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力》读书笔记精华 稀缺原则
稀缺
一样本来对我毫无吸引力的东西,仅仅因为以后恐怕看不到了,而立刻变得迷人起来。
稀缺原理——机会越少见,价值似乎就越高。
对失去某种东西的恐惧,似乎要比对获得同一物品的渴望,更能激发人们的行动力。
特别是处在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条件下,遭受潜在损失的威胁能强有力地影响人的决定。
各类收藏家都很清楚稀缺原理在决定物品价值上的影响力。如果一样东西少见,或越来越少见,那它就更珍重,规律就是这样。
●“数量有限”策略——告诉顾客,某种商品供不应求,不见得随时都有。
有时数量有限的信息是真的,可有时它完全是假的。不过,不管信息是真是假,卖家的用意都一样:让顾客相信一样东西很紧俏,从而提高它们在顾客眼中的价值。
根据稀缺性原理,务必要在一件商品最不可得、故此也显得吸引力最大的时候,要顾客承诺购买。
●“最后期限”策略——对获得产品的机会作出时间上的规定。
一些面对面施加高压推销的卖家十分青睐最后期限的各式手法,因为它规定了拿主意的最后时限:现在。
他们经常告诉顾客,要赶紧下决心买,要不然之后的购买价会更高,甚至根本买不到了。
逆反心理
稀缺性原理的力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①我们都知道,难于得到的东西,一般都要比能轻松得到的东西好。故此,我们基本可以根据获得一样东西的难易程度,迅速准确地判断它的质量。
②机会越来越少的话,我们的自由也会随之丧失。而我们又痛恨失去本来拥有的自由。保住既得利益的愿望,是心理逆反理论的核心。
心理学家杰克布雷姆提出逆反理论,以此解释人类在丧失个人控制权时作出的反应。
根据这个理论,只要选择自由受到限制或威胁,保护自由的需求就会使我们想要它们(以及与其相关的商品和服务)的愿望愈发强烈。
因此,一旦短缺——或其他因素妨碍我们获取某物,我们就会比从前更想得到它,更努力地想要占有它,跟这种妨碍对着干。
人类的大量行为都可以用逆反心理解释。
——“可怕的两岁”。大多数家长都可以证明,自己的孩子在这一时期有这更多的逆反行为。
到了这个年纪,他们才首次意识到自己是个人。他们不再把自己仅仅视为社会环境的延伸,而是把自己视为有自我的意识的、独立的个体。伴随这种自主意识的发展,自由的概念也形成了。
独立的个体应当有选择的余地,一个刚刚发现这一点的孩子,迫切想要探索这种选择余地的深度和广度。
故此,看到两岁的小孩总是跟我们对着干,我们其实没有必要惊讶,也不必烦恼。
在他们小小的心灵里,有那么多有关选择、权利和控制的关键问题要去问,要去答。将他们力争自由,反抗限制的倾向,理解成对信息的求索恐怕是最合适的。
测试过自由的极限在哪里(顺便也测试了父母有多大耐心),孩子们就能弄明白,在他们的世界里,自己能控制多大的地方,又有哪些地方必须受控于人。
明智的父母总会尽力提供前后高度一致的信息。
——个性意识萌芽也是青春期的特点。对青少年而言,这种萌芽意味着走出儿童的角色,摆脱与此角色相伴的家长控制,迈向成年人一角,获得随之而来的一切权利和义务。
青少年对义务想得比较少,他们更关注身为一个年轻成年人自己所应有的权利,这没有什么出奇。更不奇怪的是,在这些时候,对其施加父母的权威,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家长要是企图控制他们,青少年不是阳奉阴违,就是公然对抗。
要理解逆反心理和稀缺原理的运作,理解这一点十分重要——每当有东西获取起来比从前难,我们拥有它的自由受了限制,我们就越发地想要得到它。
因为一样东西遭到禁止而觉得它更有价值——这种倾向不仅仅限于洗衣皂等消费品,连信息的获取也是这样。
研究得出结果:某类信息遭到禁止之后,我们无一例外地更想得到这种信息,并对其给出较被禁之前更有利的评价。
根据稀缺原理,要是我们觉得没法从别处获取某条信息,我们就会认为它更具说服力。——独家信息最能说服人,内幕消息,内部消息
跟一贯的稀缺比起来,一样本来有后来没有了的东西,会叫人更想要。
我们不光在物品稀缺时更想要它,而且,碰上有人竞争还最最想要。
广告商经常利用这一点,在广告里,我们得知某样东西的“大众需求”极高,必须“赶紧来买”。
这类图像不光是想让社会认同原理发挥作用,它传递的信息是:其他人都觉得这件产品很好,所以它肯定很好;除此以外,我们还要跟其他人竞争,才能得到这件产品。
参与竞争稀缺资源的感觉,有着强大的刺激性。
——情人的态度本来不咸不淡,可听说有对手出现,他们立刻热情四射。
——要是地产经纪想把房子卖给一个犹豫不决的潜在客户,他可能会告诉客户说,有新的买家来看了房子,很是喜欢,还打算第二天来商谈细节条款。因为不想败给对手,好些迟迟不出手的买家立刻果断拍了板。
渴望拥有一件众人争抢的东西,几乎是出于本能的身体反应。
稀缺资源+竞争的组合,使人失去理性、处于亢奋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