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的中场休息》——喜马拉雅万物声线下读书会手稿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这本书叫《漫长的中场休息》,看过李安改变的同名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休息》的朋友可能对这本书的内容并不陌生。首先我们来看下书的封皮,一身军装的大兵九十度侧目像是回看着我们,背景是五颜六色的烟花,不知道大家看了产生如何的联想。我个人的拙见,不妨将烟火视作荣誉、而我们面前的这位士兵可以视作一位英雄,但我们可能还是有个问题,为何这位英雄面无表情、面目模糊?这里留个悬念,交给大家来思考!(英雄得有经历,对于士兵,经历意味着战争,经历战争的英雄,之所以面目表情,或许正是战争留给人的后遗症,而面目模糊或许意味着英雄也只是众多为国家(政治家)奉献(当炮灰)的大兵中的一位,鲜花奉上时是英雄,走下舞台时,变为路人甲。)
回到书名,漫长的中场休息,这里的中场休息指的是美国国家橄榄球联盟的年度冠军赛(超级碗)的中场秀,一般会有明星或者歌手来表演。漫长则表达了主人公的在中场休息的心态,全书314页,发生以及回顾的故事基本也就在这中场休息的前后几个小时间。
言归正传,回到小说的内容上。我们的主人公,19岁的青年比利·林恩,是B班执行伊战任务的八名幸存者之一,因为在伊拉克赢得了一场3分43秒的短暂胜利,一夜间,他和他们的战友们变成了美国英雄,他们参加国家为他们准备的胜利游行(基本就像《阿甘正传》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292720/所展示的,鞭炮齐鸣、锣鼓喧天、人山人海),他们的故事被改编成电影,甚至被邀请参加超级碗的中场秀,和BEYONCE同台演出,也是在这里比利邂逅了仰慕英雄们的一位拉拉队员费森,两人新生爱慕,然后两人在体育场找了个隐秘的小角度,啪啪啪。故事的结尾,比利听到B班集合的吼声,再次奔赴战场。
分享解读一本小说,在我看来也困难也简单,简单是因为我们可以只说故事梗概、告诉我们什么做人的道理,困难的地方主要在于,好的小说往往承载的东西比较多,我们的阅读及理解能力很有限,作为普通读者很难从多个维度去分析,鉴于个人的水平及分享的时间,这本小说我切入的角度是国家与个人、反战主题,当然大家也可以从民主与暴力、政府与公民去解读。
下来,我来给大家念上几段,我在阅读时标记出来的段落:
(1)在比赛前发生的一段比利与记者之间的对话:P3/
(2)比赛进行中,比利自己的空想:P224/
(3)离开球场、再次奔赴战场前,比利给市民签名时的心情:P313/
小说故事的内容大体如此,读完后其实更多的引发的是我对国家主义及战争的反思,李安拍了《比利·林恩的中场休息》,斯皮尔伯格拍了《拯救大兵瑞恩》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292849/,我们有什么呢,《战狼2》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6363254/,那句宣传语,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恩,听了确实让人振奋,不好青年还会热血沸腾,然后在征兵前期放映,确实也可以收到妙不可言的功效。
在这里,我想借用赫拉利在《未来简史》里边《虚构的力量》一章里提到的内容来阐述我的想法,在赫拉利看法,宗教(神)、国家、民族、公司都可以被称作虚构的故事,虚构的故事能让人类更容易合作,但代价在于这些虚构的故事同时也可会影响我们合作的目标。宗教的成功在于信众遵循神(教皇或祭祀)的旨意,国家的成功在于提升国家(独裁者或政治家)的利益,企业的成功就在于钱财滚滚而来。
“有国才有家”你我从小就耳濡目染,或许有时候这句话反过来也未尝不可,问题的重点在于评价者站在家还是国的角度。赫拉利给了我们一个评价的角度,即站在真实实体的视觉来看待事物,我们怎么知道某个实体是否真实,答案很简单,只要问问自己,它是否会感到痛苦就行了。银行破产了,银行不会痛苦;国家战败,国家也不会痛苦。
最后我想用格雷厄姆·格林小说《哈瓦那特派员》中的一段话话,结束今天的分享:“伍尔摩对自己说,如果我杀了他,至少也要为一个干净的理由而杀,我要证明杀人者必遭报应。我不会为我的国家杀人,我不会为资本主义或共产主义或社会民主或福利国家(谁的福利?)而杀人,我杀卡特只因为他杀了海斯巴契。这是家族仇恨,这理由比为了爱国主义或支持某种经济信念去杀人更为充分,无论是爱是恨,我都要以个人的身份去爱去恨,我不再是任何伟大战争中的59200-5。”
后附:线下分享会的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