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老舍先生作品:读的是小说,品的是人生
文 | 卧猫

最近读了不少老舍先生的书,包括《骆驼祥子》、《茶馆》这些经典作品,还有一些短篇,像《月牙儿》、《阳光》。
对于老舍先生,始终有一个模糊的幽默印象。可能是小时候看过他的一篇文章,在文章里他把“幽默”说成“油抹”。后来特意在网上查,查到一篇叫《当幽默变成油抹》的文章,可读了以后却又觉得对内容没印象。
不管怎么说,把“幽默”写成“油抹”,这本身就是一种“油抹”。老舍先生是公认的幽默小说家。关于他的幽默,在他大多数作品里都可以读到。
我读书时习惯把读到的好句子在书上划线标注,有时候也摘录到笔记本上。摘录的老舍先生的经典语录,几乎全是幽默句子。
最近读了他的短篇故事《马裤先生》,简直边读边笑出声来。
读书相对多一点儿以后,我发现幽默原来分很多种。钱钟书先生是幽默的,他的幽默更以讽刺见长;汪曾祺先生是幽默的,他的幽默是一种对生活的爱;老舍先生也是幽默的,他的幽默是看透了人人有可笑之处,他要把这一点说给大家听。
在《朗读者》节目中,有学者评钱钟书,他大意是这样讲的:一个幽默的人,他不仅仅要会拿别人开玩笑,而更要懂得自嘲。
老舍先生也是这样的,他认定人人都有可笑之处,自然也包括他自己。
关于老舍先生的作品,我读的小说居多,所以想借他的小说来谈一谈读书感受。

一、长篇小说,人物塑造是一绝
要说起老舍先生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骆驼祥子》可以说是代表作。而我最爱的却不是这一部,而是他于济南为赶稿子而一气呵成的那部小说——《离婚》。
为什么最爱这部小说?因为里面的人物!
《离婚》的创作过程中,老舍先生最先定下来的人物是张大哥,他由日常生活中对人的观察而有了这个人物的形象与职业,继而给他取了名字,再继而由他牵引出一系列人物,小说的主线也就定下来。
而被张大哥牵引出来的人物老李,是我在老舍先生小说塑造出来的人物中最喜爱的一个。老李是个怎样的人?
“其实老李并不丑;细高身量,宽眉大眼,嘴稍过大一些,一嘴整齐白健的牙。但是,他不顺眼。无论在什么环境之下,他使人觉得不舒服。他自己似乎也知道这个,所以事事特别小心,结果是更显着慌张。人家要是给他倒上茶来,他必定要立起来,双手去接,好像只为洒人家一身茶,而且烫了自己的手。赶紧掏出手绢给人家擦抹,好顺手碰人家鼻子一下。然后,他一语不发,直到憋急了,抓起帽子就走,一气不定跑到哪里去。 ”
一段幽默的描写,让老李的形象立刻活了过来。
我想老舍先生是相当爱人的,他爱和他一起生活在蓝天下的所有人,而更对穷苦人物有深切的感情。否则他不会把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描绘的那么透彻,那么深入人心。他们各有性格,各有命运,可是在老舍先生笔下,都显得那么真实,好像他们真真切切曾在这世界上活过。
以我还不成熟的观点,我认为一部小说写的是否成功,要看小说塑造出来的人物有没有活进人们心里。
老舍先生塑造出来的人物,祥子、虎妞、张大哥、老李,都是活脱脱的人物。虽然隔了一个世纪,可是依然会让人觉得生活中仿佛遇到过他们,或遇到过和他们相似的人。
老舍先生很擅长塑造人物,这跟他对普罗大众深沉的爱分不开,也与他平素留心观察身边的人、深入思考人性有很大关系。
如果读老舍先生的作品,他的长篇小说尤其不要错过。

二、短篇小说有好有差
说老舍先生的小说有写的差的,落下这么一笔,颇需要点勇气。
我一个无名小辈,真知道好歹么?
可是我所说的差,是因为我认为还可以更好。
从老舍先生的长篇来看,他塑造人物的功力深厚,堪称一绝。而短篇小说由于字数少,似乎无法铺就开来去把人物写的深入人心。
比如《月牙儿》,全书字数只有一万五千字左右,讲述的是一个女孩儿从童年到锒铛入狱的经历。
读这部小说的时候,我总觉得遗憾。这么好的题材,这么好的人物,仅用这么短的篇幅去写,实在可惜。
后来得知这是长篇小说《大明湖》中一个人物的浓缩,心里还小小激动了一番,“果然如此!”从《月牙儿》来看,《大明湖》的稿件遗失,真是一个极大的遗憾!
作为《月牙儿》的姊妹篇《阳光》,是另外一个以女性视角来写的故事,用的都是第一人称。《阳光》中的“我”与《月牙儿》中的“我”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她们有着完全不同的命运。可是无疑都体现出一百年前的那个年代里女子的卑微。穷也好,富也好,都一样做不成自己命运的主人。
那是时代赋予女性的悲哀,而这一层,描述的最好的作家,当数张爱玲。
可能男性写女性,到底不如女性写的更细腻更动人吧。读《月牙儿》和《阳光》,我总忍不住想,若是张爱玲来写,能带来的震撼和感触一定更深。
这不是贬老舍而褒张爱玲,每个作家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
老舍先生的短篇小说也有极好的,像《也是三角》、《柳家大院》。都用不算长的篇幅,用简洁而地道的语言,把该表达的都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读完让人陷入思考,对人性,对时代,也对社会。
读老舍的小说,还发现一个颇有意思的事情。在《骆驼祥子》里,老舍先生写祥子的脸在小的时候曾被驴啃过一口,落下一个疤。而读短篇小说《黑白李》,发现王五的脑袋也是被驴啃过一口。我忍不住含笑猜想,这难道是先生自己的经历吗?

三、读小说,读的是作家本人
如果说人不可貌相,那么去读他的作品,必能了解其人。
我最初由一本书而爱上一个作家,是读杨绛先生的《我们仨》。而后读了她的很多作品,发现她是一位淡然通透的女性,并把她作为女神,以她为自己的人生榜样。
而读钱钟书先生的《围城》,真真领教了一番最辛辣的讽刺。暗想生活中,他恐怕不是一个世故圆滑的人。而这一猜想,在杨绛先生写他们家庭生活的字里行间得到了印证。
读鲁迅先生的书,我很难能读懂。我想他平时恐怕不怎么爱说笑,总皱着眉头。不过鲁迅先生也有他幽默的一面,在《故乡》里,他把他们家斜对面的“豆腐西施”比喻成圆规,对她的形象刻画也颇值得叫好。
说回老舍先生,在他的自传小说《小人物自述》的开头讲道,“假如人类确是猴子变来的,介绍自己的时候,就无须乎先搬出家谱了”。他的幽默诙谐立刻展现在读者面前。
读老舍先生的作品,发现他是一个对人间有大爱,对人性看的极其通透的人。
而他的幽默几乎贯穿他所有的作品,不得不说,幽默的作家是很让人爱的。
莎士比亚说,“幽默和风趣是智慧的闪现。”而老舍先生说,“所谓幽默的心态就是一视同仁的好笑的心态。这种态度是人生里很宝贵的,因为它表现着心怀宽大。”
从作品观作家其人,因为文字直指内心。

本篇文章从老舍先生谈起,而谈老舍先生,仿佛总避不开他的死。
1966年8月24日,老舍先生不堪忍受“文化大革命”运动对他的侮辱与折磨,抱着毛泽东诗词,沉于太平湖畔。
这让整个国家都为之痛心,周总理当时得到消息,跺着脚说,“把老舍先生弄到这步田地,叫我怎么向国际社会交待啊!”
可是,一代文艺大师永远的离开了。后来的平反,可以恢复他的荣誉,但永远换不回他的生命。
关于他的自杀,我不能理解一个以幽默著称的作家怎会选择自杀。或许他曾经说过的话——“一个人爱什么,就死在什么上。”这句话里是有答案的。
他太爱生命,太爱国家,于是在极度的失望里选择了死亡。
老舍先生为我们留下了太多的经典作品,留下了太多值得深思的问题。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胡适说,这就是真正的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