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 | 《西方哲学史》、《斜目而视》、《长日将尽》、《枕草子》、《后来的事》、《文化与帝国主义》
《西方哲学史》
对柏拉图来说,感觉经验是不完善的知识。真正的知识在于对理念的洞见。而对理念的洞见意味着要深入到藏在感觉世界“背后”的理念世界中去。而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感觉经验更加实在。他认为,最终存在的只有个别事物(实体)。但我们能借助理性,在这些事物中抽象出普遍形式。通过抽象过程,我们认识到事物中存在的普遍形式。换句话说,相比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认为感觉经验和理性具有一种更同等的地位。p82
对亚里士多德来说,获取知识的第一步是用我们的感官来经验个别事物;第二步是从偶然性中抽象出本质和共相。p83
作为本体论的四因说:目的因、动力因、质料因、形式因。p84
亚里士多德把艺术的功能归为再造精神平衡。我们通过体验艺术作品,如音乐和戏剧,重新找回和谐安宁,最终使精神升华。这里对艺术有两种解释:1、艺术的净化作用在于他能使我们“释放情绪”。通过体验戏剧中的英雄、恶棍和崇高情感,我们释放出被压抑和控制不住的情感,这样就恢复和谐,并重新开始过依照“中道”理想的生活。2、艺术的净化作用在于我们作为人,能通过艺术得到提升和教化。p103
柏拉图主张社会可以是理性研究的对象,可以受到英明领袖的影响。亚里士多德主张社会取决于自由的、道德上平等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社会必须由法律治理,政府必须基于自由讨论而不仅仅基于强力。p109
后期古典主义:一方面是从共同体中的人向个人和普遍法则的转变,另一方面是政治介入的失去。独一无二的人格和共同法律治下的私人幸福的理想的形成。p111
伊壁鸠鲁主义:1、存在着的唯一的善是快乐。2、要确保 最大的快乐,我们必须只享受我们能够支配的快乐。p112
斯多葛学派倡导禁欲道德以面对外部世界,倡导教育以增强内在的品格力量。在命运的判决面前,一个人应该显示出斯多葛式的平静或冷淡(冷漠)。p114
犬儒派则教导境遇不利者要满足于他们所拥有的东西,即使他们几乎一无所有。p115
斯多葛学派通过摆脱外部需要找到了一条通往幸福和心灵安宁的道路,伊壁鸠鲁学派通过深思熟虑的快乐找到了同样的东西,同样,怀疑论者寻求摆脱信仰,摆脱形而上学和宗教的信念:既然我们基本上不知道任何东西,因此任何东西都是同样有效的,没有任何东西应该搅乱我们的心灵安宁。p125
早期神学家当中这种立场的通常表达是这样一个观点:信仰具有认识论意义上的“道路权”:如果在信仰和思想之间产生了冲突,信仰就是正确的。p146
齐泽克《斜目而视》
当我们从身在审视自己,从某种不可能的角度审视自己,就会造成某种创伤。造成创伤的原因并非我被客体化了,被简化成了供人注视的外在客体;造成创伤的原因在于,被客体化的正是我的凝视,它在从外面观察我。p5
一旦出现了真正的新事物,它会回溯性地创造它自身的可能性,设置它的原因和条件。可以把潜在性插入(或拔出)过去的现实。坠入情网就改变了过去:仿佛我总是已经在爱着你,仿佛我们的爱情总是已经在命中注定,即所谓实在界的应答(answer of the real)。我们现在的爱情导致了过去的存在,虽然过去催生了我们的爱情。“合法政权”也是如此:在这里,同样也是共时性先于历时性。一旦我偶然坠入情网,爱情就成了我的宿命;同样,一旦形成合法的秩序,它的偶然性起源就必须遮掩。p7
你身上的一切都令我想到了你,你的嘴唇、头发、胳膊、腿……你身上的一切,除了你本人。p8
爱之为爱,并不在于爱客体的属性,而在于爱客体身上深不可测的未知数(abyssal X),即难以言表之物(the je ne sais quoi)。p9
欲望(desire)的实现并不在于它的“完成”和“充分满足”,而在于欲望自身的繁殖,在于欲望的循环运动。p11
焦虑(anxiety)之所以为焦虑,并不是因为缺乏欲望的客体—成因。导致焦虑的,并非客体的匮乏。导致焦虑的,却是这样的危险:我们过于接近那个客体,并会因此失去匮乏本身。焦虑是由欲望的消失带来的。p11
只有“从某个角度”(斜目而视)观看,即进行“有利害关系”的观看,进行被欲望支撑、渗透和“扭曲”的观看,事物才会呈现清晰可辨的形态。这是对小客体(即欲望的客体—成因)的完美描述:从某种意义上讲,小客体即欲望设置出来的客体。欲望的悖论在于,它回溯性地设置自己的成因。p19
我们谈论一件事情,等于我们悬置了现实,把现实置于括号之中。正是因为这个缘故,葬礼仪式就是最纯粹的符号化:通过葬礼礼仪,死者进入了符号系统(symbolic tradition)的文本之中。这等于向他们保证,尽管已经死去,他们将“继续活在”人们的记忆里。与此不同,“活死人的回归”处于正常葬礼礼仪的对立面。葬礼礼仪意味着某种和解,意味着对损失的认可;活死人的回归则意味着,他们无法在传统的文本中找到适当的位置。p39
它(实在界)是以创伤性回归(traumatic return)的形式爆发的,破坏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平衡。但与此同时,它还是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平衡的支撑。p49
面对着现实的丧失,面对着与实在界的遭遇,吉姆做出的第一个反应(也是最本能的反应),就是重复那个初级的“阳物性”的符号化姿势。也就是说,把他彻底的无能为力倒置为无所不能,即竭力使自己相信,他要为实在界的入侵承担全部罪责。p50
一方面,任何客体都可以占据原质的位置,这是真的;另一方面,要占据原质的位置,只能借助于下列幻觉——那客体早就在那里了。即是说,那客体不是被我们放置的,而是作为“实在界的应答”被我们发现的(按:即创伤应答)。尽管任何客体都可以充当欲望的客体-成因,只要它释放出来的迷人力量与它自身无关,而是它在结构中占据某个位置的结果,但基于结构上的必要性,我们还是必须成为下列幻觉的牺牲品——迷人的力量属于客体本身。p56
实在界之知(knowledge in the real):仿佛实在界暂时忘记了它要服从何种规律。猫向下望去,实在界才“想起”了自己的规律,才开始服从规律。p76
幻想场景(fantasy scenario)支撑着与“实在界之知”密切相关的现象:在“精神现实”中,我们与一系列的实体相遇;但只有以误认(mis-recognition)为前提,这些实体才能真正存在。也就是说,只有在主体并不知情,实情还不曾为人道出,主体尚未融入符号宇宙的前提下,这些实体才能真正存在。主体一旦“知情太多”,就必定为这种超额、多余的知识“亲自”付出生命的代价。自我(ego)首先是这个序列的实体,它是一系列想象性认同(imaginary identifications)的结果。主体生命的一致性就是建立在想象性认同上的。不过,主体一旦“知情过多”,一旦过去接近无意识之真(unconscious truth),他的自我(ego)就是土崩瓦解。如此戏剧的典范性例证当然是俄狄浦斯。当他最终获悉真相,他的生命存在立即“丧失了立足之地”。他发现自己身处不堪忍受的空白之中。p77
(古典侦探)领取报酬,这能使他置身于交易和牺牲的“神秘”区域之外,也就是说,避免卷入被分析者的力比多循环。p106
女性只是“男性的征兆”(the symptom of man),她的魅力掩盖了她的“非存在”(nonexistence)这一空白。这样一来,一旦她最终被拒之门外,她的全部本体论一致性(ontological consistency)就会烟消云散。但正是作为“非存在”(nonexisting),她把自己建构成了“主体”。
也就是说,通过癔症式崩溃,她接纳了自己“非存在”(nonexistence)这一空白。这时,她把自己建构成了“主体”。除了癔症化,正在等待她的就是最纯粹的死亡驱力了。p115
关于蛇蝎美人,真正的威胁并不来自她无限的快感(正是这样的快感征服了男性,使他成为女性的玩偶或奴隶)。使我们丧失判断力和道德感的,不是作为迷人客体(object of fascination)的女性(woman),相反,是隐藏在这种迷人面具下面的东西,是一旦揭去面具即可显现出来的东西。那就是说,完全接受死亡驱力的纯粹主体的维度。p115
因为这个缘故,她的死亡并没有使她丧失迷人的力量;恰恰相反,她的死亡确保了她对主体的绝对控制。她的死亡,使主体处于抑郁状态。与浪漫主义的意识形态相一致,主体只有倾其余生,致力于诗的庆祝——庆祝已经丧失的客体无可匹敌的美丽与雅致,才能使自己摆脱抑郁状态。诗人只有失去恋人,才能最终真正得到她。正是因为已经死去,她才在调控着主体的欲望的幻象空间占据了一席之地。p147
用黑格尔的话说,玛德琳的“第二次死亡”实即“丧失之丧失”(loss of loss):我们得到了一个客体,但失去了丧失本身具有的迷人维度,正是这一迷人维度捕获了我们的欲望。p148
正是因为在色情电影中,画面并不凝视我们,正是因为色情电影“一马平川”,没有任何需要我们“斜目而视”的神秘“斑点”(色情电影如果要具备独特的形态,就需要我们对它“斜目而视”),决定演员的眼睛看向何方的基本律令才不再发挥作用:在色情电影中,演员(通常是女演员)在欲仙欲死之时,眼睛会直视摄像机,直面我们这些观众。p190
完美的色情作品的幻象理想(fantasy ideal)之所以为理想,在于它要保留这种不可能的和谐,在叙事与直接描述性行为之间保持平衡,避免出现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尴尬事情。p192
个人把自己的生命塑造成一件艺术品,这种唯美主义的、反普遍主义的伦理学不正是现代主义的一部分?对普遍范畴和普遍价值的系统揭露,对理性的普遍质疑,不正是典型的现代主义手法?理论现代主义(theorical modernism)的这一精华部分,对隐藏在(意识形态的、道德的、自我的)“虚假意识”背后的“实际内容”的揭露,难道没有被马克思—尼采—弗洛伊德组成的三巨头所例证?这个颇具讽刺意味的自残姿势(理性借此姿势在自身之内发现了自己一直都在奋力反抗的压抑(repression)和支配(domination)),这个从尼采待阿多诺再到霍克海默的《启蒙的辩证》一直都在摆的姿势,不正是现代主义的至高无上的行动?p244
后现代主义之为后现代主义,在于它直接展示那个客体,展示客体的冷漠和专断的品性。同一个客体,既可以成功地充当令人恶性的被弃之物,也可以充当崇高的、具有超凡魅力的特异景象。p248
后现代主义手法:我们展示的只是某个普通的客体或行为,但突然间,通过周围的人对该客体的反应,通过周围人的表情的变化,我们意识到,我们正面对着难以言表的恐怖的源泉。下列事实进一步强化了恐怖感:这个客体实在貌不惊人。也就是说,瞬间之前还是极为普通之物,突然成了魔鬼的化身。p250
《等待戈多》的后现代主义改写:会不得不把戈多送到舞台上。他将是与我们一样的俗人,会像我们一样过着空虚无聊的生活,享受着愚不可及的快乐。唯一的差异在于,最初连他自己都不知道,只是到了后来,他偶然间发现自己已经处于原质的位置;他将是原质的化身,人们一直等待着这个化身的到来。p251
唐 孟启
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石黑一雄《长日将尽》
一个人是不能永远沉溺在可能的状况中无法自拔的。p310
达林顿勋爵并不是个坏人。他绝不是个坏人。至少他还有勇气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承认是他自己犯了错误。爵爷是个勇敢的人。他在人生中选择了一条自己的道路,结果却发现他是误入了歧途,但他至少可以说,那是他自己的选择。p316
清少纳言《枕草子》
古时结婚习惯,率由男子往女家就婚,晚去早归,亦有中途乖异,遂尔绝迹的。中国唐时似亦有此俗,见于传奇小说中,如《霍小玉传》。p65
凡是破晓时候临别的情形,人们觉得最有情趣。大抵是男的总是迟迟不愿意起来,这是女的勉强催促,说:“天已经大亮了,给人看见了怪不好看的。”男的却是叹口气,觉得很是不满足的样子,似乎起来回去也是很勉强的样子。老是坐着连下裳也不穿,还是靠着女人的方面,将终夜讲了没有说完的话,在女人的耳边低声细说,这样的没有特别的事,(其时衣裳都已穿好,)便系上了袋子。以后将和合窗打开,又开了房门,二人一同出去,说尽闲等着一定是很不好过吧,这样说着话便轻轻的走去了,一面送着回去的后姿,这种惜别是很有情趣的。但是惜别也要看男子的行动而定。若是赶快就起来,匆匆忙忙的,将下裳的腰间带子紧紧的结了,直衣和外袍以及狩衣都卷着袖子,把自己的东西一切都塞进怀里,再把上边带子切实的系上,那就是很可憎的了。又凡走出去,不把门关上的人,也很可憎。p50
怀念过去的事是:枯了的葵叶。注释:四月中京都例有贺茂祭,很是热闹,从上贺茂的深山采来葵叶,作种种的装饰,或挂在柱帘上,直等到它凋落为止。p52
秘密去访问(情人)的时候,夏天是特别有情趣。非常短的夜间,真是一下子天就亮了,连一睡也没有睡。无论什么地方,都是白天里开放着的,(就是睡着)也很风凉的看得见四面。也还是话说不了,彼此互相回答着,这时候在坐着的前面,听见有乌鸦高声叫着飞了过去,局的自己是明白的给看了去,很是有意思。 在冬天很冷的夜里,同了情人很深的埋在被窝里,卧着听撞钟声,仿佛是在什么东西的响着似的,觉得很有趣。鸡声叫了起来,也是起初是把嘴藏在羽毛中间那么啼的,所以声音闷着,像是很深远的样子,到了第二次三次,便似乎近起来了,这也是很有意思的。p104
假如不能够被人家第一个想念的话,那么那样也没有什么意思,还不如被人憎恨,可恶着的好了。p119
那些跟面包有关的经验或许至关重要,却都是等而下之的玩意儿。一个人要是没有体验过超越面包和水的奢侈生活,根本不配自称人类。p19《后来的事》夏目漱石
在深秋的庭院里,长得很短的茅草,上头带着些露珠,像珠子似的发着光。苦竹被风萧萧的吹着的傍晚,或是夜里醒过来,一切都觉得有点哀愁的。相思的年轻男女,有人从中妨碍他们,使得他们不能如意。山村里的下雪。男人或是女人都很俊美,却穿着黑色的(丧)服。每月的二十六七日夜里,谈天到了天亮;起来看时,只见若有若无的渺茫的残月,在山边很近的望见,实在是令人觉得悲哀的。秋天的原野。已经年老的僧人们在修行。荒废的人家庭院里,爬满了拉拉藤,很高的生着蒿艾,月光普遍的照着。又风并不很大的吹着。p228
在月光很亮的晚上,渡过河去,牛行走着,每一举步,像水晶敲碎了似的,水飞散开去,实在是很有意思的事情。p369
夏目漱石《后来的事》
代助认为自己身上这层镀金,大都是父亲帮他镀上的。当时的父亲看起来就像一块纯金,大部分的前辈看起来也像纯金,只要是受过相当程度的教育,人人都像纯金。代助因而觉得自己这种镀金十分不堪,对比感到非常焦躁,也想快点变成纯金。但是当他目睹那些人纯金外表下的真面目之后,又突然感到自己似乎在枉费心力。p84
他(代助)最近信奉的信条是:争吵是一种人类堕落的行为。激怒别人也算争吵的一部分,而且跟激怒别人比起来,他人的怒容映入眼中带来的不快,更会给自己宝贵的生命造成莫大的伤害。他对罪恶拥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但他并不因此认为“只要是顺应自然的行为就不必受罚”。代助始终坚信,杀人者得到的惩罚,就是从死者肉身喷出的血海。因此他觉得,不论是谁看到飞溅的鲜血,清静的心境必定陷入混乱。p131
代助望着百合,将身体置于弥漫在室内的浓烈花香里。在这种嗅觉刺激中,他看清了三千代的过去,还有跟这段过去分不开的自己,代助昔日的身影早已像烟雾般紧紧缠绕着三千代的过去。 半晌,代助在心底对自己说:“今天是我头一次返回昔日的自然里。”当他好不容易说出这句话的瞬间,一种多年不曾体验的轻松传遍了全身。代助想,为什么不早点回归自然呢?为什么从一开始就要跟自然对抗呢?代助在雨丝里,百合花束里,还有重新再现的往日当中,看到一种纯净无垢的和平人生。这种人生的表面或本质上,都看不到贪欲、利害得失,以及压抑自我的道德。在这自由如云,自然入水的人生里,处处充满极乐,因此万事也都完美无缺。p235
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
威廉布莱克:“帝国的基础是艺术和科学。忽略它们或者贬低它们,帝国即不复存在。帝国追随艺术,而不是如英国人所认为的那样相反。”p15
在一切以民族划分的文化中,都有一种想握有主权、有影响、想统治他人的愿望。p17
对位法阅读:我们必须阅读经典文献,也许还有现代和前现代的欧美文化的全部历史,以便把这些著作中沉默无声的、在历史形态中被作为边缘的东西(我想到的是吉卜林笔下的印度人)挖掘出来,加以伸张、强调,使它发出声音。p89
在阅读一篇文字时,读者必须开放性地理解两种可能性:一个时写进文字的东西,另一个是被它的作者排除在外的东西。每件文化作品都是某一刹那的反映。p91
我所说的小说巩固权威的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并不仅仅与社会力量与支配作用相结合,而是被表现为既是社会规范,又是独立自主的。也就是说,它是在叙述的过程中经过自我证实的。记住下一点就不会感觉矛盾了:一个叙述对象的构成,无论它多么不正常或不寻常,仍然是个典型的社会行为,并且在它的背后或内部体现了历史的和社会的权威。首先是作者的作用——作者以一种可以被接受的、已经确立的方式描述社会活动的过程,观察社会规范,遵循已有的范式,等等。然后还有将故事的人的作用。他的话语在一种可以分辨出的、因而具有存在和参考价值的情景下,决定着他的叙述。最后,还有所谓的社区的权威,其代表时常是家庭,但也可以是国家、某一特定的地方和特定的历史时刻。p106
叙述小说和历史这样的国内文化事业都建立在对中央权威或自我的记录、整理和观察的需要上。p109
表述事物的“什么”和“怎样”时,虽然允许有相当大的个人自由,却是有条件的,并受到社会制约的。p110 简要的综合: 1、关于西方与世界其他地方之间的基本的本质差别,没有不同的意见。 2、随着人种论的出现,还有对差别的区分和各种进化论的说法,从原始的到附属的种族,最后到优越的、即文明的种族的衍进。 3、西方对非西方世界的大规模统治现在已经是为人们所接受的历史研究的一个分支了。 4、统治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以许多方式传播宗主国的文化。 5、帝国主义观念有其范围和权。但是在海外扩张与国内变迁期间,也具有巨大的创造力量。(知识与美学形象)p151
19世纪末的欧洲人面临着一系列有趣的选择。这些选择都是以征服和损害土著人为前提的。一个是因为使用权力而产生的忘我愉悦——这是对遥远的领地及人民进行观察、统治、占有和获利的权力。另一个选择是,贬低然后重新构造土著使之成为受统治与管理的人。p185
第三个选择是西方通过它的“文明使命”思想/理念使人得以拯救与赎罪。……第四是安全性。在这种情况下,征服者可以不去面对他的暴行的真相。……第五是这样一个过程:在把土著由他们世代居住的家园迁走以后,他们的历史就作为帝国的历史的一部分而被重写了。这一过程使用了叙事的形式,以驱散矛盾的记忆,抹煞暴力。
一个想象中的印度被制造出来了。它既不包含任何社会改变的因素,也不含有政治威胁的因素。东方化是这种把印度社会设想成为没有敌视英国渗透的结果。因为,东方化的执行者是在这个设想中的印度的基础上建立永久统治的。p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