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俗美蕴90:磨镜
古代很多著名文人骨子里都有点“佛道气息”,主要表现于其诗词。据说这是中国历史上没有出现西方式大哲学家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他们无意于埋头建构庞大艰深的哲学体系,只喜欢在诗词中点染一下,但韵味无穷——称为哲思比较恰当。而这种传播哲思的文艺方式,更能千百年地影响普通读者。比如贾岛——
新诗不觉千回咏,古镜曾经几度磨。(《黎阳寄姚合》)
——这磨镜,在唐代已经是一个行当。因为那会儿没玻璃镜,而铜镜用时间久了,镜面模糊,需要专业匠人处理。沈从文先生对此有过考证研究,比如用毛呢或调制的研磨粉使劲擦拭等等。但磨镜的另一层意蕴,却直指修身养性乃至学佛修道。与贾岛同代的刘禹锡有一首《磨镜篇》说得分明——
流尘翳明镜,岁久看如漆。
门前负局人,为我一磨拂。
萍开绿池满,晕尽金波溢。
白日照空心,圆光走幽室。
山神妖气沮,野魅真形出。
却思未磨时,瓦砾来唐突。
——显然,磨镜让刘禹锡思考了更多、更高的东西。所谓“门前负局人”,即指磨镜匠人,但其中有个典故,源自西汉刘向的《列仙传·负局先生》。“局”是磨镜工具,而负局先生却非凡人。他打着磨镜的旗号,来救助世人逃避大瘟疫。据猜测,很可能是个道士。由此,“负局”在后世人的文字中,常常显得高深莫测。佛家文化流传中国后,“磨镜”则常常直指人心。那么,回观刘禹锡的诗,里面佛家、道家的味儿就都有了。虽然不见哲学体系,但哲思、哲理足够广阔。
与现代磨刀、磨剪子的匠人相比,古代磨镜者也算得同行,只是技术上稍微复杂一些。明代刘基的《多能鄙事》中,甚至言及磨镜“秘方”,神神叨叨的,比如拿鹿顶骨烧成灰来用——这是一般人容易得到的材料吗?从明清画家留下的一些“磨镜图”来看,不过普通匠人与普通百姓的一次普通交流,场景没那么神秘或高深,甚至洋溢着温馨的生活味。明代陈子壮的《春三日侍诸父泛舟桃花坞》有道——
负局客来怜犬吠,和歌谁伴乳莺啼。
——很美的乡村景象,人与大自然水乳交融,和谐得很。怀着一颗素心在此中生活,即便不修道,也似在道中了。清初大文人陈维崧某日在“巷口见磨镜者”,填了一阕《水龙吟》,大赞美女们与磨镜匠人的交往,尽显脂粉味,那磨好的铜镜,令他浮想联翩。可惜这样的景象已随铜镜一起进入历史。
如果说这世上还有什么东西能满足现代人对铜镜的想象,大概只有十五的月亮了。明代岑徵就曾以二者互喻:当秋似明月,负局不曾磨。(《秋镜》)古人所见之月亮,与我们所见略同。既然月亮像铜镜一样,那么,“负局先生”的工作,就真的很接近某种伟大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