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的父母:13岁男孩本该享受自己的青春年华,而不是成为杀人犯
失败的父母:13岁男孩本该享受自己的青春年华,而不是成为杀人犯

最近,一起杀人惨案成为网络新闻热点。10月20日,家住大连市鹏程街的10岁女孩王某,在从美术班下课回家途中失踪,家属四处寻找后在距家百余米外的灌木丛中发现了她的遗体,身中7刀。当晚,警方就在同小区内抓获了年仅13周岁的嫌疑人男孩蔡某某。
作为未成年人,杀人凶手因不满刑事责任年龄,被判劳教三年。但是,作为被害者的父母和家人,却难以接受这样的后果。不只是他们,广大网友也发出了强烈的质疑:到底是怎样的家庭,怎样的父母,才教育出如此凶残的孩子?
不得不说,在这起案例中,真正的受害者不只是10岁的女孩,从另一个角度来说,13岁的杀人者同样是受害者。子不教父之过,13岁的孩子因不满刑事责任而量轻处罚,那么他的父母是否能推卸责任呢?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如果男孩能够接受正确的家庭教育,他本该享受自己的青春年华,而不是成为杀人犯。而这一切的罪责,都来自于父母错误的家庭教育模式,而这些模式的形成,是因为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父母驶入了爱的盲区。

据称,杀人的男孩喜欢玩游戏,甚至看黄色视频,平时也经常骚扰小区里的阿姨。孩子的心灵原本是纯洁的,但是,如果在教育的过程中引导不利,或者父母对孩子的爱只是一味的顺从和宠溺,那么孩子就不会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也不可能形成应有的规则感。与其说是这个孩子毁了自己,倒不如说是父母毁了孩子。
因为所有孩子的问题,其实都与父母有关。在父母溺爱盲区中长大的孩子,不会懂得付出,更不会关注他人的感受。正是父母无条件的放纵,才导致孩子小小年纪却凶残成性,最终成为危害社会的杀人凶手。
更让我们感到悲哀的是——这样的案例不是一起、两起,而是很多起。而这样的孩子,也不是一个、两个,而是很多个。这些在爱的盲区中长大的孩子,不仅危害了自己的家庭,还危害了他人的家庭,更成为整个社会的毒瘤。而这一切,归根究底,是身为父母的重大失职。

所以,作为度麦学苑心理关爱中心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想提醒那些愿意为孩子付出一切、却不懂得引导孩子、不为孩子将来打算的父母:请停止你们溺爱的行为,重新审视自己的家庭教育模式!因为对孩子真正的爱,不是对他言听计从、百依百顺,而是以身作则、适时引导,在尊重和理解的前提下,帮助孩子成长为一个身体健康、心灵充实的人。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真正拥有美好的人生。
同时,也想提醒那些善良的、尤其是女孩的父母:请提前教给你的孩子,让她学会保护自己,帮助她建立起规避危险的心理防线,让她能够在危险到来时及时觉察、合理规避,尽可能远离这些本可避免的伤害。
最后,想呼吁社会各界:请每个人都能敲响心中的防御警钟,关注生活中的危险因素和危险人员。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及时关注异常现象,必然能够最大限度的减低伤害,为社会的稳定、为家庭的和谐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