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作品的诞生(三)
这是阿刘摄影研究会推出一个全新的栏目,叫做《一幅作品的诞生》,在这个栏目中,每一期,阿刘老师会拿出自己近期的一幅作品讲解它的拍摄过程和背后的故事,有的时候还会配有当时现场的视频,摄影爱好者可以从中看到职业风光摄影师是如何实地拍摄的,请大家保持关注。

这一期的《一幅作品的诞生》系列比较特别,因为下个月富士全新的中画幅GFX 50R就要在北京做中国发布会了,我也应邀出席,想想一年多以前我带着还处在保密状态的50X在落基山拍摄样片,当时最广的镜头只有32-64,那些作品的创作过程历历在目,如今新机器发布,我想借这样一幅图的讲解做个纪念,也祝愿中画幅越来越多走进平常摄影爱好者的器材库中。
拍摄参数和装备: 机身富士GFX 50S,镜头32-64(使用焦距32毫米,当时能达到的最广)
模式:光圈优先
光圈:32(使用最小光圈目的是在近距离下尽量得到最大景深)
快门:0.01秒(相机选择的自动快门速度,这里能手持住就可以)
ISO:100(最小iso为了提供最佳画质)
拍摄故事:
这幅作品的拍摄时间是十二月份,冬季的落基山,一片银装素裹,温度在零下20度左右,地点是在班夫国家公园最有名的摄影点朱砂湖,我和我的队友来拍摄日出,当时的天空无云,所以我们提前半个小时抵达奢望拍摄的朝霞完全没有实现,一般这种情况我的个人习惯是继续等待到日出以后,当金光铺满大地,我会寻找地面物体拍摄逆光,这在我之前的创作中屡试不爽。
事情的发展正如我所料,太阳从山背后升起,照亮了一点点地面的时候,我找到了期待已久的画面,我当时的工作照如下:

所以说很多时候朝霞红云并不是绝对的诉求,在不同的光线和气候条件下应该学会捕捉相应的画面。
拍摄构思:
拍这幅图应该说我思考的不多,这倒不是说它的构图不够精巧,而更多的是因为我在五年前曾经拍摄过类似的作品,我的灵感汲取来自当时的创作,如下图所示:

不难看出两幅作品的想法是相似的,后来的这幅借鉴了当年的思想,但也做了构图上的变化,而且当时使用尼康D700一张拍成,却是在高光,暗部和细节都有许多欠缺,但摄影很多时候还是思想取胜,当年的作品曾为我赢得了加拿大国家地理一等奖,并被输出为大图挂在加拿大自然博物馆四个月,所以我还是为自己五年前的这个构思而骄傲。
遇到小物体放低角度,从下往上或者平视角拍摄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尤其是在逆光的条件下,低角度几乎成了不二选择,这样不但能突出小物体的庞大,更能很好的把光线与拍摄对象结合在一起,尤其是在太阳角度很低的情况下。我的另一张工作照如下:

拍摄控制:
这幅图是富士GFX 50S拍摄,中画幅的好处是宽容度极大,所以我当时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一张成片,一是逆光低角度手持的要求,二是我也想考验一下这款新机器的大光比处理能力,结果没有令我失望,单张成片无严重过曝和低曝,并且细节表现极佳。
当时我的支撑方式选择手持,这倒不是因为要测试相机,而更多的是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很难架起三脚架,同时由于角度太低,即便是没有中轴的三脚架也很难达到这么低。既然是手持我就不能不考虑快门速度,一般来讲,手持的最慢速度是焦距的倒数,但是往往给自己留一些空间,所以当我尝试使用了最小光圈和ISO,快门已经能达到1/100秒,这对我来讲不是任何问题,因此参数就定下来了。
对焦我选择自己希望得到最强细节的部分,也就是芦苇结满霜的顶部,这也构成了该作品最吸引人的部分,如下图所示:

所以说很多时候创作一个场景的画面要抓到主要元素,如这些冰霜的细节让人看到惊叹,没有这样的兴趣点作品就缺少了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