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食物(三)
我的家乡地处苏北,毗邻山东,也像许多山东人一样吃煎饼。山东的煎饼是摊出来的,湿面糊浇在鏊子上,用木匙在上面转圈,一圈圈往外推匀。家乡的煎饼是烙出来的,用一根长而扁的木片将湿面糊在鏊子上快速均匀抺平,待煎饼两面烘熟,快速铲起放在笸箩里待冷,晾去水汽,折成一叠一叠,便于贮存。山东人的煎饼卷大葱,卷咸鱼,卷小炸虾。家乡的煎饼卷咸菜咸鸭蛋,卷凉粉油条、虾酱虾皮……只要是吃的,几乎无所不卷。我小时候县城副食匮乏,没有面包,饼干也少见。许多三四岁的小孩子也吃煎饼,有的煎饼里卷咸菜萝卜干,有的煎饼里卷白糖或者芝麻盐。太小的孩子攥不住煎饼,大人们就用橡皮筋把煎饼捆起来,让孩子边吃边把皮筋往下撸。许多小孩都有一不留神把橡皮筋一起吃下肚的经历。家乡的一日三餐中有两餐(早,晚)要吃煎饼,因此过去家乡妇女都得会烙煎饼。我奶奶年轻时家境不错,婆家也比较殷实,但是婚前婆家仍特意叮嘱:得学会烙煎饼。听我六姨奶奶说,我奶奶婚后重要的家务之一就是和妯娌三人烙煎饼。上世纪80年代,卖煎饼的摊子慢慢多了起来,许多街巷里的人家里还是保留着一口鏊子。我舅妈家就有一口。她有时闲来生火烙煎饼,我会主动帮忙拉风箱,烙到最后,她打几个鸡蛋搅勻加葱花、盐浇在煎饼上,做鸡蛋煎饼给我吃。我对鸡蛋煎饼并不太感兴趣,但是小孩子看到刚从滚烫的鏊子上铲下来薄而脆的鸡蛋煎饼,内心很兴奋。 煎饼满足了家乡人的饮食需求,也为许多妇女提供了经济来源。因为需求量大,八十年代后一些没有太多文化或其它劳动技能的家庭妇女可以凭借烙煎饼卖煎饼获得稳定的收入。烙煎饼讲究技巧和火候。好的煎饼干爽利落,薄厚均匀,软硬适度,入囗有面香味且酥软易咬,那种吃到嘴里因为火大而苦兮兮的或湿度大了缠缠绵绵嚼不动的就是差煎饼。煎饼烙的好的摊子一般都有固定的顾客,基本下午刚出摊没多久就会卖完,有时还需预定。手艺一般的或者质量不怎么样的,常常要天黑才卖完。是竞争环境公平很符合市场经济的一门生意。家乡卖的煎饼除了白面煎饼,杂粮煎饼,还有上面说到的鸡蛋煎饼。九十年代后期的下岗大潮时,家乡四五十岁的失业人囗为了养家糊口,男的大多去蹬人力三轮拉客,女的大多用三轮车拉着煤球炉子,湿面糊子到街上卖鸡蛋煎饼。一个鸡蛋煎饼摊可以让一个家庭得以维持,不致于因为生计问题走向绝境……故乡的煎饼,真的是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46300045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