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野富太郎纪念馆/ 内藤广_ 从图纸模型到现场的一些记录
一直很喜欢内藤广的房子,想多去几个现场看看,回来有机会的话提提问。上周去濑户内海的行程中抽了一天跑去高知县,看到了心水很久的牧野博士纪念馆,另外高知站(结构和城市关系都很优秀)也顺便打了个卡嘻嘻。
牧野博士纪念馆如下图,位于高知市五台山上1958年开园的牧野植物园内,以研究和展示为主功能的两栋房子,本馆和展览馆,于1999年建成。牧野富太郎是日本给草木命名分类非常重要的植物学家,高知县生人,有很多狂热粉丝,纪念馆是由政府出资开发的,对于整个城市来说十分重要的项目。

- 无意的转折
纵观内藤1999年之前的项目,都有一定的相似性,牧野博士纪念馆像是一个特例,内藤也说牧野馆是他的一个转折点,不过,却是无意的。
「10年間、同し穴を掘れ」(翻译:十年,挖同一个洞)是内藤广的老师吉坂隆正教导他的话,他也的确从1989年海的博物馆开始使用着相似的设计方法。他自己总结为“素形”、”Sheltering Earth”,即建筑只是环境的庇护所(日语里的シェルター,暂时翻译成“庇护所”吧,也找不到合适的词)。所以我们看到在牧野博士纪念馆之前的很多设计都是不预设完成状态的外形,以分节的庇护所的并列排布为原型的空间结构。(之后简称“牧野馆”吧,名字贼长。。)
举几个栗子:



然鹅,看了1996年的建筑文化内藤广专辑才知道,牧野馆的最初方案也是同样的空间结构(如下图),这样的变化是怎么形成的呢?
方案1:同样的分节式的双破屋顶的平行于等高线的排列,和内藤一贯的做法相似,大体量被分节成细长的小节,隐匿于山林中。从模型可以看到最终建成方案的内庭院,在第一版方案里已有雏形。本馆和展示馆两栋的的朝向、体量大小、性格也没有什么区别。

方案2~4:从方案1到2似乎形成了方案飞跃,但其实不是内藤有意的想要做出改变,而是合作的结构师渡边邦夫提出来的。因为基地位于高知县,一个以台风和暴雨出名的海边地方,且在山上风雨更暴力。渡边认为层层叠叠的屋顶会使得风力结构计算变得十分复杂,所以提出「分節的でなく全体をフレキシプルに関係づけて間題を解決できないか」(翻译:能不能不是分节的,而是把整体灵活的联系起来解决问题吗?),白话说就是集合成一栋比较好算哈哈。决定尝试改变后,渡边和内藤也碰了好多次,因为也没有做过三维曲面的屋顶,对于当时的内藤事务所也是非常复杂的事情。
从方案2到4,最直观的是屋顶的大小的改变,从一顶小帽子逐渐变成一顶大帽子。方案2和方案3,屋顶下部的建筑体量还是保持着方案1里边缘锯齿状的一个个小盒子,屋顶的形态追随着体量的角点,形成了有一点像荷叶边的状态,歪歪扭扭的拼凑成一个整体。
方案4终于想开了,屋顶拥有了自己的几何自治,完全盖住了下方的体量,却也不是毫无关系。因为屋顶形态的纯净,建筑有了方向,庭院向心的场所感被凸显了出来。可以看到连景观设计也不再张牙舞爪的,变得简单。(为做出这一步改变的当时的建筑师猛烈鼓掌)


- 结构和空间结构
结构:
高知县产木,听说为了牧野馆项目还特地开了一个钢木集成材的公司(不确信啊),的确400多根构架每一个都不一样,可以想象设计和施工过程的艰难,若不是在高知县,或许也不会有这么高的完成度。
结构是这个设计的重点之一,但凝视结构而忽略了整体的关联应该不是建筑师的初衷。
简单来理解,两栋房子都是由变截面的双坡屋顶组成的形体,两侧和中间屋脊三处支撑,内庭院侧和中间是由涂黑的钢柱和梁作为基座,外侧由钢筋混凝土的墙支撑,最大跨度达到20米。


不但平面深度有变化,屋脊的高度也各不相同。业主有一部分是因为内藤的海的博物馆才委托他这个项目,但如果像海的博物馆那样梁和柱连为一体的构造,预制和连接的工作将会变得十分复杂。对于复杂曲面,概念上自然是把构件细碎化才更容易调和。所以截取一个剖面看就很直观,梁和柱子是脱离的,木结构和钢结构是脱离的,需要调和变化的构架全部放在钢结构身上(这也是结构设计的常见思路吧)。


空间结构:
灰常一目了然的圈层结构。


4区域是游客去不到的后勤区和研究区,这两栋房子也完全杜绝了游客想要围着建筑走一圈的可能性,没有步道全是植物,所以几乎只在123区内庭院区域瞎逛了。
如前文从方案1到方案4,空间从“并列”到“向心”。从内庭到外部的实体性的房间,公共性也是逐步减低的。墙的划分位置、种类、铺地跟随着这样的圈层空间结构,与柱列形成的隐形屏障相关又不是完全的依附。如下方皂片:

- 三个序列的感知记录
把觉得做的好的一些序列记录一下,木有逻辑的流水账哈~

1 本馆入口序列
在高知站搭一个叫“MY遊”的巴士,30分钟到牧野植物园正门。从一个条窄窄的树林步道进入,走不久就到了本馆。目光被平视的入口吸引,透过低矮的洞口看到内庭院的一片金黄。(天气太好了,竹子也变成了金灿灿的印象)
「建物を周囲の木々よりも低くして環境に溶け込ませる」(翻译:让建筑物比周围的树木低,融入环境),这个是在介绍自己方案时的原话,这点真实的做到了。
不仅仅是建筑部分埋入地下,矮,使得其隐藏于植物之间,更是因为屋顶的形态和颜色。虽然建筑整体形态看似复杂,但是从被植栽限定视线的小巷角度看过去,就是一个双坡屋顶。因为坡屋顶形态的退后和以及浅色平滑的屋顶材质,所以错觉的以为只是一个低矮的檐口,厚厚的屋顶层消失了在天色中。
从低矮的小前廊进入后,是高耸的露明屋顶的拨升和明亮的庭院水平的延长双重叠加,总的来说就是“大”,尺度的跳转是第一次“哇”。



2 本馆出口序列
室内展览的结尾出口没有放在形态的尽端,而是再本来就不大的展馆结尾处咬了一口,室外一小段混凝土墙延伸进来,顶上的实面的木封板则退到其后。让人在看展的时候可以观察到明显的出口的位置,但同时了解到前方还有一小段可看的展览空间,看毕会自然的回到出口。
出来是一小片防腐木的平台,有一些小盆友在追追打打。右边一个透光的木格栅顶覆盖的小坡道让人不自觉的走下去,然后进入廊道的序列。轻松的就实现了一个大体量的屋顶和小屋顶的衔接。一般游客应该不会去关注就被自然的引导去建筑师想要你走到的地方了,回头看才知道小屋顶比大屋顶微微高一点,建造上脱离而感知上是连续的,妙啊~~




3 展览馆的尽端序列
沿着展览馆右侧的檐下空间走,一直在左边的院子和有趣的雨落水景观,对尽端也没有什么期待,无意识的往下走。现在返回来看皂片,尽端黑乎乎的,难怪之后的反差那么明显。
到了墙角,一转头,看到右侧一个光亮的小口,恰好一堆小盆友走过来可能也是吸引的原因,再往前走,高知市的山下城市景象完全打开,记得好象在这里又情不自禁“哇”了一下。这个小洞口把你骗到这个空间的尽端,再回头感受整个室外剧场觉得好震撼啊!照片无法感受的那种体验,当然我也形容不出来。





后来沿着出挑部分的檐下往上往回走,层层叠叠的景观水池有种让植物往覆盖以下走的感觉,虽然回来看图并没有侵蚀进来,但是感觉的是边界是被破掉的。
在这个边界,感受到了一种庭院中小廊道的感觉,而一进入室内又是强烈的博物馆的宏伟尺度,同一套巨大的构架,因空间尺度、景观的不同而产生了的不同的感知。(我怀疑到了尾端柱子变细了,但是看图纸好像并没有)

- 不同时期的对比阅读
回学校后把三本内藤的作品集拿出来读,1996年的建筑文化,1999的NA,2013年的TOTO。发现很有趣,一个是刚刚设计阶段完成时,一个是刚刚建成时,一个是建成十几年后。

首先图纸,可以明显看到1996版与1999和2013建成后平面上的大量修改(如下对比图),主要是结构位置和墙体分割以及景观地形。
结构位置,内藤在访谈里说过,这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设计,(不是直译啊,我意会的哈哈哈),这个设计的过程中要一边结合风洞实验计算力,然后木构的尺度、方向、位置又会因此而改变,构造层面的设计也会被牵动。内藤事务所现在仍然保持着手工模型改方案的操作方法,由此可以想象在1996年,感觉有点励志。。嘤嘤。。
墙面分割,1996年的方案平面的感觉就是十分的老实,一个个房间排布着。1999的墙面分割虽然在空间结构上是一样的,但是多了一些“出头”,这些“出头”引导着动线却又不破坏建筑的整体感,(因为只有回头才能看出一些zigzag),是的檐下的空间更活泼,和坡道、台阶等元素的结合也变得自然。。(感动,方案果然往往都是越改越好,就算是施工的时候)

景观地形,从展览馆那一栋的内庭景观对比,可以看到内藤在一步步极致化前文模型方案4的空间概念——“由连续的屋顶统合的向心空间”,1996年提出的平面里景观还是自成一套跌级的方形平板秩序,1999年的就没了,内庭院保留了自然的地形,只有几块分离的方形水池点缀其间。不知道在施工期间这样的改动是因为业主不想过于硬质的铺地进入景观中,还是建筑师自发的决定。Anyway, 不管是图纸还是现场,都是改了之后的好啊!
(插一句,感觉这好像我们当时做竹建筑设计地形的过程,也越来越懂得婷婷的建议。建筑师确实很容易被秩序、控制欲给操纵,懂得舍弃和留白太重要了。宝宝现在崇尚尽量的简化操作,杜绝大炮打苍蝇的做法,)

另外,地形也是从一级级的发生在建筑体量转到主要由坡道、剧场台阶等直观的解决高差的“物件”消化掉。由此形成的剧场空间的高度上的意外落差也是值得鼓掌!!

然后皂片,因为是建筑庭院内、和周边都是牧野教授的学生新种植的植物,这些景观也是作为展览的一部分,所以不像其它建筑建成的时候会配上移植来的美丽的景观植物,而且一些小苗苗,所以1999年NA的皂片里植物还是比较秃头的,现状就完全茂盛了起来,内藤想要的建筑消隐与树林也达到了。


总的来说,牧野馆是一个意图逐渐地纯粹但表现形式不那么纯粹的房子,所以现场看的感觉没有杂志皂片那么美丽,但体验上更有趣。最喜欢的是铺地、地形的处理以及屋顶的做法,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结构也是很厉害的,但是总觉得和室内配合起来还是有点抢眼,也有可能是展陈做的太。。放在室外就觉得舒服了。
能淘到1996年那本建筑文化也是非常幸运(内藤老大说现在事务所都没有那本书了),可以看到设计是怎么一步步改的更好。就算施工的时候反馈来的改动机会也是非常珍贵的,我想这是小事务所的工作模式才有的体验。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终于写完啦,算是给旅行的一个结尾,要闭关干正事了!!(๑˃̵ᴗ˂̵)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