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展丨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作为一个重度拖延症患者和十级退堂鼓学者,本来计划十一假期爬也得爬去看国博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一起举办的“万里同风——新疆文物精品展”,结果还是被期间的各种交通管制劝退。
好不容易熬过了假期,又因为这样那样的琐事耽搁。从7月9日开始举办,中间又延期了一次,眼看拖延到快到10月27日的截止日期还没去,我才真的扑腾起来,最终惊险的踩着尾巴看上了。
所以万一有看到了想去看的朋友,真的要说声不好意思,因为这次真的闭幕了。
🤦♀️🤦♀️🤦♀️

展览名取的“万里同风”,查了查,出自《汉书·终军传》。
军诘偃曰:“古者诸侯国异俗分,百里不通,时有聘会之事,安危之势,呼吸成变,故有不受辞造命专己之宜;今天下为一,万里同风。偃巡封城之中,称以出疆,何也?且盐铁,郡有余藏,国家不足以为利害,而以安社稷存万民为辞,何也?偃直矫作威福,以从民望,干名采誉,此明圣所必加诛也。”
翻译过来就是:
终军责问徐偃:“古时候诸侯各国,国情民情不同,百里之间就不通消息,时常有访问会见的事情,国家的安危,瞬息万变,所以可以不受君命而独断行事;现在天下统一,到处都一样。你在国家疆域之内巡视,(反而对人)说是出国(指到诸侯国),这是为什么?况且,盐铁,那些郡都有积蓄,(熬盐炼铁)国家也不能靠它得到好处,你却拿使国家安定、万民生存为借口,这是为什么?你竟然假托皇帝的命令作威作福,来迎合百姓的心意,求取个人的名誉,这就是圣明的皇上一定要惩罚你的原因。”
结合新疆的种种当下情况,引用这一段实在颇有深意。
翻了下官方给的资料,这次一共有191件展品展出。
除了来自新疆广阔的各地区外,时间上跨度很大,能从先秦延长到宋元。内容也异常丰富,小到新疆原住民的生活器具,大到往来的官府文件,甚至包括一些当地信仰的介绍。
对我这种没有去过新疆,却对那里很有向往的人来说,真的是很好的一次拓展。

这次展览大体还是按照时间来划分的,有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以“丝路雏形”来命名。
这部分把重点放在了距今几千年前的夏商周时期。
此时,源自西汉年间,由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而后打开的那条“丝绸之路”虽然还没有开启,但根据最早的记录,中原的丝绸传入西域甚至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所以,正经历着自己的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的新疆,也正在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草原文明。
独特的地理环境,使他们除了农耕之外,还拥有令人羡慕的游牧生活。
其中,这段时期的展品则多次提到了“塞种人”。

塞人本是古代西亚和中亚的游牧民族,公元前3世纪以前,主要生活在伊犁河流域及伊塞克斯湖附近,后被大月氏所败,迁移至中亚地区。
除了这件同样出自战国时期的「双熊对坐铜祭盘」外,还有做工水平极高的「对兽青铜环」,「翼兽铜环」等,这些都被推断为塞人或者袄教祭祀仪式中使用的神器。

来回的迁徙,再加上本身复杂的文化,塞人对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丝绸,铜等物品流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除了青铜之外,这件「田园葡萄纹彩陶罐」的纹饰风格与中原同根同源,也被认为是内地彩陶文化传入西域的证明之一。

第二部分,则是繁盛的“丝路华章”。
时间跨越至汉唐盛世,由于“丝绸之路”的开启,并且愈发畅通,再加上西域都护府的建立,不止中原文化已经强烈的影响到了西域,中央政权也开始行驶对新疆的管辖权,最终新疆地区成为与中原紧密连在一起的一部分。
出自唐代的「彩绘骑马武士俑」便是其中一件最好的佐证,这是一支正在行军的唐代西域军。

那个时代多种不同的文化却能互相兼容,格局相当多元。
通过展品,也可窥见当时新疆人民生活的一点点痕迹。他们开始有租约米契,也需要写诉状,打官司。

制作的点心也开始注重繁杂的花样和精巧的图饰。

就连墓中的陪葬品「绢衣彩绘木俑」,也完全是盛唐的风格。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还有幸见到了「伏羲女娲图绢画」,那件入选过《国家宝藏》第二季的珍品。
绢画特意做成了梯形,用来铺放在棺木的底部,左右分别是女娲和伏羲,女娲握着规,伏羲则举起炬。两人头上会绘制太阳,而缠绕在一起的尾部则会绘制月亮,周围还要再画满星尘。
凝望许久,觉得既不可思议,又神秘莫测。

第三部分,命名为“丝路梵音”。
这时候彼此间的文化已经大一统,正所谓“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蕃王能汉语”。
彼此的文化在交融中甚至不断进化,汉唐文化反而在新疆的土地上,与他们奇妙的结合在了一起。
这部分重点放在了新疆的古代佛教上面。
「彩塑菩萨头像」,出自南北朝-唐代之间,造像虽然面庞仍然圆润,但鼻子已经明显加高,眉毛也变得纤细,这很强的地区过渡性,正好用来佐证佛教艺术传入新疆后,与当地风格融合在了一起。

得益于贸易交流,下图壁画这种“赭石色”被引入新疆后,广受欢迎,并被大量引入宗教壁画里。

不过比较遗憾的是,这一部分大部分展览都是以印刷品的形式出现的,展品比较少。
看介绍得知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非法盗墓。
大量文物被他国所谓的“探险家们”夹带出逃,为了盗取壁画,甚至直接割去了整个穹顶,现在它们被拆解陈列在了世界各地。
虽然国博尽可能的试着还原这些的壮丽艺术品,不过走过这不算短的人工壁画走廊,还是觉得非常惋惜。
如果有幸能去原址看一看就好了。



《关山月》本来是让我觉得很忧愁的一首诗。
“长风几万里”和“春风不度玉门关”一样,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驻扎西域战士们的叹息声。
除了战争外,消失的楼兰古国和精绝古城等等,也一直是后世进行探险畅想的几处宝库,直到现在我还能偶尔想到作家那多那篇《楼兰》的一些剧情。
所以辽阔的西域最早在我心里的印象,基本都停留在荒凉,却又神秘莫测之间。
再重新落回到这场展览上之后,之前那些通过文艺作品而了解到的西域,变得真实了许多,希望是一个重新了解历史的好的开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