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越剧与个人回忆
我妈对于越剧是喜欢的,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她关注的为数不多的几个公众号,全是推荐家乡何时何地有越剧上演的。而茅威涛于她们这一辈喜欢越剧的人就像周杰伦于我们一代。越剧在我们老家时常上演,我也是近来才知道的,我一直以为这门艺术可能早已经销声匿迹了,停留在电视里头。不过,在我母亲那一辈人眼里,欣赏越剧还着实是潮流,就像我们去看演唱会和话剧一般。
我对于越剧的记忆,还停留在小时候,那时常住在外婆家,外婆村里有个戏台,隔三岔五就会有剧团来此演出,每次开演都好不热闹。我总感觉村里平时也不见有这么多人,演戏当天都不知打哪里出来的,人头攒动,摩肩接踵的。我作为一个七八来岁的小毛头哪欣赏的这种“闹弄弄”的艺术,只是期待着剧社的人发糖罢了。剧团来演,一般连演一周,往往在第一天和最后一天发糖,说是发糖其实更不如说是撒糖,剧团里的人往糖罐里猛抓了一把,顺势便往空中抛去,就像抛绣球一般让人激动不已。这时候,便是小朋友们的主场,撒了欢地四处捡糖,大人们往往也乐得参与其中,或伸手用力一兜,或正巧顺手接住,图个愉快,图个童趣。这是我儿时对于越剧乐趣最大的理解。此外,戏台外经常会有小商贩摆摊:烧烤,油鼓,什锦等等。放戏那几天,大人们难得高兴,小朋友们也就有幸手里有点闲钱,加上外公外婆颇宠爱,我和姐姐几乎总是满载而归。所以,对于小时候的我们来说,做戏多少带有些节日的气氛。可以撒开了嘴贪吃,可以撒开腿了跑着玩。等人们散场而去,我们总是在空旷的观众席,玩起属于我们的游戏,警察捉小偷一类。
再次看戏得再过十余年了,再有就是今天,我出门散步,正巧被我妈“逮到”,邀请我去看剧,我也是何乐而不为呢,于是就跟去。只是不在外婆家的戏台,我这才知道一个小镇上就有好几个戏台子,怕是一个村便有一个,只是无心人是很难遇到的。
我去看时,同样的热闹,人声鼎沸。放戏之前还有些唱歌环节,想来是剧组为了吸引年轻人而选择的“与时俱进”,果然正如母亲所说,前面歌曲唱毕,便有一群人退出来,使得拥挤的观众席稍有喘息的空隙。
今晚的剧目是《秦香莲与陈世美》,故事大抵我也耳熟能详,不过细节的确不了解,也乐于观看。越剧的节奏比我想象中要快许多,甚至很多唱词配着情绪越说越快,很能唤起人的情绪。主角们都很投入,感情真挚,我甚至能完全不出戏地看完整场表演,甚至韩琪自杀地那段戏,看得我心头为之一颤,虽然觉得剧情不合理,但却能够体会人物情感和选择。或许这就是越剧的魅力。演员真情实感地在讲述一段段古老却动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