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宇宙真相的文学描述
我只是想写一篇非科学研究工作者都能看得懂的宇宙探索型文学
宇宙是能容纳你想象一切的存在。
我是谁,从哪来,要去哪?这是贯穿任何历史进程的至理三问,也是所有研究问题讨论的三个方向。
我是谁,表示定位身份,象征现在。
从哪来,表示追溯原因,象征过去。
要去哪,表示规划设计,象征未来。
那么。如果提此三问的是宇宙,祂会如何自作答。
我是一切已想象和未想象事物的总和。包含了过去、现在、未来同时存在的所有状态。我不变,不增不减,是世界上永远真实唯一的唯一。所以我的过去和将来都是我的现在。之所以,你们只能看见自己的现在,可能知道自己的过去,猜测自己的将来,是因为,你们只能是我的一部分,而且这一点不会发生改变,你们无法从我之中逃逸,无法发现我存在的原因。因为你们不是我,所以我知道你们,你们不知道我,也不可知道我,你们对我的任何描述都是不完善的,你们对我的感受、感知是不完整的,包括说我是不可知的、不可描述的。以上的描述都是我宇宙说的,只是借这个人的手和思想表达出来,即便这个表达我不是很满意,但已经尽可能的形成较为可供阅读的文字了。
这就是我们理解却无法描述的宇宙,而宇宙是祂允许的我们给祂取的名字,当然也可以叫祂道、神、佛、雅威、安拉、造物主等等,其实他们所指都是宇宙,这个一切事物包括时间、意识等其他概念的总和。
现在我以非宇宙的身份来说说我们和宇宙的关系,我们和宇宙相比就像我们和自身细胞上的一个微粒相比,我们可以决定自身从而影响到自身细胞上的一个微粒,但这种影响简直不被觉察,也不是我们能直接有目的控制的,除非我们用我们自身以外的辅助来影响控制原属于我们自身细胞上的一个微粒,但这样做的意义何在,又有什么必要,所以有的事情即便想到了未必去做,等真的做了也就做了。这里只是举例说我们与宇宙的量级关系和影响,所以不展开讨论以外的事情。
现在来举例说明宇宙的形态,先按照二维平面扭曲成为闭合三维空间来理解。将一张矩形白纸的四个角点按顺时针方向编号A、B、C、D。然后用这张纸的边AB链接边CD,点A与点C重合,点B与点D重合,边AB与边CD重合;边DA链接边BC,点D与点B重合,点A与点C重合,边DA与边BC重合。这就是二维平面扭曲成为闭合三维空间的整个过程,扭曲后的平面不在有法线贯穿的两个不同面之分,这个扭曲三维空间就是一个闭合的面,里面就是外面,外面也是里面,这个空间是没有边际的,就像宇宙一样,是永恒无限的。
现在来举例说明宇宙的量级,如果无法理解宇宙的形态不要紧,可以把宇宙看作一个中空的玻璃球,人在里面可以不会窒息,并且看不见外面:因为肉眼目及距离是有限的,没有光的话是看不见的,微粒会模糊光的亮度,光在运动过程中漫反射会使光量有所衰减。物质最小微粒之间的间隙就是相对真空的状态,这种真空的状态就是时间。而这种真空的状态无处不在,所以时间无处不在,包括在人的体内,只要是产生物质交换就和时间有关。物质交换不仅在异种物质中进行,同种物质的位移也是物质与空间的交换,也就是运动。物体的运动是相对的,时间的运动也是相对的,相对的运动也是相对的静止,而相对的静止是一种运动的表达,所以时间可以是静止的,但是物质间的相对时间是运动的,这就是最最简单的时间相对论,即运动是看到的,静止是想到的。运动得快相对时间就感觉慢,运动得慢相对时间就感觉快,比如说一个人等发令时按表计时,一个人发令后百米跑,一个人发令,发令后跑步的人跑到了终点,按表的人还没反应过来按下表,等按表的人打算按表发现跑步的人已经到了,那么相对按表的人、跑步的人就没有花时间,就快到无法测量,相对跑步的人、按表的人的时间就是静止的。所以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再如你和其它物体处于统一速度运动时,你某个时刻看了其它物体一眼,到下一时刻你再看一眼,并没有发觉变化,你就想这个其它物体是静止的。时间之所以让人无法察觉它的存在,是因为它存在的意义是填补空缺,所以说时间能创造一切同时也改变一切。而宇宙的量级就是时间的量级,人所有活动都是围绕时间开展的,应该说所有运动都是由时间支配的。那么在宇宙这个象征性的中空玻璃球内,时间是恒定的,物质也是恒定的,意识也是恒定的,它们充满了这个球内部,其它填不满的间隙都是时间填充。如果用一个词来解释这个量级就是无限或者永恒。它们各自在宇宙这个容器里反应,相互转换位置,总而言之时间是有位置的。
现在来举例说明宇宙的序态差别,说到序态有必要解释下含义,序态指的是顺序和状态,从简单逻辑来分就是开始、经过、结果,从时间段来分就是过去、现在、未来,从事物流向来分就是诞生、发展、毁灭。宇宙的由来一直是有很多不同程度地想象,那些学说都认为宇宙有个开端,就像科学研究都要分母体和样本一样,母体就是开端。一般顺序就是从母体开始的,而又不能准确描述宇宙的母体是什么。是一个密度超级大的点通过时间的分解而不停向外扩张变得松散还是一切架构于一个无上的意识中在进行着自我折磨和消耗。显然两种的讨论都站不住脚,那个点怎么来的或者这个无上的意识是否会湮灭都能让这些命题陷入不能自圆其说的死循环。那么我们来进行另一种想象,那个点就是意识本身,意识的活跃程度就是那个点的自我移动和跳跃,它始终跳不出自己,所以无论是爆炸还是反噬都是自己在自己的范围内和自己叫劲。我们可以把爆炸看成是因为自我沸腾和升华而产生的错误,把反噬看作是否定自己的黑洞。那么我们就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宇宙是在错误中诞生的,通过不断的修正和制造错误而发展,其结果是错误的,而且会一直错下去。我知道这样的描述有悖于我们经常性的要保持正确,但这不置可否。错误本身不是错误,妄想弥补才是,错误也改正不了,只能用另一个错误去掩盖之前的错误,这可以在人类日常发展中被证实。错误的必然性和可更替性决定了宇宙的序态,有人认为这是宇宙的诞生,同样就有人认为这是宇宙的终结,其实这就是差别,同样的一个描述既可以是诞生也可以是终结,而这两种认为都可以是错误的,那么势必有人提出宇宙是没有尽头的,是没有开始和结束的,这同样可以是错误的,人类认为的真理之所以是真理,是因为想象认知受到限制。如果说大就是小,可能会存在不理解,那么小象和成年大老鼠谁大,再举一个例子:构成光的基本微粒且称光子,是具有一定速度向唯一方向运动的,其带有的能量很大,在遇到前方的其他微粒时由于力的作用会把挡在前的微粒向前推,推的同时被推动的微粒与周围的微粒发生粒子间碰撞,但因为有的粒子排列紧密,粒子间引力作用不能引起剧烈运动的就会将光子反射回去,或者粒子运动后让出通道光子穿过。因为光子的惯性质量极小,接近我们认识的零概念,速度极快,所以摩擦极小,速度几乎不受影响。那么将这个惯性质量约等于零的光子打开是一个什么概念,这个光子就是一个宇宙,它就是我们看作那个中空的玻璃球。我们之所以看不见这个光子里的全貌是因为我们不能看到宇宙的全貌,一个宇宙中有多少光子,相信没有人去想象那个极限,而这正是这样的极限和层层相套构成了我们的宇宙本身,所以小就是大。这种序态差别是用比喻的描述来完成,无论不理解还是理解都没有关系,反正这也是宇宙中一个美丽的错误。
现在举例来说明宇宙间的时序转化,时序是人类理解范畴的时间顺序,即从这到那,就此抵彼。到是一种正态行为,抵是变态行为,其区别是可承受范围的剧烈程度。例如光遇到镜面发生反射是正态行为,负光遇到黑洞发生反射就是变态行为。通常变态行为难以解释就是因为它发生的剧烈程度跳出了我们的想象。根据大就是小,可以推出老去就是新生。宇宙在衰老的同时也在新生,那么是老的快还是生得快这是毋庸置疑的:已知宇宙的总质量为零,得总质量守恒,得总能量为零,得宇宙就是我们说的无的概念。无即是有,无不是无,有的是正态、变态的正负均分,也就是有多少消失就有多少产生,其实都是相互打散重组,所以宇宙的时序转化是源源不断连续无规则运动。
以上是基于文学描述的宇宙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