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上学故事之(二)
二、“艰难”上学路

01 起床困难户的“高端早餐”
那时候的村小是没有早自习的,上课时间是八点。因为路途比较远,上学路上需要花费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所以我们一般早上都是六点起床,简单洗漱一下,吃早餐。
说到早餐,鸡蛋油条,牛奶面包,馄饨饺子......这些都是没有的!爸妈都要为了生计而操劳,每个农村家庭的孩子基本都是散养的,当然也是快乐的。爸妈都是农民,吃完饭,喂完猪之后就得出门干活。所以,基本上早餐都是跟父母一起吃的。他们吃什么,小孩都是吃什么,很少有特殊化,最多可能就是我们碗里的稀饭比较干一些而已。
碰到农忙时节,因为父母干的都是重体力活,所以早上会蒸白米饭,再加上包菜炒腊肉,这也算是打牙祭了。然后,娃们第二天的早餐就变成了前一天的米饭做成的油炒饭(鸡蛋是没有的,因为要拿到集市上去卖,作为一家大小的零花钱)。做法是:先把炒锅烧热,接着放油,米饭,少许盐,再倒点儿酱油,放点葱花,将米饭炒热就行。那时候的我们,吃着油炒饭,觉得真是香得很,因为这比起稀饭+咸菜来,那是非常上档次的!

上学的路,对于春夏秋三个季节还好一些,冬天就比较辛苦了!每一个上学的早晨,起床都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头天晚上冷冰冰的被子,在早晨的时候,却变得暖和得很,谁不想在被子里多呆一会儿呢?!So......“起床哒,要迟到啦!”,每次都是在爸妈的怒吼声中,无比纠结又无可奈何地爬出温暖的被窝。小孩子跑来跑去的,脚汗重,每天回来脚垫和袜子都是湿湿的。还好每天吃完早餐,妈妈总是把烘得暖暖的脚垫和袜子给我准备得好好的。

吃过早餐,差不多就是六点半了,爸妈又催促着我们去学校。除了第一天报名是妈妈送去学校,剩下的就得自己去了。因为那时候,差不多每家都是两三个小孩,所以村里跟我年龄差不多的小孩有好几个。每天,大家基本上都是一起去学校的,很热闹!

02 冬天上学的必要装备
在冬天,山里的早晨,总是有大雾。特别是立冬过后,天亮得一天比一天晚。基本上,早上上学的时候,天都还没有亮。天还不是特别冷的时候,我们自己会带一个手电筒上学。手电筒是用干电池的那种,外壳有铝的,也有塑胶的,那时候还没有充电的手电筒呐。不过铝壳的手电筒容易生锈,而且拿在手上冷冰冰的,我们都不喜欢。一般我们都会戴个手套,不然手冻得很。那时的我们,哪个手上没有几个冻疮啊,不然别的小孩都不好意思跟你一起玩儿!每个人的小手都是冻得红红的,保护得不好的,都烂掉出血了!

到了后来,天气更冷了,尤其是有霜的早晨,路上的水凼都差不多结冰了。我们照明的装备也由手电筒变成了火把。火把也是就地取材,有的是用向日葵秸杆,有的是用干的竹子,这两种火把比较土气,火势比较大,燃烧时间比较短一些;还有一种火把,是用一截新鲜的竹子,一头是封闭的,里面倒一些煤油,另一头用棉布或纱布塞起来。点燃之后,可以燃烧好一段时间,如果火势小了,就把竹筒倒过来,让煤油流到上面的棉布上,又可以坚持一段时间。不过,这种火把算是土豪版了!

在我们用手电筒上学的时候,大家在路上最喜欢玩的,就是比一比谁家手电筒的光更亮,照得更远。比赛的时候,大家在一个高的地方,站成一排,然后打开手电筒往一个共同的目标照射,谁的手电筒照得更远,更清晰,谁就赢了。赢了的人自然是洋洋得意,趾高气扬;输了的也只能悻悻然:“电池过了,电池过了(过了-四川话:没电了的意思)”。因为早上上学的孩子很多,通常每道山梁都能看见手电筒照射出的光亮。这时,前面手电筒比赛的胜利者表演时间到了。只见他用手电筒往对面的山梁上照去,还晃来晃去的,很有点炫耀和刷存在感的意思;对面也会礼尚往来地回敬两下,然后大家又嘻嘻哈哈地继续前进。
要是打火把,那就更好玩儿了。大家用火把,一会儿舞成一个“8”字,一会儿将火把左右晃动,舞成一个“一”字,一会儿又呼呼地转圈儿,弄得火星子四处乱溅。吓得女孩子直骂:你个瓜娃子,耍火要杀尿!(瓜娃子-四川话:傻子的意思;杀尿-四川话:尿床的意思)。大家玩儿归玩儿,等到天亮了,都自觉的将火把踩灭后再扔掉,以免引起山火。

那时候上学,虽然很艰苦,不过现在想来,也很欢乐。
---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