帕斯曼》并未能通过演出证明是一部优秀剧作。在此之前,勃拉姆斯已经对小约翰创作上表现出的不足,不客气地提出了批评。1891年11月25日,小约翰写信给远在柏林的出版商弗里茨·西姆罗克,一是决定委托他出版全尺寸的《骑士帕斯曼》乐谱,再一是向这位也是勃拉姆斯的出版商的朋友表示,想为勃拉姆斯写一首圆舞曲:“我必须通过我的圆舞曲来展示勃拉姆斯在尖锐批评中给予我的真诚与无私。” 小约翰信中提到的新作还在创作之际,就有舞会音乐会的举办者来找小约翰商讨,是否应允即将诞生的新作进入他们的舞会节目单?其中既有迎庆新年的德国柏林记者舞会,也有春光时期的维也纳“音乐与戏剧国际展览”音乐会。小约翰思忖再三,仍决定将新作交由施特劳斯乐团在金色大厅首演。为此,他不惜招致“音乐与戏剧国际展览”音乐会重要出席人宝琳·冯·梅特涅(Pauline Metternich-Sándor,1836年-1921)可能生出的愤怒。 1892年3月27日,在贝多芬《第九交响曲》问世将近70年之际,67岁的小约翰·施特劳斯在金色大厅指挥首演了他题献给约翰内斯·勃拉姆斯的新作——《“互相拥抱吧,千万生民”圆舞曲》。正式出版的乐谱上写着:“致与勃拉姆斯先生的友谊”。勃拉姆斯出席了首演音乐会。演出前一天,他给小约翰递话:“明天,你最开心;我,最自豪。” 勃拉姆斯在创作中追随贝多芬的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他的第一交响曲鲜明映射着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中《欢乐颂》的光辉,被誉为“贝多芬第十交响曲”;小约翰·施特劳斯《“互相拥抱吧,千万生民”圆舞曲》的开始句,也仿佛从贝多芬的《欢乐颂》中生发出乐思。而从曲风上说,同样是“互相拥抱吧,千万生民”,贝多芬的《欢乐颂》合唱激昂高亢;小约翰·施特劳斯的圆舞曲暖如春风,维也纳人将这首优美的圆舞曲称为“三拍子的第九交响曲”。 《“互相拥抱吧,千万生民!”圆舞曲》,一般通行的中文翻译为《亿万人民团结起来圆舞曲》。至于将德文的“Seid umschlungen, Millionen! Diesen Kuss der ganzen Welt!”翻译成“亿万人民团结起来”,总感觉不如“互相拥抱吧,千万生民”来得亲切。毕竟,后面还有一句“大家相亲又相爱”呢。而将这份小约翰送给勃拉姆斯的礼物名之为《百万富翁圆舞曲》,真的有风马牛不相及的感觉。出版商西姆罗克卖这首圆舞曲的钢琴版曲谱,第一期有6000册的销售量,那也成不了百万富翁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