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小记19 三年的修行,设计七件事
一些碎片化的总结。
1.沟通的力量
设计师和剩下的组员的关系其实是很微妙的,一方面团队里面有项目经理,但是项目经理本身其实并不为产品的用户体验和质感负责。在某个层面上,消费者最后所有认知到的部分,设计师是需要完全把控的。时时刻刻的保证项目在往正确的方向行进是设计师的日常工作之一,可能是比设计能力更重要的能力。
沟通能力在这种时候变得异常重要:团队是否了解我们做这个项目的目的,我们项目的重点在哪里都需要不厌其烦的反复沟通和达成共识,这些会变成日后发生争执和沟通的时候可以回过去参考的基准点。
2.问对问题
我花了很多时间才学会这种思考方式,从‘为什么‘开始而不是从’是什么‘开始。设计师训练本身的特点让你可以在没有想清楚为什么的时候就开始制作,这本身并不是什么问题。但是用事物的‘存在’而来正当化他的存在可能是所有设计师都会经过的一条弯路。‘存在‘不一定合理。
不可否认的是,在项目早期概念不清楚的时候,制作确实可以帮助思考澄清问题。这中间有一条很细的fine line。区别就是你的制作是不是可以帮你回到‘为什么’的原点。
3.信任的不信任
其实在一家公司,比较合适的一种心态是相信:所有不同部门的人并不会天然的从‘使用者‘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比如,工程师会为了追求工程上的精益求精而过度增加不必要的细节,供应链会为了减少自己的工作难度而减少材料和产品类型的复杂度。在这个层面上,设计师作为使用者的代言人的作用是选择性的无视这些而选择站在消费者的角度问,究竟怎样的产品才是真正可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案。不要天然相信其他部门的人会优先考虑消费者,所有人的kpi都不同。当然,所有的产品最后的结果一定是多方妥协的结果。
4.被低估的直觉
读书的时候,做设计会非常依赖直觉,当然设计流程之类的会有很多帮助。但是在正当化设计的过程中,来自现实(教授)的挑战并不是太高。在实际工作中,几乎每时每刻都需要依赖流程,用户测试等来正当化设计的选择以实现在不同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因为设计师的思考语言一般人是无法共情的。
但是,最有趣和优秀的想法有时候很容易在这种滤镜下面被去除。家具设计又是一个非常依赖直觉的行业,如何保持自己的直觉的灵敏并不难,而如何保证这些直觉性的碎片思考不在早期的沟通中就被去除是一门艺术。如何展现,如何沟通都需要小心谨慎的考虑。
5.被高估的经验
工作经验确实可以塑造人的思考框架并在这个基础上有效提升沟通效率以及工作效率。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可以有效帮你推动设计的进化,在设计层面的提升与工作经验之间并不是正相关的。不断质疑,打破自己的思考框架,让直觉和灵感可以有一点喘息的空间。这是我见过很多有十多年工作经验的设计师之后的最大的感受。
听上去很矛盾,但是其实很多年前我就一直很相信中国人说的得技忘技。设计师的成长可能是在这个基础之上才会有的。
6.灵感来自别处
设计师不读写给设计师的书。
7.放下自我,可更上一层楼
设计师到了某个阶段,最大的敌人和朋友都是'自我',如何取舍是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