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养的迷思
为人父母大概是这世界上最难的工作之一了。
面对一个只会哭闹来表达需求的婴儿的时候,你所有的本能就是爱她、满足她。然而,突然有一天,她成了一个呀呀学语的孩子,吃饱喝已不足以让她开心,她有了其他情绪——她突然知道,睡觉是那么无趣,黑暗是如此的恐怖,她再也不会任你摆布去乖乖睡觉了,她暴劣的冲你大喊“NOoooooo!”。于是,你开始疑惑,你翻看育儿典籍,一本书告诉你,你要坚定的告诉她,必须睡觉,把她“温柔而坚定”的放到床上,离开,定期的去查看他的状态;一本书告诉你,孩子天然会焦虑,你要同理她,问问她,是不是害怕黑暗,脑子里面有何幻想,没关系的妈妈是会陪着你的。
而这些只是每天日常生活中最常发生的一个场景而已。你与这个孩子的“针锋相对"只是让你有点心烦,有点疲倦;可当你一旦加入了一些妈妈群,所触及的话题,便会让你手心出汗,心跳加快。四岁的孩子开始做阅读理解??两岁的孩子可以总结段落大意??一岁多的孩子可以三个月共读100本书(一岁的孩子可以认真听你读书)?五岁的孩子每天可以练习钢琴一个小时?!!!!你回头看了看旁边开心咧着嘴乱蹦跶的自家孩子,陷入迷思。。。
毛衣马上三岁了。我从纠结买什么玩具开始变成纠结买什么练习册,买什么认字书,甚至纠结,我到底是不是应该买:
一本育儿书告诉我,0-6岁是大脑习得知识的关键时期,要加强引导、注重输入!没错啊,你无心一句话,孩子马上就可以复述出来,第二天就可以学以致用。而你刚下定决心要好好激娃的时候,另一本育儿书告诉你,千万不要过早的教授知识,尤其是数学知识,学龄前(0-6岁)的儿童是在玩乐中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过早教授孩子会导致其强制形成不健康的(不属于他自己的)学习链接,不利于她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虽然刚入学的时候早教授知识的这些孩子可以领先同龄人,但是很快就会被反超,而且不是自己的学习方法,很快也会丧失学习乐趣。嗯,同样好有道理!
我自认为毛衣是一个专注力还不错的孩子,手指也很灵活。他已经做完Kumon三四本贴纸、画画、剪纸、走迷宫的练习册了,因为一直以来她觉得这些书并不是练习册,而是玩具,因为他做的好,我也越买越起劲。上周在书店看到了一本0-10数字练习册,毛衣已经认识并且可以counting十以内的物品,我就立刻下手买了这本练习册,本以为毛衣会一口气写完,结果,大失所望,毛衣并不为所动。只是看到的一瞬间,非常敷衍的说:”哇!”(唉,这个戏精)
毛衣出生以来只回国过一次,对她的中文教育和启蒙是我坚定不能落下的一个部分。然而,问题来了——在国外,遇到汉字的机会非常少,那么想识字就是要大量的反复刺激,也就是多读书。多读书那就是要多买书。我已经为毛衣买了”巧虎"的早教课程,其中也包含了汉字的启蒙(一年内包含大概30个字左右,只是动画片和闪卡,不包含书写和相应的故事绘本),上两个月还入手了《迪士尼我会自己读》第一辑和第二辑共十本书,共涉猎100个基础汉字。
感谢科技的发展,现在有非常好的中文识字app,而身在国外甚至还可以知道更多的中文教育资源。中文识字app,有学而思开发的”熊猫博士识字"和“洪恩识字"。学而思大名鼎鼎不必言说,洪恩识字我也早有耳闻,貌似是新加坡的中文分级教材,如今应该是被大陆某软件公司买下来了。线下版本有海外华人非常推崇的《思展基础汉字500》。熊猫博士识字app现遇双十一,不到四百快钱可以永久登录阅读使用,我自己体验了一番,确实趣味性和逻辑性非常不错;洪恩识字app也恰好在搞活动,不到四百块钱可以永久登录阅读和使用,虽然趣味性低了一些,但是也是一部分的阅读资源啊;如果说这800块人民币,我是可以毫不犹豫投资下去的,那么《思展基础汉字500》及其对应的延展阅读书籍要花掉450美金之多,而我还要托香港的朋友带会大陆,再拜托老母亲从中国扛过来。
面临这样的资金投入,更多的延展性问题接踵而至:毛衣三岁,到底可以不可以认字,会不会太早,如果太早,且不说钱花了浪费,万一打消了其学习的热忱,岂不是更加得不偿失?但是不买何尝知道她感兴趣还是不感兴趣?如果她对这些书感兴趣呢?或者对其中一两套感兴趣呢?
写至此处,我已经困惑到不知如何结尾。为人父母,真的是太。。难。。。了。。。。。
© 本文版权归 Cecilia Xiao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