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圣节,来轻松的聊聊死亡话题吧
今天万圣节,西方俗称的鬼节。到了晚上,尽量不要出门,尤其不要开车,因为有可能莫名其妙就挡住了某些人的回家探亲路,那就真是撞见鬼了。当然,这些都是玩笑话!我向来不喜欢讲或听鬼故事。 作为一个传统观念浓厚的中国人,我向来对西方节日不很感冒的,除了随大流的感受一下圣诞节这个寓意美好又好吃好玩的节日,其他的从没兴趣去了解或觉得有意思的。 直到2017年的11月份,迪士尼和皮克斯,拍出了《寻梦环游记》,把一堆骷髅面具的角色搬进了电影院。一开始是拒绝的,但在朋友强烈推荐,以及小男孩米格萌萌的宣传海报,还是去看了。 实话实说,基本上泪崩了,是近几年唯一的一次在电影院里连续的抹眼泪。一是触景生情,那时外公离开我们没多久,二是感动感悟,原来对生命和死亡,还有这样的理解和内涵。 1 所以这一篇,不是影评文章,主要聊聊死亡,这个谁都不要急,谁都会来的话题。与其逃避,不如轻松面对,连死都不怕了,还怕活不好? 中国传统意识和社会观念里,对死亡大多是忌讳和悲情的。确实,事物的消亡意外着结束,毁灭,是值得伤心和悲哀的。 但这只是结果。昙花一现,也就几分钟的时间,这个物种为什么经历了几千年还没有进化,没有进步出多开两小时的能力。 尽力享受过程,尽力珍惜拥有,无关结果如何。这可能就是生命最初的意义。死亡对每个人都是相同的结果,不同的是,在这之前你做过什么、留下了什么?在这之后你给别人留下了什么、是否被人想起? 2 曾经看到过好几篇的国内外类似调查统计,意思是对很多八九十岁以上的耄耋老人的提问:你的人生中有哪些现在觉得遗憾的事?结果是90%以上的答案都集中在一些大部分人看来稀松平常的小事。包括:学习阶段没努力、事业上没尽力、对家人陪伴少了……等等,很少有说我没有造出航天飞机、没有阻止巴以冲突,之类的伟大理想。 我的理解,这些事如果归纳成一类,那可能就是 “在该做的时间,没有去做该做的事,没有珍惜该珍惜的人,会让我们留有遗憾”。 简单的讲:少年时代,你该做的就是玩,上学了就是学习,成年了就该谈恋爱,工作了就要赚钱,成家了就要成为家里主要角色要关心照顾老小,老了就该看破烦恼忧愁静静回忆安享。 排好顺序,抓好节奏,基本上会让你过的很自由较轻松。当然这里完全不是说我们要按部就班的意思,而是把最足的精力,放在最能让我们快乐,前提是健康的快乐的事情上。 3 举些例子,顺序和节奏如果打乱,会怎么样。 一则。现在很多家长,都说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在上幼儿园甚至之前的阶段,就安排五花八门的培训课,搞得孩子睡不好玩不好,也累的自己喘不上气,一到周末比上班还累。这是节奏超前了。让小朋友应该玩的时间,过早去做学习知识的事,时间没到,事倍功半。 二则。学生早恋是永远的学校和教育话题,且不说这到底是好是坏。只是从上面的顺序来说,在该学知识的时间,提前去谈情说爱。甚至在双方的思想和能力都不成熟的情况下,挥霍精力和身体,大比例的结果是两败俱伤。这也是节奏超前了。当然了,那些学霸之间,相互支持相互鼓励的高级别正能量的早恋模式,我个人还是鼓励的。 三则。近年新闻屡屡爆出社会巨婴,三十好几的大老爷们,活不干,班不上,整天活在家里玩游戏看漫画。这是节奏后退了。在应该赚钱干事业的时间,倒过来去干少年时代的事。有可能就是前面第一则情况下养成的次品。人的补偿意识使然,参加缺少的,迟早想着补回来。 四则。电视上泡沫剧绕不开的场景很多是出轨离婚的,主角大部分是职场主力的中青年,该努力干事业照顾家人的时间,头脑发热去谈情说爱。这也是节奏后退,在中国社会结局大体都不会圆满的。 4 当然,上面的几个栗子。都只是大概率的健康模式,这个不是说让你像个木头人一样,时间到了该吃饭了,时间到了该睡觉了。 也不是说每个时段,只能做某一件事,丝毫不能越界。比如你工作了,还是要玩需要娱乐的,只是不应该把重心放在玩上。 而是说,在这个时间段,去做这些合适的事,你的能力潜力能发挥到最好,能最大化让自己快乐健康。 就比如,我现在工作二十年后,再去学知识,确实有时候会心有余力不足,接收新知识的时间、精力、能力,都比不上高中大学时代;我们小时候玩游戏拼积木,想象力和创造力,也肯定远远高于现在。 5 最后补充一下,如果你是天赋异禀的天才奇才,自然大可不必受他人经验话语所影响,只要有能力和魄力,只要不影响他人不破坏社会,做任何你想做的吧!不管是学习、创业、爱情、生活,不要怕,用心做,不要等到最佳时间过去了,想做做不了了,还空留遗憾! 回到电影,在电影的最后,小米格的那句话触动人心:当现实生活中的所有人都将你遗忘了的时候,你在这个世界上才是真正的死亡,就好像,你在这个世界上从没有存在过。 珍惜时间和身边的人吧,留下你的故事,留给他们回忆,而且尽量是美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