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出你的书影音月度小结
查看话题 >自由是一种练习丨2019年9月、10月书单
写在前面
九月份读了一些自然文学,读了程虹翻译的“美国自然文学经典译丛”,读了《鸟、艺术、人生》,自然文学大多与鸟联系在一起,鸟既是自然文学的对象,也最能表达自然文学中荒野的气质。鸟往往还具有自由的气质,《鸟、艺术、人生》中关于自由的几处表述我很喜欢。本文标题源于此。
十月份花了很多时间在读罗素的传记,但只读完了上册。十一月继续。
项飚《全球猎身》
所谓“猎身”(body shopping),是印度一种特有的现象,印度的IT工人通过劳力行输送到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他们从事的劳动相对简单,身份尴尬、地位不高,并且有遭受欺骗和冷遇的风险,但印度工人仍然前赴后继地往海外走。项飚把猎身体系总结为民族化、个体化(相信个人能力决定一切,拥有不断向上流动的雄心)和跨国化。在猎身行业中,劳动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是在全球经济体系中被生产出来的;而印度IT产业之所以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归因于各层次的不平等。我读这本书有点久,因此理解有些碎片,较难把握整体。序言很好。
蓝佩嘉《跨国灰姑娘》
这本书可以与《全球猎身》对读,本书更流畅更清晰,但结论显得有些单薄。两者的主题都是全球化的背景下,工人为了更好的生活输出到另一个国家,尽管这个过程充满了欺骗、歧视与隔阂,但她们义无反顾。所不同的是,本书的对象主要是女性移工,她们帮助另一个国家的女性从事家务,这些家务被社会默认为是女性的天职,因此有了更多的性别藩篱。尽管女性雇主和女性移工(大多)具有相同的挣脱传统的精神,但由于国族主义的污名化、作为母亲与妻子的不安、对对方身份和价值的误解,女性雇主并不能与女性移工站在同一阵线。结论中提出三个建议/反向:提倡照顾的公共化、促进家务的正式化与专业化、保障移工的劳动人权;似乎有点隔靴搔痒。
[英] 瑞·蒙克 《罗素传 : 孤独的精神 1872—1920》
《罗素传》上册,也是罗素的前半生,主要以他的交游、情感和哲学研究为主,非常立体。罗素生于名门,是约翰·穆勒的教子,他的家教和师承都很好,后来的交际包括怀特海、艾略特、维特根斯坦等,这些人对罗素有过不小的影响。罗素结婚很早,之后陷入了复杂纠葛的婚外情,涉及人物非常多,加上他自恋、不安,这些婚外情也并不顺利。罗素性欲强烈,可能有来自惠特曼的启发。罗素的哲学研究是从科学和数学入手的,政治倾向中有自由主义的基调,对社会主义也满怀热情。他是积极的反战者,并因撰写相关的评论而入狱。几乎可以说,监狱中断了他的政治和情欲,使它转向了更纯粹的哲学研究。整体上来说,这本书的写作和翻译都不太好,太多的引文使作者的观点和思路支离破碎,翻译有些读不懂。但作者提炼的“孤独的精神”非常恰当。
(德) 丹尼尔·舍恩普夫卢格《彗星年代》
以22个人的经历,串起了一战后5年的历史,他们或者想要谋求欧洲统一和女性权益,或者想在世界范围内兜售和平,或者要争取自己民族的独立,或者仅仅是这段历史的著名的观察者。全书以“彗星”这个意象贯穿始终:“他们无不惊奇地目睹彗星梦幻般划过天际,也亲身经历了现实如陨石般迅速燃烧、冲撞、冷却、僵死。”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变,民族国家崛起,无产阶级革命,女性地位提高。但正如作者所说:“100年过去了,我们仍旧生活在不安的现状中。……整个世界一遍又一遍地经历希望和危机,光明和黑暗的未来版本并行不悖。……每一个状态、每一个处境都是暂时的,彗星追着自己的尾巴绕圈。”这本书的遗憾的稍显零散。但翻译很出色。有相关纪录片,可惜没有中文字幕。
张宏杰《简读中国史》
西南联大教授皮名举说:“不读中国史,不知中国之伟大;不读世界史,不知中国之落后。”张宏杰把后半句改成“不读世界史,不知中国之特质”,本书在世界史的框架下读中国史,核心的主题就是“中国之特质”。内容是古代史,却重在契约、改革、信用这样的现代议题。我以前认为,世界各国都要经历从奴隶制到封建制的转变,都要经历改朝换代、治乱循环,本书帮我破除了这些误区,其实,中国历史上频繁的改朝换代、农民起义、政治动荡、人口数量大起大落,实际上只是一种独特的现象,与产权不明确、皇权至上等独特的制度结构有关。通过读这本书,我也发现我身上的一些惰性,用名词替代思考,比如书中提到,西方虽有“农奴”,但他们受契约保护、有主张权利的制度空间,与中国古代的“农民”不可同日而语,这是我过去望文生义因此忽视的问题。
舒新城《致青年书 》
书中收录的文章写于上世纪二十年代,舒新城给中学生讲如何读书、如何自学,讨论爱情、择业与生活。虽然有水土不服的成分,也颇有启发性的观点。比如舒新城认为,“爱在积极方面是牺牲的,在消极方面是不加害的对象的。”这个界定很有趣。再如作者讲常识与专识,讲“爱的无抵抗主义”,其中的论述在今天看来也很新颖。但我最喜欢的是书末收录的舒新城写给孩子的家书,真切诚恳,脚踏实地,几乎无所不谈;尤为难得的是,舒新城以说理为主,不摆出为父为尊的架子。只可惜这部分内容太少。舒新城有二十字格言:“勤学问,重信用,负责人,有计划,用钱有方,待人诚厚”。谨记。
[美] 约翰·巴勒斯《醒来的森林》
约翰·巴勒斯被誉为“鸟之王国的约翰”,在美国自然文学领域非常著名,尤其是以写鸟而闻名。《醒来的森林》可以说是最成体系的一部。这本书同样是以鸟为主题,除了写鸟,也教人如何观察鸟。“单从书本上是不足以学到鸟类学的。……你必须与鸟类有亲身的接触,书本知识只是指南,是邀请。……书本知识又是绝对不能放弃的。”这本书写作年代较早,内容比较散,因此整体上不那么有趣。但一些闪光的观点也很值得揣摩,比如关于鸟中女权主义的论述;“鸟类是鸟类本身最危险的敌人。”
[美] 特丽·威廉斯《心灵的慰藉》
这本书有几条线索:一是大盐湖的湖面海拔不断上涨,将导致盐湖附近的鸟类无家可归,每一章都以鸟名为标题,并注明当时的湖面海拔(最后一章已经降到第一章的水平);第二条线索是母亲的病,作者生于一个单乳家族,故事从母亲被确诊为乳腺癌开始,这样一个家族在大自然中寻找慰藉:“自然界是一个血脉相连的生态体系,所有的成员都共同栖身于这个大家庭之中。”第三条线索是作者的环保历程,她如何爱上鸟和自然,如何发起抗议。这本书是非常典型的自然文学,作者对鸟和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追问,对现实生活的关切,都在字里行间,也正应了译者序中的那句:“自然文学不是一种高高在上、脱离社会、逃避责任的文学”。自然文学总是金句频出,最喜欢的一句是“要学会做一个开口的容器,让生命从你身体里流过。”
[美] 亨利·贝斯顿《遥远的房屋 》
这一册读起来稍差。在美国自然文学中,“科德角”(Cape Cod)是个很有名的地方,大卫·梭罗曾去过科德角,并著有《科德角》一书,本书作者亨利·贝斯顿曾为这本书作序;我在谷歌地图上看科德角的地图,像是一个人在炫耀左臂的肌肉,又像一把伸到海里的鱼钩,这地方实在太有意思了。
[美] 西格德·F. 奥尔森《低吟的荒野》
程虹译“美国自然文学经典译丛”四册读毕,最喜欢的是《心灵的慰藉》。自然文学一般是散文,强调人与自然的互动,一般文字清新,只要翻译不出问题,就不会差到哪里去。但要想出彩,必须在一些方面提供增量,比如知识、情趣、社会关怀或者个人心灵。从这个角度来说,《低吟的荒野》只能说一般。不过这本书中谈到的荒野和宁静,倒是非常符合自然文学的旨趣。“为了享受宁静,一个人并不必独处。人们常说,能与他人分享宁静才是相互理解、亲善友爱的标志。……当我孤身一人在宁静的地方时,常常希望有人与我共享那份宁静,从而使这种经历更为丰富完美。”
[加]京·麦克利尔《鸟,艺术,人生》
这本书的主题是鸟,通过观鸟抒发对一书、对人生的思考。而我最喜欢、最受启发的是书中关于自由的表述(鸟与自由是两个很亲近的话题):作者认为,追求自由的方法,是“选择已知的束缚,而不是未知的各种可能性”,的确,如果处在不确定的状态,是很难获得自由的。作者还认为,“自由是一种练习,而非一种持续永存的状态”。这个观点太妙了,自由需要争取,也需要努力才能继续拥有。
[意] 马西米利亚诺 • 弗雷扎托《城堡旁的老树》
与《有一个地方叫夏》是同一作者,故事很短,却能带来多个维度的启发,正如封面所言“一部关于战争与和平、索取与给予、毁灭与新生的寓言”。不过我更想从权力的角度作一番诠释:鼠王代表的是权力,是从改朝换代、征战杀伐中崛起的新星,却同之前和之后的王没什么差别;执掌权柄的国王在这片土地上横征暴敛、竭泽而渔,当这片土地不复存在的时候,它的王国自然也就灰飞烟灭。无论权力有多么大,都不可能在这个世界上永存,最后留在人们眼前的不过是一株新苗、一顶王冠。所谓“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可笑的是,今天的人还是只盯着王冠,看不见新苗。原书很短,附了三个小册子。


野原新之助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双重思想」与「一流智力」 (1人喜欢)
- 公共说理不应该滥用情绪化的语言——从“跪”这个字想到 (13人喜欢)
- 碎片化读书丨不合时宜的问题是有害的 (5人喜欢)
- 从小米汽车事故想到一则希腊神话 (10人喜欢)
- 洗狮子,历史上的第一个愚人节 (6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