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房子侃侃 |《少年的你》不止少年犯了错

《少年的你》热映。
影片聚焦校园问题,让成人们走进孩子的生活,目击一场我们不曾料想的暴力。

人民日报发微博评论:“电影《少年的你》上映,把校园欺凌话题带入公众视野。相比剧情,现实更残酷。校园角落里的暴力,可谓不少人的童年噩梦,甚至是一生难走出的牢笼。”

一句“相比剧情,现实更残酷”令人心惊。曾经,我们以为校门保护了孩子,让他们不受混乱的成人世界的侵扰,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校门内不仅有纯真的孩子,更有触目惊心的、纯真的恶。
你不能说参与校园暴力的孩子真的想将被欺凌的同学置于死地。实际上,很多参与者甚至不觉得自己这样的行为是“欺凌”,只觉得是“闹着玩”。
在电影中,年轻警察郑易和老警察老杨的一段对话发人深省。老杨向郑易提问:“你小时候欺负过别人吗?”郑易摇头,老杨追问:“那你被别人欺负过吗?”郑易再次否认。然而,老杨却说:“只是不好的你都忘了。”(台词大意)

是啊,作为旁观者的我们,可能很快就忘了。然而对于被欺凌的人,甚至参与欺凌的人来说,那都是一段挥之不去的阴影。
我们开始思考,到底是什么让孩子变成了恶魔,“欺凌”究竟是写在他们血液中的,还是从成人世界中学会的?
看到《少年的你》中的少年们,我们不难发现,这两个答案都对。
影片开始,从学校一跃而下结束自己生命的胡小蝶,即使出场片段不多,我们也能从只言片语中对她有所了解。朋友少、内向、学习一般,这样的孩子在学校比比皆是。受到欺凌后,小蝶没有告诉老师,没有告诉家长,只是向主角陈念求救,然而却被陈念选择性忽略了。

内向的孩子就该被欺负吗?当然不,但内向的孩子确实更容易被“选上”。然而,内向不是错,是性格使然,是天性,不能被“纠正”。很多家长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活泼”“开朗”“会来事儿”,却忽略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质,而内向自有内向的好。
内向的孩子容易被欺负,大多是因为他们不善于“求救”,他们往往人际关系简单,也不善于将自己遭受的不公平待遇告知父母、老师。而欺凌者们往往“欺软怕硬”,害怕被成年人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由此,便挑上了内向的“软柿子”。
同样,主角陈念也是“软柿子”。一开始,陈念被欺凌小团体盯上,是因为她们以为陈念向警察告密。然而,对她欺凌的升级,也在于小团体们知道了陈念的家庭情况——父亲从未出现,母亲欠债离家。如果陈念不是这样的无依无靠,她也不会去找不相熟的小混混保护自己。

陈念为什么选择了小混混,而不去找警察寻求帮助呢?陈念不是没这样做过,只是小蝶的一条命,只换来了三个欺凌者的“停学”,以及自己信任的班主任的离开。警察只能保护她一时,而不能保护她一世。能给予她最大保护的,本该是她的爸爸妈妈,她的家人。如今,却都已不在。

父母的缺失,也让陈念过度早熟,对成人的信任感缺失。她隐忍,逃避,只为了“熬过高考”。她不仅是要去北京开始新生活,更是要成为成人开始新生活。长大了、成人了,她就不需要成人保护了。她想要保护世界,因为世界从未保护过她。
比陈念更可怜的,是孤儿一般的小北。自十三岁起便在街头长大,日复一日的打架、养伤、偷东西……种种背后,是他的迷茫与自卑。

没有什么比被抛弃更让孩子崩溃的了。即使不是他的错,他也会身处自我怀疑,久久不能自拔。他不是不想好,他羡慕陈念,可普通学生的日常,对他来说却已是奇迹。

他一定也想过挣扎,逃离这里,“走出去”。但他不敢说,甚至不敢想。他试探性的问“大学毕业生一个月能挣好几千吧?”知道了答案又怎么样,他一个人什么也做不到。他想要帮助,却不知该向谁求救。努力、努力、再努力之后,他依旧会坠回深渊。如果结局已注定如此,还不如不曾有希望。就像当年被抛弃一样,抛弃掉自我,混入泥土。

所以,他愿意抹杀掉自己,成全陈念。不过是再一次失掉了自己,但这次,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被欺凌的人可怜,欺凌他们的人就只有可恨吗?
不,他们同样是可怜人,来自于令人感叹的家庭。
主谋魏莱,看似如公主一样天真、可爱、耀眼,她成绩好,多才多艺,出身又好,前途一片光明。然而,我们也可以看到,她生活在压抑的家庭里,父母对她的高要求、高期望不容许她有丝毫的叛逆。她的自我被抹杀了,可她却用别的办法找了回来——背着父母和不良少年们厮混,欺负、欺凌同学。面对警察她泰然自若、对答如流,直到被威胁告诉她妈妈的时候才原形毕露。她害怕她的自我被父母看到,她不怕被打、被骂,她只怕被“抛弃”。

然而,魏莱父母的错误远不止于此。警察找上了门,魏莱的母亲依旧偏袒、维护,甚至一直在提钱、权。这就不难看出,魏莱为什么对生命没有一丝敬畏,在这样的家庭长大,她早就相信了世界上最重要的就是钱。她可以用钱收买小弟,可以用钱封陈念的口,甚至可以用钱买小蝶的命。钱给了她欺凌世界的勇气。她死前对陈念说的话,甚至完全不是出于恶意讽刺的,而真的是真情流露。而这些话透露的不仅是她们家庭自以为是的高贵、自私,更是令人生厌的无知。

魏莱家成员的家庭角色也出了大问题。可以看出,魏莱的衣食住行、三观培养全是母亲为主导,父亲就像个“验收人”,负责检验魏莱的成绩是否达到自己的预期。然而,即使在家庭中参与度不高,父亲作为“挣钱养家”的那个人,依旧是魏莱家庭中的核心。甚至在魏莱死后,她的父亲也只是看一眼就走了,徒留她的母亲在原地不知所措,而后崩溃大哭。在独生女家庭,父亲的缺失甚至会恶化女儿的叛逆,让女儿在令人意想不到的地方寻找父亲的认可。

魏莱是压抑的,但她会自我排解,只是她排解的方式是那样的错误,送她上了不归路。
魏莱的跟班——罗婷和小渺,依旧背靠着问题家庭。

罗婷脾气暴躁,说话直接,即使在警察面前也不曾掩饰自己,更对魏莱言听计从。原来,她也有一个同样暴躁的父亲。酗酒,也许一事无成,用拳头解决家庭问题,甚至当着老师、全班同学的面殴打女儿。我们常说,暴力是会转移的。罗婷从父亲那里只学到了拳头功夫,于是,她也举起了自己的拳头。在欺凌他人时,她获得了高高在上的征服欲和快感,让她忘记了她也曾可怜地窝在一角毫无尊严地忍受毒打。
而小渺的家庭,虽然电影着墨不多,但我想,应该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家庭了。当被通知停学后,小渺的家人带着小渺来向老师下跪请求让小渺回去,因为对普通家庭来说,高考是孩子一生最重要的事,一点都不能耽搁。

小渺骨子里其实并不想参与欺凌。我想,她一开始加入小团体,可能是因为向往魏莱的家世、成绩、外貌,与魏莱做朋友,让她更加自信,仿佛自己也是这样的公主,受万众瞩目。对于这个年纪的孩子来说,他们最需要的往往是来自同伴的认可。她需要魏莱的认可,也需要看向她的同学们的认可。所以,在欺凌他人时,即使她从一开始的好奇、开心,逐渐变得恐惧、抗拒,她不敢表现出一丝的不顺从,生怕被魏莱抛弃。
然而,当魏莱失去了小蝶、陈念这两个可以欺凌的对象时,瞬间将矛头指向了小渺。不仅是因为她的种种行为表现出了她的抗拒,更是因为她与魏莱的差距也让魏莱从未接纳过她,她的顺从也让她从未与魏莱平等。

小渺是自卑的,可能来自家庭、也可能来自她自身的性格。然而,外在条件是我们不能决定的,但我们可以决定我们内心的强度,决定我们要做的事情。陈念比小渺更可怜,但她却时刻想着自强、奋斗,争口气给所有人看,而小渺却选择了依附在强者身边,殊不知这样并不会让她自己变得强大半分。

也许,陈念、小北、魏莱的生活离我们很远。但我们都有可能是小渺,也都有可能成为小渺。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
最后,再说说陈念的同学们。高考压力大,大家都埋头苦学,身边充满了竞争。这时候,任何无聊的笑话都能引起群体的狂欢。他们在旁观小蝶、陈念被欺凌,嘲笑陈念的母亲,甚至围观小蝶的自杀时,只收纳了快乐,而早忘记了什么是伦理,什么是应该与不应该。他们缺乏同理心,事情不发生在自己头上,永远不知道什么是痛,只知道用别人的痛为自己提供一次在朋友圈获得点赞的机会。

我们可以将这诡异的情况怪罪给高考,怪罪给压力,给叛逆,给青春期,给独生子女政策,给任何一个与我们无关的外在理由,但这样就可以脱罪了吗?没有参与欺凌,只是旁观,就不是欺凌了吗?这样的“恶”,难道不来源于他们一个个自身,不来源于他们背后的家庭吗?也许有人会说,他们是因为胆怯,不敢帮助,像陈念的朋友李想一样。然而,胆怯却是施暴者的养料,沉默也让在黑暗中的欺凌愈演愈烈。

如果小蝶、魏莱没有送命,陈念没有入狱,多年后的同学聚会,可能他们还会说上一句:“我们当年没有欺负过别人,也从来没有人被欺负过呢。”
不得不说,很大程度上说,是家庭让孩子成为了欺凌者、受欺凌者和旁观者。对此,我们作为家长的能做的有很多。在“防校园欺凌,写在开学前的一些话……”一篇中,我们就曾借绘本《影子丢了》为大家讲过如何让孩子远离校园欺凌。

在这本书中,小女孩棉棉被“选上了”。她也具有被欺凌者的一些特点——内向、人际交往简单、家庭中没有爸爸。而欺凌者们也大都图乐,以开玩笑的名义对棉棉进行欺凌。

然而,小女孩棉棉的妈妈却是一个细心、有方法的妈妈。她了解女儿的性格特质,用坚强而温馨的爱包裹着棉棉,帮助她走出困境。

棉棉也在妈妈、大熊的帮助下,走出阴影,找到了象征自我的小影子,重拾自信,面对生活。在之后,棉棉一定不再是个沉默的被欺凌者,更不会是个沉默的旁观者。她会勇敢,因为她知道她有坚强的后盾——妈妈,家庭就是她最大的依靠。

《少年的你》中的少年,没有一个是坏人,也没有一个是好人,他们都是普通人,犯了普通人也会犯的错误。这部电影再次将校园欺凌展现给了我们,也再次告诉我们,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有多么多么多么的重要。在充满爱的家庭中长大,孩子不会去选择霸凌他人,也不会被选为霸凌的人。
小北、陈念、魏莱、小蝶、罗婷、小渺……他们都来自没有足够爱的家庭,最终,让他们的人生都染上了阴影。

该怎样让孩子远离校园霸凌,你知道了吗?

《影子丢了》
在爱中重建自我

// 图文版权归禹田文化传媒所有 //
// 未经许可 请勿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