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卫平:战国时代的精英思想和一般知识

这里是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第二编第六节,原文标题:战国时代的精英思想和一般知识:方术及其思想史意味
本节主题提炼:
1 神秘思想与技术在精英和经典思想中的隐退
2 大小传统的理论及其在古代中国思想史中运用时的修正
3 天地人:战国方术、数术知识背景后的观念系统和神鬼谱系背后的意义架构
4 宇宙:和谐、对称和整齐的整体,阴阳、四季、五行、八方、十二时等基本要素,天地人鬼的对应关系
5 作为思想史的知识背景:三类精英思想取自一般知识的思想实例
一 神秘思想和技术在精英和经典思想中的隐退
战国时代是一个理智的时代,儒者、墨者和道者分别显示了理智的三个方向:
一个是道德意味特别突出,以人格修养为追求目标的理智,呼吁人们维护内心的尊严、平静和崇高;
一个是实用色彩很强烈,以利益实现为追求目标的理智,指引人们设法维护社会的稳定、生活的富庶和个人的生存;
另外就是,以精神超越和人生永恒为追求目标的,以反智倾向出现的理智,试图在社会压力下保护个体生存和精神自由。
重点是什么?
重点是那些神秘思想和技术,在追求理智的文化人中渐渐退化为一些单纯的仪式、寓言或者象征,
“祭神如神在”的心理使相当多的上层文化人对神秘思想和技术敬而远之,特别是那些仅仅满足具体要求而实施的数术方技越来越难以逃避理智的检验时,
神秘主义就在文化人中渐渐散去,战国晚期的一些文献可以使我们了解这种思想趋向。
阅读理解:利用神秘感即使现在也有很多应用,如果诸位智慧的读者认真思考下,联想一下新闻或者身边经历的事情,包括各种人,进行了文化包装的,身份包装的,各种包装的,无非是塑造神秘感,来达到目的,重要性,重点在这里,那个时候虽然逐渐散去,但一直到现在,也没有完全散去,
究其原因,就是中国人虽然不信神,但信天,信老天爷,天就是神,一直弥漫至今。
举例说明。
1 韩非子说:今巫祝之祝人曰:使若千秋万岁。千秋万岁之声聒耳,而一日之寿无徽于人,此人所以简巫祝也。
2 吕氏春秋中记载:
今世上卜筮祷祠,故疾病愈来,譬之若射者,射而不中,反修于招,何益于中。夫以汤止沸,沸愈不止,去其火则止矣。故巫医毒药,逐除治之,故古之人贱之也,为其末也。
徽,就是验证,是否经过理智的检验。
这是在当时的精英当中的想法,在普通民众中,并非如此,考古发掘并没有发现这种理智的思潮笼罩一切的证据和倾向。

二 大小传统的理论及其在古代中国思想史中运用时的修正
本小节中,作者借用了一个观点:
意识形态、下层文化、通俗思想,这三种称为小传统,学术传统、上层文化、高级思想,这三种称为大传统,这是一个外国人提出的概念。
小传统是从大传统中渗透过来的,很多学者这样认为,作者进行了否定和反驳。
据现代学者研究,春秋战国时期极为活跃,并深入一般社会生活的,依然是商周以来的传统知识。
前面已经比较清楚的说过了,这里简单说下。
第一个就是关于天的,天气变化,星辰运行,时间季节节气安排,也就是天文历算、占星望气、式法选择、龟卜筮占,也就是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过去影响,那个时候依然影响。
第二个就是有关地的,也就是地理,换一个词叫形法,还包括本草、博物、志怪、这些内容,在山海经,禹贡里面说的就是这些事情。
山海经描述的是对自然世界的想象,禹贡是对大地的描述。
为什么要这样呢?
因为不描述,不想象,人类是没有安全感的,没有精神支柱,所以呢,哪怕是错的,也需要建立这样一种认知。
第三个是与人有关的,人的行为,基于上述世界观形成的行为和行为背后的观念,包括占梦、招魂、吃饭、房中、导引,这些是与人的生理心理相关,
外在表现上就是人的行为。
相信外面的世界有鬼怪,内部的世界有灵魂,内外是相通的,这个通,就是
“气”,通过气联通起来。
与鬼神沟通,与宇宙沟通,这个气,就是生命,人没气了,就死了。
包括楚辞中的远游、招魂,庄子中关于古代引导术的记载,以及近来的考古发现,说的都是这些内容。
这些知识的源头,是当时的人对天地人的观察和体验,然后提炼模仿,加上想象,构成的。
这就同时开启了时间,空间和自身的存在。
阅读理解:读到这里,我们一方面要理解古人,同时也应该揭去那层高大上和神秘感,因为这是整个的一套系统,一套认知系统,观念系统,行为系统,就像一团绳子,找到了那个线头,就非常容易梳理开了。
这其中掺杂者很多东西。
需要说明的是,文明的真正开始,应该是从时间和空间,认识到时间和空间开始的,记录时间和空间开始的。这是其中的积极意义,试着想一下,一个人,如果放在深山老林中, 没有时间记录,也不知道自己在哪里,可能基本上就不算是一个人了。
所以呢,其中的意义在这里。

三 天地人:战国方术、数术知识背景后的观念系统和神鬼谱系背后的意义架构
这一节实际上是说,天地人鬼的整体意义架构,也就是形成了一个整体的框架,人在其中,不容易走出来,从侧面进行观察,这个绝大部分人基本没有可能。
下面我们来看这个框架的特征。
第一个就是这个世界是一个整体,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各管各的,各有各的轨迹,天地人密切相关,
也就是说,这个宇宙以及宇宙笼罩下的一切是浑然一体的,并且在这个一体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深层的秩序感,
这种秩序感不是由法律、制度、知识和技术界定的,是一种神秘的规则,源远流长,让人基本上摸不到边。
第二是在这个世界观基础上建立的观念系统,包括五行、阴阳、八方这些同样源远流长的观念,
神秘色彩永远抹不去,摸不清,看似有逻辑又找不到逻辑的脉络,说没有逻辑又有不少对应现象,只能从根源上来梳理,才能理清其中的脉络。
第三个是天地人鬼之间的感应和联系,这种感应和联系,包括气,包括阴阳五行,这些观念,
这些观念形成了一套语言系统和心理体验,时时刻刻围绕在一个人的周围,
如果不从第三者的角度去观察分析,基本不可能跳出来。
阅读理解:上述三种情况的底层是什么呢?是中国人,尤其是上辈,一辈一辈,从古到今的七八十辈的中国人的思维底层是什么,底层的心理是什么,这种心理是怎么形成的,是怎么演变的,
为什么这么想,也就是中国人的心理学。
作者接着总结说,
至此,我们可以想象,战国时代大多数人还是生活在一个充满神秘气氛的世界,除了少数思想家的思考外,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需要一些直接的,有效的,关键是可以抚慰心灵增强自信的知识和技术,或者方法,
并且可以依照这些方法技术和知识更好的生活。
这就是第四小节的主题:宇宙:和谐、对称和整齐的整体,阴阳、四季、五行、八方、十二时等基本要素,天地人鬼的对应关系。
四 阴阳和易传中思维方式解析
思想从哪里开始,从大众的一般知识和技术,还是从精英和经典思想开始,作者给出的观点是没有定论。
两者显然是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的,只不过是,思想者往上进行了总结和提炼,形而上,看起来比较玄虚和纯粹,
具体操作者也不是被动接受,因为拥有庞大的社会层面,也支配了大多数人的生活,
两者之间是互相转换的关系,一个是作为背景音乐,一个是上台表演,两者组成了合唱。
作者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阴阳,一个是易传。
1 阴阳
阴阳首先是感受,然后是联想。
阴联想到冷、冬天、云、女性、内部、黑暗,阳联想到阳光、热、夏天、男性;
兵法中的阴阳,就是具体的寒暑、时制;
数术中,阴阳就是“形、德”,我的理解就是地形,天象。
在现在的中医中,阴阳是人身体内部和天相应的寒、热,或者不同的疾病,都是具体的知识和技术。
在相当长时间中,是生活经验的具体归纳和概括,被知识阶层提升到规律性的高度,但还在半实半虚之间,经验和知识的关系没有完全割裂。
之后,继续往上走,形而上,超过了老子说的阴阳就是天象和地形,举例说明,
鹖冠子中说,
所谓“天”者,非是苍苍之气之谓天,所谓“地”者,非是膊膊之土之谓地也。
所谓“天”者,言其然物而无胜者也,所谓“地”者,言其均物而不可乱者也。
这两句作者没有解释说明,这里试着解释一下,风吹草低见牛羊不是天,厚厚的土层并不是地,
已经存在不可撼动的就是天,对万物平等对待有秩序有规律的就是地。
2 易传
易本身是算卦技术,被认为比较灵验是因为这里面模拟了宇宙,把宇宙的基本构成进行了简化,简化为奇、偶两个数字,然后又进一步抽象,
抽象出一,和“一”中间断开,结合位置,结合天地人的背景,进行排列组合,然后呢,经过精英形而上的哲理化,形成了精英的思想和经典的文本,
在大众中就非常有市场,能够接受了,当人们遇到困难困惑不能考虑清楚时候,不能解释时候,就有可能求助于这套经典。
在解释卦的时候,有几个要素,天地人三才,就是三个维度,加上阴阳的二元性,构成了一套隐喻系统,在这套系统中,君子、道德、社会伦理、政治道理,加入了这几个要素,形成一套开放的系统。
核心是什么?
就是变化。
阅读理解:我们学习马原时候,讲变化讲运动讲规律的可认识性,是不是有点类似呢?
实际上,也包含着道德、君子,首先给人做了一个定位,定位成君子,有道德的人,处在什么位置上,怎么办,说了这么一个事儿。
作者举例说,“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无德则不能知易”,
因为这种易已经不是简单的一般的占卜技术了,而是精英思想和道德理论了,试图往这个方向走了,
所以呢,就构成了精英和经典思想对哲理阐发的基础。
作者好像意犹未尽,又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这种变化是不可穷尽的。
庄子中说,“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管子中说,“大之无外,小之无内”,世界的无限大和无限小,已经超越了经验观测的范围了,
超出人的大脑思考范围了,这些超越经验和想象的,成为新的思想和观念。
这种想象力,是不断放大的。
对于地,也是不断通过想象进行放大,即使没有旅游过,没有实际体验过,也要首先在观念上进行放大,
天下,
四面八方,
九州,
中山之外有东南西北山,东南西北山之外有海内东南西北,海内之外有海外,地理的层层外扩,实际上是经验的层层外推,
然后由经验进入玄想,形成了一个大体的世界观念。
这种观念进行落地,就形成了道理。
举例说明。
管子中,“清神生心,心生规,规生矩,矩生方,方生正,正生历,历生四时,四时生万物,圣人因而理之道遍矣”。
读起来是不是很有道理?
人们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和知觉,进行综合,形成经验,在“精英和经典思想”中被体验、想象和推理,经过这样一个整合过程,
圣人依据这些理智得到的规则、秩序,并且进行推广,用来解释和理解世界,这时就有了“理”,
“理”是理智对世界的整理和归纳,归纳后形成一套观念,观念中的世界秩序,已经不是真实的世界秩序,而是由“心”生出来的规矩,是理念的知识和思想,
可是,这种知识和思想会拥有“话语权”,反过来会影响人的经验,同时使自身成为“精英和经典思想”,与“一般知识和技术”拉开差距。
五 阅读理解
这本书读起来开始很慢,弄不太清楚,不明觉厉。从这一节开始,速度有所加快,现在有不少争论,比如说关于国学,有人认为是博大精深,有人认为是讲故事,糊弄人,这个都不能一概而论,
举个例子说,学习化学时候,一个简单的化学分子式,比如碳酸氢钙,二氧化碳,是空气中的成分,仔细分析一下,里面有氧,有碳,有氢,有钙,就这几种元素,
思想,经典也是这样,经过分析,由哪些成分组成,是怎么形成的,有什么性质,就可以从容的抹掉那层神秘感和高大上感。
那些经典,说来说去,就是古人的世界观,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的方法论。
在接下来的几节中,作者重新讨论了一遍宇宙时空、社会秩序、个人存在,这都是挺大的话题。
我是赵卫平,创业心理学创始人,如果你在职场和创业过程中遇到困惑,欢迎沟通,微信:wenducs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