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律指与暗示
偶然读到友邻张无慢的文章《情境的反叛》写得非常有趣,文章基于一种视觉影像思考,将视觉性的感性经验体验为“真实影像”情境力量。文章提示为:描述性的情境带来的视觉印象的力量 大于叙述性的陈述。正如白居易《井底引银瓶》全诗所体现的一样,最大的魅力正是男女相遇的纯感性的视觉情境:“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
景象被人物“寓居”构成情境,也正是在对男方的“寓居”所构成的情境的直观感性经验中,观者(女方)反观自身的情境。人物(基于女性视角)携带着自身的情境与对方的情境共同构成某种“整体”,这个“整体”营造的场所为“触情”提供空间。以此女性叙述者随即“...一见知君即断肠。知君断肠共君语...”——某种基于整体感性的单向认同。也就是说,两个情境的碰撞所营造的整体合为一个“寓居之所”后,男女共享了某种先验的感知(预兆),这是情境整体带来的——带来“联觉”。
作者以此感受到了“一见”中蕴含着“逆意向性”的“双重的超验”,过去的施压与未来的回溯(基于“真实影像”的引力)在“一见”里发生碰撞。因此(时间性的)“一见”在这里携带着相反的力碰撞的“时间压”,一种过去的胁迫与未来的回溯的挤压造成的压迫感。
井底引银瓶·止淫奔也
——【唐】白居易
井底引银瓶,银瓶欲上丝绳绝。
石上磨玉簪,玉簪欲成中央折。
瓶沉簪折知奈何?似妾今朝与君别。
忆昔在家为女时,人言举动有殊姿。
婵娟两鬓秋蝉翼,宛转双蛾远山色。
笑随戏伴后园中,此时与君未相识。
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
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
知君断肠共君语,君指南山松柏树。
感君松柏化为心,暗合双鬟逐君去。
到君家舍五六年,君家大人频有言。
聘则为妻奔是妾,不堪主祀奉蘋蘩。
终知君家不可住,其奈出门无去处。
岂无父母在高堂?亦有亲情满故乡。
潜来更不通消息,今日悲羞归不得。
为君一日恩,误妾百年身。
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
基于友邻的精彩论述,难免仔细关注了白居易这首劝诫诗(止淫奔也)所提供的场景描写。这里我将以音律的能指(形式)所携带的暗示来给这首诗一个(基于劝诫诗本身的)补充,以便提供白居易所作的作为“劝诫诗”的意图的强调。当然这里完全没有反驳友邻文章的意思。《情境的反叛》在我看来提供了绝妙的思考。
-
以音律的形式角度,实际上我可能更倾向于认为白居易在这首劝诫诗里的意图是肯定的。以下我试图单独提取“相遇”的情境的描写,来做个形式分析。如下:唇音前加了“ ` ”;
-
妾弄青`梅`凭短墙 / 君骑`白`马`傍垂杨 / 墙头`马上遥相顾/ 一见知君即断肠
-
如上所示:妾的部分有两个唇音(第一句:梅-凭),君的部分有三个唇音(第二句:白-马-傍),实际上这种唇音的“错位”逆差已经起到某种预示效果了,我想提示为音律带来的能指差异;名词:“梅”对等“马”;动词:“凭”对等“傍”;唯独多了“白”这个形容词唇音——形容词“青”并非唇音。
形容词唇音“白”的对比提示,也起到某种暗示效果:到头来一场空。
-
第三句渐进凸显了这种差异,首先一个是“墙头”(“凭”暗示了墙的高度)与“马上”的高度显然是不同的,所以注定这个“相顾”会错位。其次唇音“马”的单独提取(提取自第二句),也是这种“唇音错位”的再一次提示。第三句对唇音“马”的单独提示(整句就这一个唇音),也相当于是提示读者“马”与“梅”的不同。
-
于是最后一句的“一见”的“一”,在我看来实际上是在提示“白”这个唇音的落空, “一”是音律(对比)落空的强化,某种意义上带来的正是“不见”。最后一句也意味深长的提示为两唇不再碰触。
于是纵观四句,第一句妾部分两个唇音,顺接到第二句君部分的三个唇音,在感受上这种场景呈现本身已经把相遇推到了高潮,仿佛暗示最美好的是相遇本身。接下来第三句唇音的骤减,以及第四句的上下嘴唇彻底分离,也暗示了相遇之后的命运。
-
同理的是,第三句的“遥相顾”,展现的是两个目光对接的过程。读起来正好是上下嘴唇逐渐靠近的过程(朗读的同时注意嘴唇),而“顾”带来的是一个抿唇的动作,嘴唇感觉马上就要碰到了,而实际上终究有间隙。
-
第四句的“断”,正好对应第三句的“顾”,唇形相同。而“断肠”也正好是“遥相顾”的唇形运动的纾解。(“即断肠”的“即”发音需要顶齿,于是“即断肠”也正好带来由内而外的分离。)着重提示“断肠”这两个字的音律纾解(“肠”带来的是两唇分到最大程度),也正是暗示了男女“淫奔”的命运——两相分离。
-
“遥”在第三句的作用是连接第一句和第二句的两个独立情境的,作为类似一个全景的呈现。虽然并置了两个情境的整体,但是并置本身也肯定了两者之间的距离与落差。
-
也就是说,这四句美妙的相遇场景,虽然读起来很美好,实际上在音律上已经暗示了相遇的结果。所以我觉得白居易的劝诫诗实际上还是保持了劝诫的本性。当然这里和友邻的思考角度完全不同。所以完全没有反驳的意思,只当一个补充思考。
-
卡佛啪啪卡夫卡 转发了这篇日记
有意思有意思,“即断肠”的韵母部分经历开口合口再到开口呼,而声母部分貌似是从舌尖前擦塞音精母到舌上塞音彻母,所以倒也不算分离....我太没有想象力了....
2019-10-30 19: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