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被吐槽的豆瓣,为何我没卸载?
8年前,高三刚毕业,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在死党的推荐下,我打开电脑注册了人生中第一个豆瓣账号。那时还没把豆瓣当成网络社交工具,对我而言,它是能让我了解作家及文学作品的平台。
村上春树、东野圭吾、喜多川泰……这些从未听说过的日本文学家,豆瓣让我认识了他们及他们笔下的作品。通过豆瓣,能了解到国内外文学领域,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考感兴趣的书目,再选书购买,这种习惯一直延续到今天。
在这期间,互联网也发生翻天覆地变化,通讯交友工具从qq到微信,视频直播平台从快手到抖音,听歌平台从免费到付费,但豆瓣好像没有什么变化,它一直以“不变”应万变的方式存在着,当然也长期伴随着用户吐槽,甚至我也不例外。
前些日子,豆瓣广播接近半个月的时间停止发声。出于无奈,我发了意见箱,没想到豆瓣私信给了反馈,声称内部正在审核中。那一刻,我在想豆瓣有程序员吗?豆瓣不是经常崩,就是无法加载内容。尽管如此,我也从没想过卸载豆瓣。
说来神奇,豆瓣究竟有怎样的吸引力,依附着庞大的豆瓣用户?我想应该是豆瓣的真,没有浓郁的商业气息。作为电影发烧友,从来不相信猫眼影评、v淘影评等线上电影评分软件,分数基本往高分打,水份太重。豆瓣虽谈不上百分百,但它至少能代表用户真实的态度和评价。当然,曾经也有不少人想托人找关系修改豆瓣电影评分,但阿北(豆瓣网创始人兼CEO)从不接受以这样的方式来打破豆瓣的原则底线。
豆瓣的商业感不强还体现在广告方面,与其他平台相比,豆瓣投放的广告几乎不会影响用户体验,在页面形式上最多3个广告位,并且豆瓣只会推荐与用户消费习惯和喜好相符合的品类。除此之外,一些精华豆瓣小组组长还会严禁管理成员在该小组打广告,否则踢出组群。
正是如此,豆瓣才拥有了一批高忠诚度的用户。
尽管豆瓣拥有大量的用户群体,但不代表豆瓣未来道路是平坦的。豆瓣或许与其他互联网平台所追逐的盈利目的有所区别,很多豆瓣用户也会担心长时间不注重盈利的豆瓣,最终会不会被取而代之。一方面注重用户体验,一方面为了生存,豆瓣在两者之间想要寻找一个平衡点并不容易,更何况在互联网快节奏的竞争模式下,以“慢“为守的企业很少能占优势,所以也希望在不影响豆瓣大格局的情形下,阿北能找到新的出路。
话说回来,你没卸载豆瓣的理由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