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学理科天生不如男?错!本科文科照样能读理科博士,你信吗?
前一阵子接触了两个朋友的孩子,一个初二,另一个高二,两个都是女孩,都处于关键时期。初二的女生妈妈跟我抱怨,孩子其他科目还可以,数学就很差,几何概念都是混淆的,函数也学得不是很好。成绩差也就罢了,关键是畏难,不肯做数学卷子,一写数学作业就开始浑身都不对劲,一会头痛,一会肚子疼。换别的科目作业就不会出现这种灵异现象。

高二那个女孩更可惜,语文、英语、历史、政治统统都很优秀,作文拿过好多次满分的,就是怵数学、物理、化学。本来以她的文科成绩,上个985绝对没问题。问题是现在文理不分科,她就很危险了。
我跟这孩子谈了一次。说实话,这是一个很有想法的女孩,她字写得很好,作文很有思想深度,阅读量也非常大,我跟她聊天一点都感觉不出这是一个没满18岁的未成年人。但一提起数学,她说看到数学就头痛,而且身边的人都说:“女生学理科本来就比不上男生。”根据她的体验,她学理科就是不如男生。不管她在语文、英语上甩下那些男生多么远的距离,一考数理化,她的优势就荡然无存,甚至总分还要更加差一点。
“女生天生理科就不如男生”,“女生学理科天赋不如男生”。这些话在我上学的时候也经常听到,几十年过去了,依然如此。
女生学理科真是不如男生吗?
没有任何主流实验结论能够证实这一点。统计学表明,大部分国家,男女数学的平均成绩都没有显著差异。
根据2003年的数据,国际测试TIMSS的测试结果表明,男女在数学成绩上几乎没有差异,女生在部分项目上表现甚至还胜过了男生。TIMSS测试包括代数、几何等部分。

而另一项PISA国际测试虽然显示出明显的性别差异,但男生在阅读上比女生要弱,有的国家男生在数学上要领先于女生。

不同的国家男女生差异不同,结论是男女越是平等的国家,女性在阅读方面的优势越大,在数学方面的劣势就越小。以色列女性的数学表现甚至比男性要更好。
林德博格、舍布利、皮特森、以及林奈等四位美国学者在2010年发表了一篇关于1999年至2007年美国男女数学不平等程度的研究表明,男女之间的数学成绩差别小到可以忽略不计。从长期看,美国男女生数学成绩的差异一直在不断缩小。

科学家们还发现,随着年级增高,男生在数学成绩上对女生会有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但是如果女孩具备以下因素中的一个,理科成绩上的差距就会彻底消除:1、就读于私立学校。2、母亲接受过高等教育。3、家中有数学从业人员。
各种研究结果表明:与其说女孩在理科天赋上不如男性,不如说男女生的历史不平等造成了这种差异。一旦给予女性平等尊重和学术舞台,她们和男性在理科学习上并没有差别。
为什么女生在理科上的实际表现看起来要弱于男性?
上面那个结论可能很多老师家长都不同意。高中很多女生理科上的表现确实不如男生呀。咱们中国妇女解放都多少年了,都说男女平等,为什么差异始终存在?

1、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就是期待效应,指的是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做出符合心理预期的举动。
很多女孩从小就会听到各式各样从各种人嘴巴里说出来的“女生理科不如男”的“预言”。这些预言会对女生形成强烈的心理暗示。
面对同样的难题,男生女生都一样绞尽脑汁,抓耳挠腮。但是女生几次一尝试就放弃了,她们心里想,“女生理科果然天赋不如男生”。面对难题就放弃的举动又反过来会验证了女生理科不如男的心理预期。
而男生就不受这种负面心理暗示所影响。他们要么通过不断地尝试解出题,然后觉得自己棒棒哒,太厉害了!如果做不出,他们也只会单纯地归因为题目太难,不适合自己。
2、归因效应
归因效应就是不由自主地思考和猜测事情发生的原因,根据自己的原有认知将结果归结到某些原因上,并影响到之后的行为模式。

看到一个女孩理科学不好,人们就啧啧:因为是女孩子啊,所以学不好。当看到一个男生理科考得很差,人们往往会觉得:还是智商不行啊!
理科不好的男生也有很多。但从来没有人刻意去统计,也不会产生男生学理科不行的想法。而一个班有几个理科比较弱的女生,就会让人生出女生理科就是不行的感慨。这就是归因效应。
如何才能学好理科,拯救偏科?
提起女生学理科,我就不由自主地想起一个人:芭芭拉·奥克利。这个美国女性的经历是一段传奇。原本她也是个理科渣。从小学到大学,数理成绩一路垫底。她本科学的是俄语,热爱阅读和写作。

本来这辈子应该和理科没有什么交集的。结果造化弄人,她的工作需要用到大量数学知识(不要问是什么神仙工作),总之她被工作吊打过一段时间后决定回到学校去念工程学!而且更神奇的是她一路念到了博士,最后留校任教了。
芭芭拉把自己的学习理科的心得写成了一本书叫《学习之道》,长期高居亚马逊学习类书籍榜首。
首先要破除学不好理科的信念
这一条没啥好说的。无论男生还是女生,只要脑子里有:我跟理科不对付,我学不好理科。这个信念,那百分百学不好。心理暗示的力量太强大了,没人可以与之对抗。

我两个朋友的女儿,我都是拿数据跟事实说话,说服她们女生可以学好理科。但是这还不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旦遇到困难,那些旧念头会像鬼一样冒出来,要想破除,需要父母或者师长,长期在耳边灌输:你不比别人差,你一定能行,谁说女生不如男!
你以为专注才是学好理科的必要条件,其实不专注也是
这一条听起来是蛮颠覆认知的。在学新的概念和知识和做陌生的习题时,一开始就用专注模式去学反而效率低。
专注思维就是注意力高度集中,相当于强光手电,光束很细,穿透力强,光很亮。而与之相对的是发散思维就是放松休息状态,相当于打出更宽的光束,照的范围更大,但是光比较弱。
在理科学习上,这两种模式都是必须的。只有善于在这两者之间适时切换,才能学得好。
为什么在刚接受一个概念的时候不要马上用专注模式去做难题呢?因为专注模式思路比较窄,如果一上来就用强光细光束去扫,非常消耗能量,效率很低。
所以当一时没有解题思路的时候,与其坐在那里冥思苦想,不如想办法放松一下,保持对这道题在“后台进程”思考就行了。
我有很多这方面的经验。上学的时候,老师布置了一道难题,非常非常难。我想了很久也想不出。然后就去写别的科目作业,吃吃水果,起来活动了。到了睡前,突然灵光闪现,就做出来了。我平时数学成绩也不算那么好,但这道题我记得很清楚当时全班只有2个人做出来,其中一个就是我。
像我现在写作频率很高,经常也没有选题。但我一般也不着急,该吃吃,该睡睡。也许某个点上就有灵感第二天写什么了。

很多科学家都有遇到难题进入发散模式的习惯。像狄更斯就喜欢散步,村上春树就习惯每天跑步,这都是他们进入发散思维模式的方式。
在理科学习上简而言之,就是一条:在遇到难题的时候不要一味死磕,也不要轻言放弃,请把它放在心上,然后干干别的,换换脑子,进入发散思维。这样反而容易解出来。
避开定势效应
理科学习学不好的孩子,还有一个陋习,就是定式效应。定式本来是围棋开局的固定下法,用在理科学习也管用。
很多孩子拿到题,脑子里闪出一个方法就开始猛解。不管怎么想都想不出来,还是用那个错误的思路。长期这样干,很容易伤脑又伤心。正确的做法是拿到题先发散思维一下,尽可能地提出各种可能性。一个思路解不通,尝试一下别的思路。
学会构建组块
构建组块的意思是把概念以组块的模式进行内化。比如说拿到一本物理书,你是保持书的簇新等开了学等老师开讲,还是先睹为快,把知识变成自己的组块呢?在阅读的时候首先要把注意力集中在组块信息上,然后尝试解码,理解信息、获取背景信息,最后就是通过快速浏览章节,来获得宏观图景。

注意,并不是读完组块就自动构建了。很多人看过一遍书都觉得自己懂了,但是一做题就原形毕露。所以在构建组块中还有一步,就是通过回想,考核,来检验自己到底记住了多少。
养成习得性勤奋
理科方面的学渣一般比较熟悉“习得性无助”,就是说每次做题都错,最后都习惯了,觉得自己做不对很正常。要想成为学霸,就要反其道而行之,建立“习得性勤奋”。就是说每次写对一题,都要夸奖自己“好棒”,“真厉害”!这样慢慢地大脑就会习惯正面反馈。
越是正向反馈,越喜欢做题,在这一科上成绩就越是好。最后发自内心地认为,自己可以学得好。自己就是学神。
习得性勤奋,是摆脱学渣帽子的最重要一点。任何学科,不仅仅限于理科,要想学好,都必须经历过这一阶段。
总结
最后,跟各位为了理科学习而苦恼的妹子和家长总结一下:女生学理科不如男生是不存在的!只要破除这个信念,学会专注思维和发散思维交替使用,避开定式效应不钻死胡同,通过回想、考试来检验是否成功地构建了组块,然后在一次次体验正确解题的过程中不断肯定自己,最后一定可以完成华丽的逆袭,从一枚理科学渣转身成全科学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