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13 - 方便之门
把佛教当作人生哲学来看,也是一个很不错的着眼法。人生哲学,多是讲“活法”以及对死的认识。佛教讲的也是“活法”与“死法”。佛教的生死解脱,在小乘处更关注的是“死法”,在大乘处更关注的是“活法”。大乘更关注“活法”的原因,是它与世俗结合的更紧密。与世俗结合紧密如何理解?可以说大乘佛教的教徒,世人的高尚美德他们有,世人中的不良秉性他们也不少,普渡众生多指向教门利益。 大乘和小乘的区别,当然不是重心在“活法”与“死法”的区别,我以为,是大乘派系大开方便之门,并以为这个法门是大法门、唯一的法门。
《法华经·譬喻品》有个著名的“火宅三车喻”故事,大意是为了唤离在着火的房子里玩耍的孩子,骗他们说门外有三辆好看的车子,让他们冲出火宅而得救。经文通过佛陀与舍利弗的答对说出这个观点:这不是欺骗,我其实是用这样的方式,救了孩子们的生命;他们出门外后,我给的不是不同的三辆车,而是一种最大的车。 这里有了一句话:“我以方便令子得出。”其中的“方便”一词,也用在佛教所谓“方便”法门之中。这“方便”法门大致意思也可这样理解:为了达到目的,怎么方便怎么来。
汉传大乘佛教,基本上就是各自的“方便”法门: 三论宗没有传承就不说了; 天台宗讲“一念三千”的“圆顿止观法”,集成诸多理论,继承和发挥了禅宗思想; 华严宗讲“事事无碍”的“法界缘起”,大致意思是世界和万物有其规律,存在即是合理的; 唯识宗讲“万法唯识”、“三界唯心”,大概是认为有个宇宙意志的东西,人的智识既来源于它,又汇流入它之中。 净土宗讲持名念佛的易行道; 律宗要求把人修成“戒体”,估计修习好之后会派到其他寺院做行为管理; 禅宗则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密宗的方便之门估计不能为外人道,就变成所谓密法,因为是密法,由上师特别传授,因此上师的地位大大加强,做上师利益多多。密宗主要在藏区弘法,不知是否是因为汉人传统文化里有“大丈夫光明磊落,事无不可对人言”,两者不大契合的缘故。密宗也叫“真言宗”,我有些好奇,上师会私密地讲出哪些真实又不得为外人知道的言语?想知道?那要入教拜师的。还是算了吧,我并非喜欢窥人隐私。
《坛经》说,“ 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大乘宗派不是不讲“戒定慧”,而是修习“戒定慧”别具法门。大乘佛教分宗派其实就是“方便”法门的不同。大乘各宗派以自己理解到的佛法,并以此为大乘。这里虽有可观的思辨,但多了自以为是的做派。要知道这些自认“善知识”的和尚,并不是遍知遍觉的佛陀,掌握不了绝对的真理,今生的最高成就也就是凡位贤夫,如果他要度自己也就由他,偏偏他以为掌控了真理,自以为法身独具,再加上“人之患好为人师”,要去度别人,就非常不妙。 这也是为什么我置疑于净土及密宗,钟情于禅宗与小乘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