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喜爱的东欧文学作品
查看话题 >东欧文学逝去的时代,凯尔泰斯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2016年3月31日,八十六岁高龄的凯尔泰斯伊姆莱因病逝世。这位匈牙利唯一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去世的消息,同时也成为了东欧文学即将逝去的信号。
说起“东欧文化”,它不仅有来自捷克的米兰·昆德拉,波兰的米沃什,还有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波兰作家奥尔嘉·朵卡荻。
在我读高三的时候,第一次接触了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初探成人世界的我第一次深刻地感受到了“存在”的意义。自俄狄浦斯解开斯芬克斯之谜后,存在之谜成为了许许多多文人凄壮的祭坛。亚里士多德说:“那个自古以来就发问的问题,那个是我们永远不得安宁的问题就是:存在是什么?而这也是在问:本体是什么?”
如果说,昆德拉让我开始了对自己的思考,那么凯尔泰斯的《无命运的人生》则让我对人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这部小说里有这样一段场景——14岁的犹太少年久尔吉从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救后独自一人回到了家乡——匈牙利的布达佩斯。他发现很多一同被解救的人们很快就把那段不那么愉快的回忆抛在了脑后,开始了“新的生活”。这让久尔吉有些迷惑不解——“我们决不能开始新的生活,我们永远只能够继续把旧的生活过下去。路是我自己走过的,不是别人走的,我可以说,我在自己特定的命运里自始至终都是诚实的......下次,如果人家再问我的话,我应当给他们讲讲这一点,即集中营里的幸福。”
集中营里会有什么幸福?是久尔吉疯了,还是凯尔泰斯疯了? 对凯尔泰斯而言,集中营的创伤无法遗忘、无法进行再加工,他的一辈子是赎罪的一生,他要用手中的笔忏悔自己本不该得到的生命。 他说:“我若相信我的生活是属于我的,那就太遗憾了因而,我需要谨慎地使用主观用语、先入为主的喜欢、嫌恶或评判………我可以应付生活,我也能够承受生活的痛苦,甚至是快乐的感觉一一更确切地说,是幸存后的喜悦。”
因此,“无命运”在这里既是有两种含义:一、作为犹太人集体中的一员,他的命运是由集中营安排的;二、在《无命运的人生》结局部分,久尔吉说:“若有自由便无命运,若有命运便无自由”。命运是自己无法选择可言的,但人即使到了最绝望的时候都同样可以选择生死,在集中营里,生死不由自己左右。人不可能可以忘掉过去,重新开始。我们会记住所有关于以前的痛苦或者快乐,这些都会成为我们脑海里的烙印。
如果说久尔吉就是凯尔泰斯少年时期的原形,那么他将是一个哀伤的个体。他的精神是压抑和快乐的共存,在被得到释放后,他的用余下的一生去寻找这个时候被幸存的灵魂所存在的意义。
凯尔泰斯也正在用文字告诉我们,即使经历了痛苦、饥饿、绝望,但还是没有失去感觉和想法,甚至在这个暗无天日的集中营里还能感受到丝丝的幸福。所以,无论我们选择了哪一条路,我们拥有了选择的权利,我们的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由自己支配的,这样的一切,都与他人无关。
如果我们拥有贴近死亡瞬间的能力,我们会不会觉得生活变得更加美好了?这是凯尔泰斯想告诉我们的,也是《无命运的人生》想告诉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