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身为女性,我们不应该把自己活成一所迷宫
女性主义:一个若即若离的概念
“女性主义”(又称为女权主义)是一个被大众所耳闻,又特别模糊的概念。即便是身为女性,能够透彻了解它,并一以贯之坚守它的,也是凤毛麟角。这大概是由于“女性主义”庞大而复杂的理论体系,以及各个国家国情的不同所造成的鸿沟:在落后的非洲部落,还在探讨女性割礼;在中国的偏僻农村,流产和遗弃女婴的问题依然存在;而在欧美国家,更关注的是女性同工同酬或是参政议政的问题……但归结到一点,“女性主义”认为,女性在全球范围内,都仍然处于“第二性”的地位,充斥着偏见、压迫、不公平。
最近热播的美剧《致命女人》(Why women kill)引发大众热议。有认为这是女性主义的折射的,有仅仅把它看作一部爽剧的,也不乏有人说:“看了这部剧,觉得结婚生子就是瞎扯淡,还不如做一只单身狗。”可见,剧集不论内涵高低,其社会影响总是受限于观众固有的思维模式。

我觉得,固然很难要求人人(特别是女性)都加入女权主义的阵营——为了避免极端化也无这个必要,但作为女性,我们需要活得清醒点,不应该对自身女性处境茫然而无所知,不应该被肤浅的网络言论所引导,形成“遍地渣男”、“我负责貌美如花,你负责挣钱养家”之类的刻板印象;更不应该稀里糊涂凭直觉就做出结婚生子,或是跳槽离职的决定。
在以前,我也以为每个女性怎么选,都属于个人决定,但是在接触一些女性主义,或者说关于女性命运探讨的书籍之后,我才意识到全人类范围内女性的共同命运:有一些难题,是我们终其一生无法避免的;有一些困局,是我们耗尽心力也难以突破的。有一些机会,是我们可以提前做好准备主动抓住的,更有一些出路,可以让我们逐步摆脱传统女性的桎梏……身为女性,我们不应该把自身活成一所迷宫:
“自我认知会受限于视角,我们的内心像是一个漆黑的房间,我们拿着手电筒一点一点地探索它,对于一个在生活中充满主动性的女性而言,她在人生中的每一段经历和每一种角色都可以是这支手电筒。”(徐菁菁,《女人四十——中年转折期与自我重启》)。
这些书,能让你窥见一道光
洋洋洒洒絮叨了这么多,其实主要是想为大家推荐一些近期我所阅读,能够让我们对于女性主义有所了解的书籍。也许一些经典女性主义书籍,例如波伏娃《第二性》、伍尔夫《一间自己的房间》太过艰涩,那么我们可以从以下书籍入手:
虽然讲述的是一位80年代出生的韩国女性金智英的经历,但实际上,她就是我们每天都能遇见的普通女孩:家里最好的东西总是优先给弟弟,她和姐姐只能享有剩下的食物,共用一间房、一床被子。上小学时,被邻座男孩欺负,她哭着向老师倾诉,老师却笑着说:“男孩子都是这样的,愈是喜欢的女生就愈会欺负她。”上了中学,常要提地铁、公交车上的咸猪手。在学校也不能掉以轻心,也有男老师喜欢对女同学动手动脚。可她们往往选择忍气吞声。大学毕业,进入一家公关公司。她发现虽然女同事居多,高管却几乎都是男性。下班不得不去应酬,忍受客户的黄色笑话和无休止地劝酒。三十一岁结了婚,不久就在长辈的催促下有了孩子。在众人“顺理成章”的期待下,她辞掉工作,成为一名全职母亲……
到最后,她到底有没有突破生活的枷锁?不剧透,但她代表的确实是大多数女性会面临的命运。
比较厚的小说,分为上下部,反映了整整一代美国女性的生存境遇。女主人公米拉是一位喜爱读书的小镇女孩,从小就是个独立而聪明的孩子,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美国,女性最常见的职业是“打字员”,人生的主题则是“家庭”。母亲对她最大的期望就是“嫁个好人家”。在一个封闭的小地方,她的聪明和独立却使她成为异类。久而久之,她屈服了。她像其他女孩一样草草结婚,学做饭,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生下两个孩子,努力让自己做一位“贤妻良母”。而只有她自己知道,在生活的平静表象之下,她正在默不作声地崩溃。
作为比较励志的女主角,我可以告诉你:在离婚之后,米拉凭借自身的努力考上了哈佛,挽救了自己全面崩塌的生活。但女性从意识到自我,到活出自我,到底需要走过多漫长的过程,通过这本书,你可以获得了解。
吉田穗波,妇产科医师、哈佛公卫硕士,她带着三岁、一岁和一个月大的三个女儿取得了哈佛学位,在留学后期还怀了第四胎。其实阅读这本书,并不是想成为这样的“超人妈妈”,而是感慨于一个一直没有忘记梦想、不愿意向人生妥协的女性,是如何争取所有资源,帮她摘掉“妻子”、“母亲”的标签,实现个体的独立性。
日本记者、编辑一田宪子的采访往往有独特的切入点,关注普通女性的自我成长,以及她们如何用心经营自己的生活。这本书通过采访八位女性,来展现职场女性在时间管理、情绪管理、金钱管理、家事管理、人生路线图设计方面的能力,有相当强的借鉴意义。
知名度相当高的一本书,作为Facebook首席运营官,她在书中深刻地剖析了男女不平等现象的根本原因。她认为,女性之所以没有勇气跻身领导层,不敢放开脚步追求自己的梦想,更多是出于内在的恐惧与不自信。她在书中鼓励所有女性,要主动参与对话与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激励女性勇于接受挑战,满怀热情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
作为女性领导力领域的专家,蒂法尼·杜芙也曾像许多充满干劲又智慧的女强人一样,认为自己应该在工作与家庭上做到“事事完美”。但是,在蒂法尼第一个孩子出生后,这种心态让她受尽折磨。通过一步步的尝试与实践,蒂法尼意识到,女性如果想活出自我,平衡家庭与工作,拥有精彩的人生,就要学会自我赋能。
被称为“潇洒姐”的王潇,创立了“趁早”品牌,并出版了一系列书籍,鼓舞了很多女性。这本书让我最大的感触是,王潇强大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对自我契而不舍的、清醒的认知。在书中,她毫无保留地回顾了自己生活中的种种经历,分享了数十年如一日打造“自我体系”的过程:计划、执行、观测结果,再逐步升级,这也是她设计“趁早”旗下文创类产品的理念。无论你我是否认同她的观点,她都展现了一种不同于一般女性的活法。
再推荐一本杂志——

三联生活周刊在每一期都会有精彩的专题探讨,能够让我们更全面地去探究某一领域的知识。而本期就集中关注了四十岁女人所遭遇的家庭、职场困惑,以及不同女性的解决之道。我也是通过这期内容,第一次了解了“密集母职”(intensive mothering)这一概念:强调以孩子为中心的教养方式,专家论述的权威性,以及在育儿过程里,母亲必须投入大量的时间和心力。这导致了当下社会母亲被过高要求,造成了家庭、婚姻、职场的多难局面。
最后,希望你,希望我们——
比起传统女性,现代女性在婚姻、家庭和事业上频频发出的疑问,并不是因为这些事情增加了“指数级”的难度,而是她们更为积极主动地去寻找“我之所以成为”的意义,她们不想把自己活成一所迷宫,而是渴望认清自身所在的位置,挖掘出个体独立性,从而掌握人生的主动权。
愿所有女性都能开辟一束光,将自己的人生照亮。愿所有女性都摆脱迷宫的桎梏,走向通往自己内心的路。
微信公众号:元认知杂货铺 to_twotwo
网易蜗牛读书:Twotw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