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彩虹
偶然听到被改成广告歌的欢乐颂旋律,有点不能忍,于是想到去放贝九。这样就相当于强迫全家一起听,然后被投诉影响睡觉,好没劲。欢乐颂旋律的五线谱被写在我们义务教育的音乐课本里,没记错的话是配上"欢乐女神"的中文翻译的。我觉得谱和词都很糟糕。可能比当今使用此旋律的广告歌、电视剧歌还是要好一点,文本还不至于有气无力或者和声不对劲... 但还是没什么说服力。我怀疑当年中学生们对于"史上最伟大交响乐章"这一陈述心里其实是很懵的。但当时课本里还有"培尔金特"的索尔维格之歌,那条旋律写成单行乐谱也能达到挺好的效果。现在知道这就是所谓旋律的封闭自洽性;很"好听"的旋律很难大篇幅发展下去,不那么完整好听的却可以撑起一整个乐章。
音乐课上尴尬的事还是挺多的。比如说黄河大合唱,老师不会应付原版伴奏,两个学生弹得更好一点。"茉莉花"各版本比较中,最后一段是普契尼"图兰朵"里的童声合唱,然而我们一分钟听完,可能有人"咦"了两声,此外就根本没机会评论了。音乐期末考有时候是当堂写乐评,什么音乐都可以。有同学想写应该是Maria Carrie,问老师可以放音乐吗。老师就放了... 当年我听着一首想着另一首还真是一点问题也没有。
初中还是有人为了唱而硬把德文发音背出来,现在想想还是很佩服,因为第一个"朋友"就把我打倒了...
我听到真正的贝九是家长买的一套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贝多芬交响全集,至今不知道是不是盗版。那个版本非常特别的一个地方是,第四乐章"穿越星辰"之后的那段四声部合唱速度特别快,某种角度来讲也是很爽。似乎没听到过还有比这更快的版本了。那段变奏中合唱随着一连串高音弦乐爆发,高亢之处非常高,不管怎么听都非常神奇。
当年总是跳着乐章乱听的,不知什么时候才开始真的完整听上一整部,也不知怎么的就发现了第四乐章开头是前三个乐章的闪回。刚学会一个词"拆彩虹"。很喜欢听音乐或看电影时,一开始那种迷迷糊糊的陌生感。但对于喜欢的东西,在反复听和看中就情不自禁把那条彩虹给拆掉了。意识到低音声部和闪回的部分其实在不断对话,最后从低音引出的合唱主题后,突然觉得这种分析好没意思,远远不如刚认出闪回时那种蒙太奇般的感觉来得奇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