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梦寻》翻译26-西湖西路·上天竺
【译文】
上天竺寺,晋朝天福年间,僧人道翊在这里盖了草房。有一天他倏忽之间看到屋前山涧发射出一道微弱的光芒。晚上去看,发现一块奇特的木头,于是道翊把木头刻成了观音菩萨像。后汉乾祐年间,僧人从勋从洛阳带着古佛的舍利子前来,把舍利子放到观音菩萨像上面,菩萨的相貌庄重而威严,端庄美好,白天散发白光,百姓都尊崇信服。钱武肃王钱镠曾经梦到有白衣人请求他修葺自己的住处,钱镠有所感悟,于是就建造天竺观音看经院。宋代咸平年间,浙江西部持续大旱,郡守张去华带领一众属下备上幡幢华盖前去迎请观音菩萨下山,随即天降大雨。自此,只要有祈祷就会应验,而遇到滂沱大雨下个不停,世人就说是烂稻龙王所为。宋朝南渡时,菩萨施舍珍奇异宝,有日月珠、鬼谷珠、猫眼等,即使是在皇宫也属罕见。嘉祐年间,沈文通做郡守,讲观音菩萨是闻佛之言教,证四谛之理的得道者,与禅那不同,于是让人们信奉观音菩萨弘扬的佛法,令僧人元净负责此事,元净号辨才,他挖山造屋舍,几乎用了上万基石。治平年间,郡守蔡襄上奏请赐大殿匾额“灵感观音”。辨才于是继续挖掘前山,开辟二十五寻的土地,大殿加两层屋檐。建咸四年即1130年,兀术即金朝名将完颜宗弼来临安,宋高宗出海相迎。兀术到天竺寺,见到观音像很是喜欢,于是装到后车,决定把观音像与《大藏经》一起运往金国。当时有比丘名知完,率领众徒人一起跟从而去。到达燕国,在离都城西南方五里一个叫玉河乡的地方,知完和一众徒人不再追随,建造寺庙供奉观音像。天竺寺僧人重新让知完刻观音像,声称“藏到井里,现在才出现”,其实并非是先前的那座了。乾道三年即1167年,建造十六观堂,1171年,改院为寺,门匾都是皇帝亲笔。庆元三年即1197年,改为台教寺。元代至元三年即1266年遭毁坏。1268年,僧人庆思重新修建,仍改为天竺教寺。元朝末年被毁。明代洪武初年重新修建,万历二十七年即1599年重新修葺。崇祯末年又遭破坏,清朝初年再建。当时普陀的路不通,天下进香的人都云集天竺寺,香火之盛,当为江南第一。二月十九日观音生日这天,有很多人借宿在山上,以至大殿内外都快下不去脚,繁盛的状况与南海的潮音寺相当。
张京元写有《上天竺小记》,大意如下:
天竺寺夹在两山之间,山一围绕,像是迷宫。山上岩石都瘦削而挺拔,石缝间长有松树和竹子。从下天竺寺经过,诸位僧人敲钟迎接客人,但寺院荒落不堪进入。中竺寺也是如此。到了上天竺,群山环抱,风气稳固,看上去幽深而别致。
萧士玮写有《上天竺小记》,大意如下:
上天竺寺,四周重山叠嶂,中间忽然平坦空旷,巡视一圈,惊觉找不到归去的路。我知道置身其地却不知道从哪里走到此处。从天竺寺到达龙井,处处都是曲折的山涧与茂密的丛林。一片云、神运石,风气雄健飘逸,神明显现。选得这样的山石,就像娶到了庄姜一样的妻子。泉水呈深蓝色,味道冲淡而悠远,与别处的泉完全是两个样子。
苏轼在《记天竺诗引》中写道:
我十二岁那年,父亲从虔州回来,告诉我说:“靠近城中的山上有天竺寺,寺里有白居易亲笔写的诗:‘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原从一寺分。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鸣下界闻。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笔势奇特飘逸,墨迹就像新的一样。”如今我四十七岁了,前来拜访,而诗早已不见,旁边有刻石。感伤不已,于是写诗。
【原文】
上天竺,晋天福间,僧道翊结茅庵于此。一夕见毫光发于前涧,晚视之,得一奇木,刻画观音大士像。后汉乾祐间,有僧从勋自洛阳持古佛舍利来,置顶上,妙相庄严,端正殊好,昼放白光,士民崇信。钱武肃王常梦白衣人求葺其居,寤而有感,遂建天竺观音看经院。宋咸平中,浙西久旱,郡守张去华率僚属具幡幢华盖迎请下山,而澍雨沾足。自是有祷辄应,而雨每滂薄不休,世传烂稻龙王焉。南渡时,施舍珍宝,有日月珠、鬼谷珠、猫睛等,虽大内亦所罕见。
嘉祐中,沈文通治郡,谓观音以声闻宣佛力,非禅那所居,乃以教易禅,令僧元净号辨才者主之。凿山筑室,几至万础。治平中,郡守蔡襄奏赐“灵感观音”殿额。辨才乃益凿前山,辟地二十有五寻,殿加重檐。建咸四年,兀术入临安,高宗航海。兀术至天竺,见观音像喜之,乃载后车,与《大藏经》并徙而北。时有比丘知完者,率其徒以从。至燕,舍于都城之西南五里,曰玉河乡,建寺奉之。天竺僧乃重以他木刻肖前像,诡曰“藏之井中,今方出现,其实并非前像也。乾道三年,建十六观堂,七年,改院为寺,门匾皆御书。庆元三年,改天台教寺。元至元三年毁。五年,僧庆思重建,仍改天竺教寺。元末毁。明洪武初重建,万历二十七年重修。崇祯末年又毁,清初又建。时普陀路绝,天下进香者皆近就天竺,香火之盛,当甲东南。二月十九日,男女宿山之多,殿内外无下足处,与南海潮音寺正等。
张京元《上天竺小记》:
天竺两山相夹,回合若迷。山石俱骨立,石间更绕松篁。过下竺,诸僧鸣钟肃客,寺荒落不堪入。中竺如之。至上竺,山峦环抱,风气甚固,望之亦幽致。
萧士玮《上天竺小记》:
上天竺,叠嶂四周,中忽平旷,巡览迎眺,惊无归路。余知身之入而不知其所由入也。从天竺抵龙井,曲涧茂林,处处有之。一片云、神运石,风气遒逸,神明刻露。选石得此,亦娶妻得姜矣。泉色绀碧㉕,味淡远,与他泉迥矣。
苏轼《记天竺诗引》:
轼年十二,先君自虔州归,谓予言:“近城山中天竺寺,有乐天亲书诗云:‘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原从一寺分。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鸣下界闻。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笔势奇逸,墨迹如新。”今四十七年,予来访之,则诗已亡,有刻石在耳。感涕不已,而作是诗。
又《赠上天竺辨才禅师》诗:
南北一山门,上下两天竺。
中有老法师,瘦长如鹳鹄。
不知修何行,碧眼照山谷。
见之自清凉,洗尽烦恼毒。
坐令一都会,方丈礼白足㉖。
我有长头儿㉗,角颊峙犀玉。
四岁不知行,抱负烦背腹。
师来为摩顶,起走趁奔鹿。
乃知戒律中,妙用谢羁束。
何必言法华,佯狂啖鱼肉。
张岱《天竺柱对》:
佛亦爱临安,法像自北朝留住。
山皆学灵鹫,洛伽从南海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