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民·民俗 | 游入历史的鲤鱼
当学生面临考试,当粉丝要抢门票,当编辑做不出稿子……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做出同一个选择,那就是转发锦鲤!!!

所以问题来了,江河湖海里的鱼那么多,为何鲤鱼独得好运buff?这条鲤鱼到底是如何从江流中流入历史的呢?
鲤鱼亦是盘中餐
鲤鱼有“食品上味”的称号,很早就进入到人们生活中了。古籍中有周宣王“炰鳖脍鲤”宴请诸侯(《诗经·小雅·六月》)的记述。所谓“炰鳖脍鲤”就是用鲤鱼做成的生鱼片,这简单的四个字也是全世界有记录最早吃生鱼片的文字。
此后,供人享用的鲤鱼一直备受青睐,北魏时,曾有“洛鲤伊鲂,贵于牛羊”(《洛阳伽蓝记》)的记述。所以南朝道学家陶弘景曾称,鲤“为诸鱼之长,为食品上味”。
清朝的大食家梁章钜就对黄河鲤鱼这道菜情有独钟,说它是自己生平中吃过最好吃最念念不忘的一道菜。

既食鲤,则畜鲤
鲤鱼是历朝历代的很多名人都推崇的食物,因此民间也有畜养鲤鱼的习惯。早在西周时就有养鱼的记录,《诗经·大雅·灵台》记有“王在灵沼,于牣鱼跃”的句子。
到了战国时,越国大夫范蠡更曾著《养鱼经》(又名《种鱼经》),书中详述养鲤之法,并称“所以养鲤者,鲤不相食,易长又贵也”,又说“畜鱼三年,其利可以至千万,越国当盈”。民间谚语“养鱼种竹千倍利”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可见畜鲤之习就此一脉相承了下来,并成为了一门大有可赚的生意。
鲤鱼兆吉且有灵
餐桌上的鲤鱼,尽职尽责地扮演着珍馐美食的角色。在文化意象,鲤鱼也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民间流传的众多故事里,鲤鱼都很有存在感。
被理学家推崇的“二十四孝——卧冰求鲤”中,鲤鱼被注入了人伦色彩。
晋人王祥,早年丧母,由于继母朱氏的拨弄,祥失父爱。朱氏想吃鲤鱼,适逢天寒冰冻,无法捕捉。王祥为尽孝情,赤身卧于冰上祷告,孝心感天动地,冰裂,跃出两尾鲤鱼,王祥持归,供奉继母。
著名的鲤鱼跃龙门的故事则宣扬了鲤鱼有灵。
龙门山在河东界,禹凿山断门,阔一里余,黄河自中流下。两岸不通车马。每暮春之际,有黄鲤鱼逆流而上,得者便化为龙。又林登云,龙门之下,每岁季春有黄鲤鱼,自海及诸川争来赴之。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其龙门水浚箭涌,下流七里,深三里。
——《太平广记》
此后,鱼跃龙门为世人一再渲染。以“龙门”寓人生重大关节,比如科举大考、仕途升迁等;以“鱼跃龙门”兆示人们仕途得意、飞黄腾达;又以“鱼龙变化”比喻金榜题名,自寒贱而达显贵。而跃过封建科考之“龙门”的“金榜题名”和“洞房花烛”一起,成为古代读书人的黄粱之梦,为历代所钦羡。
史实是,跃过“龙门”者寡,“龙门”前粉身碎骨者众。所以唐人章孝标曾作《鲤鱼》诗:“眼似真珠鳞似金,时时动浪出还沉。河中得上龙门去,不叹江湖岁月深。”在称许鲤鱼胆识的同时,也不无人世间的诸多感慨。

除了上跃龙门之灵性外,鱼传尺素的典故也流传甚广。汉代无名氏之《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是一首描写女子思念丈夫的乐府古诗。诗以河畔青草起兴,睹草而思人,一唱三叹,凄楚之情跃然字间,读后令人凭生无限的遐思。中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句。
此鱼非彼鱼,诗中“双鲤鱼”并非实指鲤鱼,而是先秦时期传情达意的一种木刻鲤鱼形信封。“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即打开函件看到书于素帛上的书信。虽然随着纸信封的出现,鱼形信封渐趋退出历史的舞台,但“鱼传尺素”作为传递情愫的代名词为后来骚客们一再吟咏。
鲤鱼是民俗生活中的活跃因子
在中国文字中,“鲤”“利”谐音,“鱼”“余”音同,而“利”意所含与“余”意所指又是农耕民族的理想所在,所以自古至今,鲤鱼作为重要的民俗标志物一直活跃在民俗生活中:吉祥物有之,吉祥语有之,吉祥图案有之。民俗生活中总能看到鲤鱼的影像。
广东江门一带,新年初四以活鲤拜门。
至时,从早到晚,多有人手提一条用红头绳吊起的鲜活鲤鱼,到各家门口叩拜,边拜边唱鲤鱼歌。歌至尾处,声音高亢。唱后,户主燃爆竹,给利市,唱者又转他家。
鲤鱼歌:“鲤鱼合合口,金银来到手;鲤鱼碌碌眼,百病无侵犯;鲤鱼头,祝你全家福禄寿。鲤鱼腮,长年兴旺永无衰;鲤鱼鳞,生意兴隆多利润;鲤鱼肠,米顶到梁;鲤鱼游,祝你今年起高楼;鲤鱼心,朝进白银晚进金;鲤鱼蛋,餐餐九味(菜)白米饭。鲤鱼摆摆尾,年头好到年尾。大生鲤,大生鲤,今年好运属于你!”
广西苍梧尚有鲤鱼舞之戏。
当地民间传说,盘古开天时是由鲤鱼引领才寻到水源的。为示纪念,逢农历正月初四祭神时,当地人跳鲤鱼之舞。
所舞之鲤,用竹蔑、竹片及铁丝扎成,外包白布,布上绘上图案,分鱼头、鱼身、鱼尾三部分,辅以握棒。鲤鱼舞由五个男子表演,多为模拟鲤鱼动作:时而水面怡然,时而水下觅食,时而嬉戏追逐。高潮时,众鲤鱼在头鱼的引领下,急速翻腾,蹿蹦跳跃,最后以高跃龙门收场。

福建周宁有鲤鱼溪。
溪畔村人恪守先祖不垂钓捕捞鲤鱼的乡规,爱鲤护鲤,营造出了“闻人声而来,见人影而聚”人鲤和谐相处的自然之美,令世人称道。
一条普通的鲤鱼,游入人类历史的长河,经过文化的洗礼,脱胎成了影响国人生活的灵物:上跃龙门,下传尺素,间有鲤鱼舞、鲤鱼财神之俗,也有金玉(鱼)满堂、年年有余(鱼)之寄,更有富裕、吉庆、幸运等的美好寓意。它的灵化过程,其实是人类依凭自然“箭垛式”的文化再造。
本文内容改编自刘汉杰《中国传统民俗文化解析》一书,部分内容参考芮新林《古人的餐桌》。本文已获作者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