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六甲与它的小城往事
俱往矣。

飞机降落在马六甲机场,我走下舷梯,感受到临近正午的阳光照射在身上,有点让人睁不开眼。
马六甲,现在是个阳光明媚的城市。我回过身去,给飞机照了张相。为了行程的方便,我们坐了印尼狮航有着吓人的螺旋桨的小飞机,从槟城飞到马六甲,虽没有额外颠簸,但狮航的安全记录欠佳,我们飞在空中,心也悬在空中的空中。

马六甲机场很小,但我们没有急着离开,因为反正马六甲这座城市也很迷你,值得一去的几处景点集中在马六甲河两岸,花上半天就可以走上一圈,在此之前,机场离境大厅里的按摩椅更吸引人,重新走进烈日之前,得先从一个多小时紧张的飞行中好好舒解舒解。
热带阳光很强烈,但我对这里的印象是阴沉的,这源于小时候看过的电视剧《少年黄飞鸿》,里面英国人骗中国女子到南洋务工,实际却将她们拐卖到马六甲做妓女,一些人甚至被钉在木箱之中,那个女子蜷缩在木箱里的画面应该是许多人的童年阴影。
但这带血的历史也已经是这片土地上沧桑故事的尾声,早在十五世纪,这里是马六甲王国的故土、明朝朝贡体系在东南亚的一部分,曾受到大明王朝的庇护。明朝子民也开相继随着郑和的舰队移民到这里,并与当地华人通婚融合,渐渐形成了名叫峇峇娘惹的土生华人族群,现在花上十五令吉,依然可以在鸡场街隔壁街区的峇峇娘惹祖屋博物馆感受到彼时富裕的峇峇娘惹家族的荣华生活。

之后伊斯兰东渐,明朝开始施行海禁,华人的势力渐渐从海上褪去,而葡萄牙人、荷兰人和英国人趁着大航海时代的浪潮纷至沓来,葡萄牙人在升旗山下修筑了圣地亚哥城堡防守马六甲王朝的反攻,并以一座圣保罗教堂占据了这个马六甲的最高点,断手的神父依然在此伫立;荷兰人有自己的审美和信仰,他们修建了自己的教堂,也就是今天马六甲的标志——荷兰红屋;直至英国人到来,在红屋前修造了维多利亚女王喷泉,并把马六甲和槟城、新加坡等地一起纳为日不落帝国的海峡殖民地。



升旗山下咫尺之内,马六甲市政厅前的路口就是世界的十字路口的微缩现实,背向欧洲人的教堂、堡垒和喷泉,跨过马六甲河上的小拱桥往西北方向走去,就是华人聚集的鸡场街,在骑楼下穿梭,仿佛就在某个岭南小城,直到海南鸡饭粒、叻沙、煎蕊的美味又在游人的味蕾上撒下一丝异域的风味。
离开鸡场街,往左右的小路中拐进去,华人会馆、印度庙和回教堂错落排列互为邻里,在各自的小世界里传承着自己的文化。
入夜之后,远道而来的日本文化闪亮亮地登上舞台,随着人力车上蜡笔小新和Hello Kitty的装饰灯穿街走巷,不远处,烧烤的炊烟已袅袅升起,鸡场街拐角处的戏台上节目已经上演。

就像苏丹王宫博物馆中陈列的那样,华人、印度人、爪哇人和本土马来人在这片土地上贸易经商、互通有无,共同铸造了这座城市的往日繁华。
如今,马六甲只是一座被收录到世界遗产目录的旅游小城,在数百公里外,曾同为海峡殖民地的新加坡已是亚太地区数一数二的明星城市,而这里依旧固守着小城市的安宁。

登上旋转塔向下望去,马六甲河中的流水依然缓缓地注入海峡,乌云有时会聚拢,然后再次散开,让橙色的阳光洒在橙色的屋顶上,等待下一次雨水的冲刷。小贩们收了摊,准备新一晚的食材。情侣们在荷兰红屋前匆匆合了影,又分了手。博物馆闭了门,等待明天再接待游人。
时间兀自流淌,小城的喜怒哀乐将不顾一切地延续下去。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认路的帽将」。阅读更多游记与人文观察,请关注公众号「认路的帽将」,ID: odonym
帽将个人微信:hatterhk
-
dr_chanhis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9-28 16:49:36
-
爱Roy的呆C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1-23 20:4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