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勒曼与维也纳爱乐演绎布八听感
昨晚在武汉琴台音乐厅观看了蒂勒曼与维也纳爱乐演绎的布鲁克纳第八交响曲。蒂勒曼像一个技术精湛的建筑师,庖丁解牛般将布鲁克纳第八交响曲这座宏伟建筑的细节一一呈现,尤其是第四乐章散发出光芒万丈,整部作品演绎得可谓是金碧辉煌。

只是这场布八虽近乎完美,但不是我喜欢的风格。蒂勒曼非常侧重挖掘作曲的美感,乐句的强弱呈现的十分到位,一如他今年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的表现,演出前观摩排练时也有类似的细节,但他全程保持了冷静、理性和克制,虽然这座建筑打造的金碧辉煌,但他自己是置身事外的,这和传统演绎布鲁克纳的方式似乎不太一样。上周四广州演完布八也引发了类似争议。
我听布鲁克纳交响曲的经验很有限,只能大概说说我对少数主流演绎的看法,其中约胡姆的唱片贯穿着强大的气场,应该是布交入门首选,君特·旺德晚年和NDR的演绎是我个人最爱,尤其是布七,唱片中无处不体现着指挥家在上苍神灵前那种敬畏和谦卑,相比之下,卡拉扬的布交不免让人心生厌恶,这位指挥帝王在唱片中对万物生灵是一种俯视态度,这种唯我独尊的态度放在瓦格纳作品中或许是没问题的,对布鲁克纳的作品而言实在无法让我接受。
如果说君特·旺德和卡拉扬分别以两种极端不同的态度,把自己融入布鲁克纳的交响曲,蒂勒曼本次演绎的布八则是一种「冷眼旁观」的态度,整座建筑虽然金碧辉煌,但蒂勒曼纯粹以建筑师的身份去审视它,而非一种虔诚面对上苍,这多少让一些习惯传统演绎的乐迷不满,正是以这种虔诚的角度去看,有人认为今年维也纳爱乐演绎的布八不如去年莫斯特演绎的布五,甚至有乐迷觉得本次演绎还不如水蓝和广交,不免偏颇,但也可以理解。
听完昨晚的布八,让我对蒂勒曼的风格有了更进一步的认知,他的特点就是着重挖掘曲子的美感,乐句中的强弱呈现的十分清晰,无论是前几年在《探索贝多芬》纪录片里排练贝交,还是今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亦或是昨晚演出前的排练,都很容易看到这些细节,从整体上看,他的音乐冷静理智,但又透露出一种流动性,昨晚的布八我虽不喜,但却丝毫不感拖沓。去年他指挥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在北京演出的舒曼第二交响曲,那个美妙的柔板想来至今令人沉醉不已。
有广州乐迷提到莫斯特,那不妨用理查施特劳斯的「英雄生涯」来对比下,卡拉扬的英雄生涯自然彰显出个人桀骜不驯的性格,英雄至死不低头,绝不流露出任何一丝软弱,蒂勒曼那种美感在他的唱片中再次得到了体现,这部交响作品被他演绎的美轮美奂,而笔者今年聆听了莫斯特与克利夫兰管弦乐团的现场,他的英雄生涯则感人至深,末尾乐章英雄的光荣隐退,莫斯特演绎出了英雄迟暮那种超然和平静,而在作品结尾,乐团全力奏出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开头的主题动机,将一片光芒洒向音乐厅,然后徐徐散尽,整部作品演绎的深刻感人而又给人大气辉煌之感,的确极为难得。不难想象,莫斯特是以谦卑的姿态将自己融入到作品中的,当晚演出后,有人在朋友圈评价莫斯特的人生一如作品般荣辱不惊,而有乐迷回顾去年他在广州的布五,也的确以这种对人生对神灵的虔诚态度感动了观众。
当然对待音乐的态度不可太狭隘,蒂勒曼对布八的理解虽不合我个人口味,却也不能过分贬低。我想起本月月初听得西蒙拉特与伦敦交响乐团演绎的拉二交响曲,拉特爵士在这部交响曲中也没有呈现出传统俄罗斯作品的感动,他对一些细节的处理却又让我困惑不解,现在想来对拉特爵士的拉二现场,评价不免有些偏颇。拉特采用一种现代的方式去看待作品,没有刻意去区分俄罗斯还是德奥作品,而是去挖掘作品更加内在的感动。从这点去理解,拉特演绎的拉二也是完美的,事实上当我回想那次现场,开头低音提琴便透露出一种炽热,仿佛置于一片焦土下,第一乐章有段力度极弱的弱奏,不仅显示出LSO强大的弦乐实力,同时更让人感受到一种强大的能量,而在第三乐章的高潮处,一切达到了最高潮,能量蓄积到了极限,那种炽热感如凤凰涅槃般,令人难以忘记。
用更包容的态度去看待昨晚的演出,我还是给它一个年度神演的评价。
由于本次巡演只在广州和武汉安排了布八,来了不少北京和武汉的乐迷,可谓是琴台音乐厅有史以来最隆重的一次演出。维也纳爱乐的演奏至臻完美,这个乐团除了有丝绒般质感的音色,各个声部间也有着非常高的默契,加上琴台音乐厅出色的音效,让不少同往的朋友大呼过瘾。昨晚演出前的彩排也让我感受到了蒂勒曼和乐团严谨认真的态度,尽管布八已经在维也纳和广州都演过,但昨晚的排练还是长达半个小时,四个乐章的关键地方都大概过了一遍。听到VPO的排练和高水平的布八,绝对是不虚此行了。
不过我要说武汉的观众在观演上确实欠缺一丝共鸣,先不说演出过程中的手机铃声,当乐章之间结束的时候确实没有鼓掌,但乐团安静下来那一瞬间,观众席还是有明显的噪音,类似衣服摩擦,在座位上挪动之类,导致在现场感受不到空气跟着音符静止的凝固感,这只能说明观众没有沉浸进去,所以全曲结束后观众连一丝静默都不给直接鼓掌,也没什么好惊奇的了,这点比广州布八差太多。几周前我在国家大剧院听夏伊指挥的马勒六,乐章间观众都能先安静几秒,结尾处观众更是配合到了极点,静默接近十秒。这些小细节看似不起眼,却足以毁掉一场演出的体验,武汉观众还是需要进步啊。同时得出一个教训,以后去秩序不太好的场馆看演出(不仅看城市,也看场地,上交的秩序就相比东艺好很多),一定要买高价票,否则不如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