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麻的部屋》看片随笔
《未麻的部屋》是今敏另一力作,到现在看了两遍,还没有确定自己是真正理解了。没有脱离意识电影的基本架构,片子仍然围绕虚和实展开故事,但独特的地方在于,虚是依靠实存在的,而实又跻身于虚幻之中,每个人都有不同理解,虚可以说成是未麻拍的电影,实是她的真实生活,也可以理解为,虚实分别是未麻的两个人格,不管哪种说法,都不影响我们以上帝视角来看这个富有戏剧性的影片。

首先,如图是雾越未麻,是一名偶像歌星,但由于事业转型改做演员。演员生涯并不容易,同时她的生活也被窥探监视着,她背负着来自于事业和生活两方面的压力,在拍戏过程中,她逐渐和角色融为一体,又在恐吓和命案的威胁下,人格逐渐分裂。

这是她自我,本我,超我的对抗,但不是全部,经纪人留美,心理扭曲的影迷Me–Mania,在身边相继受害的粉丝,编剧等一群人,在她的周围形成了人际漩涡。
还有,就是未麻和戏中角色高仓阳子的融合。
大概剧情回忆起来了,第一个我认为值得分享的是剪辑。
在未麻拍完写真以后,镜头从未麻的日常生活转向了她的内心世界,还记得未麻去看歌星姐妹的录音,从这儿开始,未麻是蒙的,观众也是蒙的。为了抓住幻象,出了车祸之后,连续的交叉蒙太奇一轮一轮重复,未麻一次又一次从梦中醒来,第一次,晴天拍摄,她看到了Me–Mania,第二次,未麻杀人,很血腥,第三次,她发现了自己衣柜里带血的衣服,并去了命案现场,接着再次醒来,是她的自白,并被认定多重人格,但是镜头一拉,场面被放映到了电脑上,原来这是一场未麻出演的戏:主角高仓阳子的人格不存在了,变成她姐姐的人格。好,未麻出演的这部片子杀青了,我们也先把剧情停在这儿。
返回去看第一次的晴天拍摄,这个场景很熟悉,没错,未麻出车祸之前有过同样的场景


这两个场景,一个晴天,一个雨天,肯定不是同一天,"台词念得都快吐了"这是演员晴天拍戏说的,那之前雨天拍戏时,她还责怪未麻说"还要淋着这么大的雨",相似的场景,难道是未麻有先见之明梦见的吗?不,两个场景都是真实的,只是时间不同,那为什么一场戏会拍两次呢,因为中间穿插了一个车祸,未麻出了车祸,所以第二次的戏是她醒来康复后拍的,这我们可以推测,车祸不是梦。
第二次,未麻从杀人噩梦里醒来,发现了衣柜里带血的衣服,这是梦还是真实发生的还不好说。第三次,未麻自白说"我是雾越未麻,是一个演员",而视频中未麻的台词是"我是模特",从这段开始,冲突点就不再拘泥于未麻本身的多重人格了,而是把未麻的不同人格,还有她扮演的角色高仓阳子混合在了一起。我们可以发现,未麻在演戏的时候,脸色苍白,神情恍惚,从这个时候起,她已经处于分裂的状态了,而她说"我是一个演员",更加显得苍白无力。

综上所述,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未麻没有做过梦,不断的转场醒来是因为她的人格在现实世界不断转变,所以追逐幻影出车祸是真的,人也是未麻在转变人格后杀的,当她的某一人格占据身体,另一人格处于沉寂状态,但是两个人格共用一个记忆,所以未麻以为第二人格所做的事都只是可怕的梦,我们先这么推测。
这就是蒙太奇疯狂切换的看点,这组镜头完全打乱了未麻的生活轨迹,观众在过够视觉瘾的同时,也会陷入迷茫,去深究,上述结论只是一方面,一定有人持反对意见,这是很正常的,这就是影片的魅力所在。
分析完蒙太奇,还有一个值得说的,就是细节,片子里的细节特别多,而且几乎都是观众最容易漏掉的,可是偏偏真实和幻境往往就藏在细节里。先从未麻的房间里选几个例子。
元素一:海报。影片开篇部分,未麻发表了宣言,退出偶像女团,回家之后便把海报撤掉,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再出现。但是结尾处,未麻在留美家醒来,之所以说是留美家,是因为海报又挂在了墙上。这说明,导演安排这个细节是要说,未麻是在现实里,留美也确实是要杀未麻的,留美的人格分裂至此才体现出来。

有人说,未麻的精神没问题,一切都是留美的分裂人格做的,留美杀人嫁祸,并把自己想象为歌星未麻。但是,在留美的真实面目浮现出来之前,未麻的的确确有幻觉,并处于恍惚状态,这样看来未麻自身确实有分裂倾向。但戏剧性的是,未麻的二重人格和留美的是完全符合的,都是完美的歌星未麻,而且都以杀害本体未麻为目标,所以,两人都是分裂人格,至于杀人,好像还是未麻。

元素二:购物袋
第一次出现这个蓝色袋子是在网站上未麻的日记里面,上面是未麻挎着购物袋逛街的照片。第二次出现是在未麻发现衣柜里带血的衣服时,衣服就装在购物袋里。

如果未麻杀人是梦境,那么今敏不需要把购物袋拿出来让观众看到,既然有这个线索,这就可能暗示着,未麻杀人是真的,她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杀了人,我们先这么推测。
元素三:窗外景


两个窗外景,一个是未麻房间外,一个是相似房间的"未麻的部屋",也就是留美的房间。结尾处的一个高潮是留美追杀未麻的情节,而窗外的异常景色则是一个完美的悬念,预示着冲突即将开始,这也给了观众一个反转的念头,留美并不是那么简单。
通过分析这几个细节,疑点变得越来越多,如果之前的编剧和摄影师都是未麻杀的,跟留美毫无关系,那么最后留美突然跑出来是要干什么,精神还不正常,还跟未麻的第二人格融合在了一起。
好了,以下才是我的真实结论:杀了编剧和摄影师的是留美,杀死Me–Mania的也是留美。
那我们不得不再回过头看看那个惊世骇俗的蒙太奇片段。
未麻出车祸后第一次在房间醒来,日历显示7月,但是之前未麻的屋子里挂的是5月的日历。


未麻要么就是在做梦,要么就是睡了一个月,根据说过的那场拍戏的场景,我们可以推测,未麻是车祸后昏迷了一个月。
第二次醒来,发现带血的衣服,之前我们还不确定这是真是假,现在我们可以推测,这是假的,梦境,包括那个蓝色购物袋,是导演专门设置的误导,误导了未麻,也误导了观众。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杀摄影师的时候有一个这样的镜头。

这个镜头没有露脸,但是这跟未麻的身形也相差太多了,我们固然不能以此论定那就是留美,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留美跟未麻的双重人格脱不了干系。
第三次醒来,也就是高仓阳子和雾越未麻两个角色的冲突,好像没有留美什么事,再往下看。

Me–Mania受到指使去杀未麻,但是失败了,未麻逃走时,Me–Mania只是倒地,而未麻再次回到案发现场,Me–Mania却成了这个样,未麻都很奇怪呢,这么短的时间有谁会背后补刀呢?再看。

当时在车库,只有未麻和留美两个人哦,凶手是谁,不言自明。
再倒回去看看受害者编剧,在电梯里被杀,作案手法跟后面这俩人如出一辙,这就是留美一贯的作案风格。

留美因为不忍心看到未麻做演员忍受侮辱和大众鄙视,她先是一次次警告未麻,之后利用Me–Mania在网上以未麻的口吻发布日记,并一步步除掉那些伤害未麻的人。最后她忍无可忍,让Me–Mania杀掉未麻,自己作为纯洁无瑕的那个人格活下去,Me–Mania失败后被留美杀死,最后是留美和未麻决裂戏。那么问题来了,若真凶是留美,那未麻作为主人公,她杀过人吗,导演又想表达的是什么呢?
未麻没杀过人,别忘了,本剧的第一个受害者是一名侮辱了未麻的粉丝,当时未麻的分裂才刚刚开始,而田所在18’29"时受到袭击,当时未麻也在场,那个袭击明明就是为了警告未麻的。所以,一开始,未麻就没有杀人。但是导演不罢休,为了混淆视听,他让未麻怀疑自己杀了人,并体现在她演的角色中。
高仓阳子"医生,我好害怕,我已经不了解自己了,怕在我不知道的时候,另一个我会随意行动"
连自己都怀疑自己了,那观众必信无疑,凶手就是她,导演这个心理误导很精明。影片里有句台词"幻影不能杀人,可是如果它找到了依附呢?"未麻,她确实人格分裂,能看到虚幻的藏在心底的自己,而这个自己的实体依附是留美。可以这么说,未麻没杀人不代表她心中没有罪恶倾向,而留美只是把这种倾向付诸实践,这也就是结尾高潮部分留美会和未麻的分身一起出现的原因,按我的理解,她俩一起出现是因为在未麻的潜意识里,留美和她的另一人格是完全相符的,而这段本身就是按未麻的主观视角来拍的。

伴随着留美被送入医院,未麻也释然了。穿着黄色上衣,带着墨镜,跟医生侃侃而谈,这是一个低调而稳重的女明星,跟之前面带迷茫,惊恐,疑惑,挣扎的未麻完全不同。谈到留美时,未麻说"我知道再也见不到她了,但是,托她的福才会有现在的我",仔细分析一下,前半句,再也见不到她了,是不是夹杂了一点伤心难过呢,没错,但是从一丝难过中,透露出的有一点伪善,与其说"见不到",不如说"不想见到"因为留美一旦回来了,那未麻心中的阴暗面就会失去实体依附,她就难逃内心谴责,还不如就让留美活在歌星未麻的人格世界里,所有坏事都是留美做的,这样真正的未麻才能找到心里安慰,获得重生。后半句,托她的福才有现在的我,有些讽刺意味,此时的未麻把留美当做了垫脚石,而现在的未麻是什么样呢?

是这样的,自信满满,依旧美丽,只是,有没有发现后视镜里的未麻笑得有点让人捉摸不透。是啊,内心的一切罪恶都有人背了锅以后,她确实成长成熟了,蜕变让她更坚强,但同时也隐约具有了稍加诡异的世俗气息。
终于写完了,对不对先不说,这样的分析对于神经脆弱的我来说简直是折磨。明明对一些片段很敏感,很害怕,还要硬着头皮看,截图下来,真的心理阴影啊。其实才看了两遍,我对影片的解读还不深刻,凑合看吧,还是那句话,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理解,有收获就好。
-
嘟嘟嘟嘟嘟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4-28 00: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