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在钢琴世界探索的 Pletnev,最强的超级右手

他一直在表达,表达他对作品的理解;110,更像是一个垂死的人冰冷的身体。冷酷但真诚。
他一直在尝试,尝试各种各样不同于几十年前(自己)“主流”的表达方式,也不是为了“特别”而故意剑走偏锋;他只是在作曲家的谱中尝试一些新的表达。
比如说赋格:如果其他人是从一板一眼弹清楚赋格,形状类似一个立体的正方体(类似 Schiff 等主流大师会把赋格融入更高级的技巧,比如和声与歌唱性;
Pletnev 就是把赋格的节奏给压缩成菱形体,也尝试把赋格压缩成高度极扁的长方体。
他的 rubato 让人想起 Valery Afanassiev 那一系列极慢的版本;但是他没有想那么“特别”
声音上他也尝试了很多,一方面 Shigeru Kawai 不同于斯坦威,声音被压缩得更干一些。
另一方面 Pletnev 尝试各种各样非线性的声音(比如圆弧形)
他的弱奏,触键的技术实在是太好了,算是我迄今为止见到最强右手的现场(突然想到可能有很多 Shigeru Kawai 的功劳);这样的超级右手配合踏板能够发出从未听到过的美妙和声。
111 在他精心的建造下不断的打磨、升华;精细到一片雪花落在上面都能听到声音。
他才 60 出头,特别期待十年后他的现场;
那应该是尝试和探索完各种各样出世表达之后的回归。
———————————————
我表达的不好,附上节目单上的导读,斯尧写得更好一些:
《写在普莱特涅夫钢琴独奏会之前》文/张斯尧国际钢琴系列负责人
在每年国际钢琴系列的演出中,只要稍加观察你就会发现,在选曲这件事情上,每位钢琴家都有自己的执着。细细味起来,是件挺有趣儿的事情。
这里有“"全集型”的整体呈现、有“权威型”的划重点当然还有些钢琴家们喜欢给出一两个关键词,比如埃莱娜-格里莫那场"以水为名”的独奏会,或者是爱丽丝纱良奥特在上次所营造出的上半场“奇境”与下半场“暗夜”的戏剧对比;而那种“会讲故事的音乐会”显然更能博得当今观众的好感。但是别忘了,还有另一类曲目,它们看上去比较直给”,就连在最开始作为项目推荐发到邮箱里时,也是一副冷峻且不太有表情的面孔,好像是我们经常在展厅里看到的那种桀骜不驯的艺术品,明明白白地告诉你:“是的,这就是我”;而你也只需要看一眼就会了然:“没错,这就是他。
毫无熲可,普莱特浧夫属于这种范儿,无论是选曲还是演奏。
这次也是一样四首奏鸣曲就这样直白的写在这里,没有后附标题,也没有解说,或许他觉得这样已经够明显了。但我们心中的期待却个接一个地涌现出来:下半场两首奏鸣曲在调性上的呼应是如何引起了他的好奇?那首家喻户晓的K330被他老人家弹出来得多好听啊!当然我们还等着看大师如何处理贝多芬晚期奏鸣曲中的各种"谜题”,比如那些对普通人而言难以触碰的赋格段或是构思精巧的变奏部分,在贝多芬笔下到底是怎样的存在?到上半场两首分属莫扎特早期与贝多芬晚期的奏2 曲,不约而同以慢板乐章作为开始的“巧合”,感概这是多么伟大的心灵阿。你看,我们的注意力已经从对演奏者的崇殚移到对作曲家和作品的赞美。我想这是普莱特涅夫的高明之处,如同他不会在乐迷递过来的乐谱首页签名多芬落笔的地方,不该是我是贝记得在早先的文章里提到过他是那种纯粹的艺术家 ,抛出成熟的作品,却不做解释。”比如上一次按最初的版本演奏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这在普莱特涅夫自己看来并没什么稀奇,因为他既不是第一个这么弹的,也不会是最后一位,但会让第一次听到的人们开始思考。
在这些年的交谈中能够强烈地体会到大师对音乐满怀敬意,同时话语间又透着从容、自信且不乏冷幽默。
比如在谈到给年轻人演奏方面的建议时他会这么说“我认为教学应该在学生原本拥有的基础′上进行。学生能够理解被教授的内容,同时你也能看到所教授的内容被呈现出来,而不是像在马戏团训练猴子表演……但你要认识到一点,有些人,他们真的有天份,或是与生俱来的表演能力仅就成为演奏家来说,天赋,真的很重要。表演艺术家和音乐从业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看到你陷入了沉思,他会进一步给你举点例子:“我曾给过高中(音乐附中)的学生一些辅导。有次遇到一个学生,她弹了一首很常见的F大调的作品,还不错。于是我让她换到G大调再试试。难以置信,她居然一个音都弹不出来。从F大调换到G大调,这简直不能再容易了。当然还有些人弹给我听,我会建议他们在弹琴的时候多看看窗外:你看,外面世界还有那么多更可爱的职业(值得去尝试) 事实上对他来说,演奏确实不是什么难事。比如2015年演出前在休息室一首接一首弹斯克里亚宾的前奏曲,却在之后上台直接演奏贝多芬的奏鸣曲。如此切换自如的境界让人赞叹,并在事后不免就其中一些小绝招,比如神奇的踏板运用,向他请教。
“我并不关心演奏家里有谁在这小节用了左中右哪个踏板,但我十分在乎的是,贝多芬会怎么用踏板。
可您刚才演奏的时候有的段落用到了3种踏板,他可没这么写他的钢琴,其实有5个踏板,这么看来我还少用了话说至此,恐怕用“个性”来形容他的演奏是不大恰当的。因为,与其这样讲,不如说我们对于熟悉这些作品还需要点时间。



-
余少无名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4-22 12:26:40
-
monsieurAgave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4-03 19:40:27
-
Ximena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2-19 13:46:31
-
鹿莲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1-05 15:50:56
-
Rachmanoviev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1-28 17:21:17
-
甲🎹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1-12 22:52:42
-
金木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1-09 01:00:33
-
胖子之徒会游泳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1-08 21:35:48
-
Dew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1-06 11:14:53
-
烧酒哲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1-06 09:46:15
-
Février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1-06 07:15:40
-
Γαλήνη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1-06 05:32:38
-
今天刷题了吗!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1-06 01:07:48
-
G弦上的咏叹喵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1-05 23:05:38
-
黑白灰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1-05 22:55:17
-
netwilliam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1-05 22:24:37
-
hill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1-05 22: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