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到的万家灯火
查看话题 >有一个香港,叫千千万万个地方
站在太平山顶面对山下熣灿的灯火,我看到的并不是国际化,辉煌,壮观,绚丽,更不是什么君临天下(不过听起来很喜感),我看到的是也生动,也残酷,也有绵绵不绝的烟火气,和温温润润的人情味。

1
我对香港不熟,不知道有家盛产娱乐圈八卦的茶餐厅叫翠华,买燕窝要去楼上,买电器去丰泽;也不知道莎莎是内地客必去的地方之一;不要看到药店就入去,不一定都系坚嘢;太平山山顶的缆车,已经有128年历史;也不知道金饰店有周大福,周生生,六福,谢瑞麟,just gold,更不知道香港的一个地铁站通道,就可以行几条街……
这些都是道听途说来的。
已经很多很多年,我离香港只有两小时车程,甚至有外地的朋友凭印象认为,我移步就是香港。然而这么多年,唯一的香港行经历,是去赤鱲角机场,在侯机厅待了一小时就走了。赴港签证办过五六次,通行证上一个过关的印章也没有。
好些年,想到香港就想起一部美国电影《二见钟情》(《While You Were Sleeping》),里面有个在地铁站卖票的女孩,是个孤儿,和一只猫生活。每年到各种节日,别人都和家人团聚,她自然就是留下来值班的最佳人选。她说,她凭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在护照上盖个章,哪儿都行!


当然,我的故事没那么惨,一点也不凄凉,甚至谈不上是个故事,淡出鸟来。至于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一句两句讲不清楚。生活本身就是个大谜团,别人的就更是。
2
早期我对香港的印象来源于港剧,《古惑仔》横扫录像厅的时候,正值我的青春叛逆期,里面有一句台词:“铜锣湾只有一个浩南,就是我陈浩南。”于是,我知道了香港有个湾叫铜锣湾。


我最爱的春哥也说过一句:“你系里度凶我系冇用嘅,有种咯话就去砵兰街行一行。”于是,我记住了香港有条街叫砵兰街。因为这部剧,我还知道了旺角,油麻地,九龙,尖沙咀,兰桂坊等等等等。





后来对香港的印象还是来源于港剧,一部《麦兜的故事》看过好多年了,还记得里面的很多情节,很多台词:“事实证明,香港的运动员,唔系腊鸭。哦,唔系腊鸭,系垃撒。哦哦,也都唔系垃撒,也都唔系腊鸭。”


当年这部电影火的时候,香港经济不太景气。在我看来,麦太几乎是一种香港精神的象征: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单亲妈妈,靠多劳多得的勤力,简单直接的教育,能一只火鸡吃半年的意志,以及适当的谎言,换取与儿子在屋檐下温柔度日。


“从前有个小朋友撒谎 有一天 他死着
从前有个小朋友很用功念书 长大之后发达着
从前有个小朋友很不孝 有一天他扭伤了脚
从前有个小朋友早睡晚起 第二天 他死着 ”
这么多年过去了,在我心里,这依然是一部充满爱与泪的电影。幼稚的地方,让你觉得世界像马尔代夫一般“蓝天白云,水清沙幼”;悲伤的地方,又好像尝到了打开端午节的棕子,吃到的还是去年感恩节火鸡的味道……这部电影还给我带来了一个对香港的改观:
哦,原来香港也有人活得这么难啊。

麦兜:麻烦你,鱼丸粗面
校长:没有粗面
麦兜:是吗?来碗鱼丸河粉吧
校长:没有鱼丸
麦兜:是吗?那牛肚粗面把
校长:没有粗面
麦兜:那要鱼丸油面吧
校长:没有鱼丸
麦兜:怎么什么都没有啊?那要墨鱼丸粗面吧
校长:没有粗面
麦兜:又卖完了?麻烦你来碗鱼丸米线
校长:没有鱼丸
旁:麦兜啊,他们的鱼丸跟粗面卖光了,就是所有跟鱼丸和粗面的配搭都没了
麦兜:哦~~!没有内些搭配啊……麻烦你只要鱼丸
校长:没有鱼丸
麦兜:那粗面呢?
校长:没有粗面
有“香港就是好高端好高端的”单一印象,要归功于艾敬的那首《我的1997》。香港回归之前,她把这首歌唱得直白又哀怨,把香港唱得像花花世界那么香。

(什么时候有了香港香港人又是怎么样)
他可以来沈阳我不能去香港
(香港香港那个香港)
(小候说应该出去闯一闯)
(香港香港怎样那么香)
(听说那是老崔的重要市场)
让我去花花世界吧给我盖上大红章
1997快些到吧八百伴究竟是什么样
1997快些到吧我就可以去hong kong
1997快些到吧让我站在红勘体育馆
1997快些到吧和他去看午夜场
1997快点儿到吧八百伴衣服究竟怎么样
1997快些到吧我就可以去香港
1997快些到吧让我站在红勘体育馆
1997快些到吧和他去看午夜场
搞得年幼无知的我,以为香港人不愁吃不愁喝,穿的是喇叭裤,去的是午夜场,玩的是迪斯尼,泡的是洋妹子,香港人可以来内地,内地人却不能去香港呐。
后来,对香港的印象一点点丰满起来。身边比我大的比我小的,比我有钱的比我屌丝的,比我近的比我远的,谁没去过香港都不好意思跟人说。也有同事、邻居、朋友是香港人,也有同事、邻居、朋友的孩子成了香港人。
而我对香港的印象,最深还是来自港剧。许鞍华的《男人四十》、《女人四十》、《天水围的日与夜》是我最喜欢的反映香港生活的电影之三,连带着她为建设银行拍的几条广告片,都很喜欢。
(男人四十)


(女人四十)




(天水围的日与夜)



(建现在,建未来)

父亲:那层楼就放出去租吧,你还是搬回来住吧,你的房间还在的。 儿子:毕业那会还说,要买间大房子给你呢。 父亲:房子不用大,最重要人多嘛。 (墙上的字:回到从前,你有勇气吗?) 儿子:现在先挤着吧,以后再买间大房子给你。
其它还有《花样年华》、《阿飞正传》,次一些的有《岁月神偷》、《桃姐》等,让我觉得香港是个接地气,也生动,也残酷,也有人情味的地方,和天底下很多个有人的地方一样。
3直到最近,我忽然就去了趟香港,很自然地就去了,真的像抬脚一样。不是为了买奶粉,买药,买相机,买燕窝,买化妆品,买金器,买包包,也没有去迪斯尼,没有去午夜场。只是带孩子去海洋公园玩了玩,去太平山顶看了看夜景,在附近走了走。 因为不熟,去酒店、去景区问过很多次路,感受到香港人的友好和分寸感。并没有早期在广州问路时,遇到的那种“睬你都傻”的表情。在广州,有这种表情的不一定是广州人,只是在广州混了些时日,有些莫名的牛气,也有些莫名的不耐烦。现在的广州友好平和了很多。
说回香港,香港人的友好很平和,很真实,有耐心,也有分寸感。不温不火,不过份热情。为你指路,就是在指路,让人觉得很妥贴。
不需要担心问个路,问完如果不快走几步,就会被拉着问:“你哪儿的啊?来这儿干哈啊?家里几口人啊?有对象吗?你干哈的啊?一个月挣多钱啊?……”拉来拉去,其实就是想告诉你,他闺女或儿子或女婿一个月挣的得有万儿八千。
嗯,有一种热情叫毫无必要,有一种礼貌叫不多说。
因为是节假日的缘故,天桥底下,小公园里,大厦绿化区,到处是聚集休息的菲佣。初初看到,觉得她们在这些地方待着,环境可不好啊,周围这么多车,这么吵,废气这么多。
但看到她们聊天的聊天,梳头的梳头,听歌的听歌,睡觉的睡觉,那种怡然自得、心有所安的样子,又觉得自己想多了。环境好不好都是相对的,能在心里为自己僻出一小块地方,就是好的。
当时我又想,那个会拍照的Bacani会不会就在其中?或者,正在我附近?会不会被她拍到“巴士窗户里的女人”?
(以下Bacani作品)




想想又笑,觉得自己确实想太多。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有别人的一部分,你看到的是很多很多别人,而别人,也正是很多很多的你,我。你信不信?
海洋公园建的时间算长了,30多年前想必是极辉煌的,现在比起横琴来确实气势老了,不够潮,也不够豪了。
有朋友说,香港相对内地吸引力越来越小了,无论是景点还是购物的优势都在逐渐消失,以后来香港的内地人会越来越少。或许是,但对于我来说无关紧要。
这就像站在太平山顶看夜景时一样,面对山下熣灿的灯火,我看到的并不是国际化,辉煌,壮观,绚丽,更不是什么君临天下(不过听起来很喜感),我看到的是麦太正费尽心思,想着怎么把海洋公园蒙混成马尔代夫;


看到的是《女人四十》里萧芳芳站在生鱼档前,眼睁睁等鱼死;



看到的是《岁月偷神》里吴君如笑着说一步难,一步佳,难一步,佳一步;




看到的是《天水围的日与夜》里贵姐和儿子一边吃饭一边有一句没一句的聊天;是街坊老太摸出一袋花菇,小心翼翼地撕去价格标签;



看到的是兰桂坊酒吧街附近一路的老招牌,小广告;是讲广东话的老外,和讲英语的香港人;



看到的是买菜,做饭,讲价,挑鸡蛋,行街,凑仔(带孩子的意思,不是揍孩子);是街角三三两两跳舞的菲利宾女孩;是茶餐厅里热呐呐的车仔面,鱼蛋粉,生菜鱼肉汤……是山下星星点点的灯火背后,形形色色的生活。
朱天文在《恋恋风尘》中说:“人世风尘虽恶,毕竟不能绝尘而去;最爱的,最忧烦的,最苦的,因为都在这里了。”
每个人眼里都有一个世界,每个人看到的香港也不太一样。
少年爱绮丽,壮年爱豪放,中年爱简练,老年爱淡远。不管你爱香港的什么,你看到的香港是什么,对于我来说,香港就和天底下千千万万个有人的地方一样,也生动,也残酷,也有绵绵不绝的烟火气,和温温润润的人情味。
4
去香港已经过时了?对于我来说,这无关紧要。就像潮水退却后的海岸,它疲惫,它也很美。
去与不去,也都无关紧要。
成娜菡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看到新的你,马上背叛以前的你 (4人喜欢)
- 何日君再来 (5人喜欢)
- 给临近大学毕业的你,愿我们不被万事万物卡住 (6人喜欢)
- 家中小事二三 (3人喜欢)
- 二婚的好处(仅指我们的二婚) (6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