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朋友关于游戏互动性艺术价值论文的发散流水账
读朋友关于游戏互动性艺术价值论文的发散流水账
游戏的互动性不是价值,而是特质——这是一系列思考的谜面。探讨游戏艺术潜力的发展不在于强调其互动性的独特,而在于如何将这种互动性引导向价值。
我们知道一句老话,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艺术与生活孰高暂不论,艺术与生活不同是确定的。不同在什么地方?杜甫写《石壕吏》,老翁的人生境遇叫生活,《石壕吏》叫艺术。直观感受艺术与生活的区分,不完全归纳为:生活难与人分享,艺术生来就为了分享。艺术的分享路径是,生活经艺术家捕捞,加工成作品,欣赏者通过感官接触作品,融入自身经历后再创造出一种审美体验,这种审美体验又可以被归类为生活。艺术形式在这一循环中扮演什么角色?载体。载体的固有属性影响作品的形成与表达,从而影响作品的体验效果。研究属性不为赞美属性本身,而为了熟悉其使用效果,把价值放进合适的载体。
现在回到互动性。我们有限的认知世界里最具互动性的是什么?是生活。没有什么人创造的机制、程序、生态能比生活本身更细致入微,包罗万象。所以我们应该把发掘互动性作为游戏艺术追求的终极归宿吗?换句话说,我们要驱使游戏参与这先天不足的与生活的竞赛吗?
艺术的实质是模棱两可,是临界状态,是不属于这边也不属于那边,是危险,是可能性。迫近已有的不能称之为艺术,无法容纳再创造的形式没有生命力。值得一提的经验是,艺术从不被直接创造,总是形式创新、伴随形式与生活的结合方式改变造成艺术史的发展。
作为一个伪游戏迷,我所能理解的互动的主要性质是强化和完整。前者离不开旧形式,后者,完整,对作品重要吗。
2016年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