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亲吗,要考试的那种?
相亲从来就不该是一门玄学。 什么是三观不合?什么是没有交集?不在一个圈子、不是一路人、不在一个世界,具体是什么意思?如何判断另一个人合不合适?凭荷尔蒙?凭“心动的感觉”?合不合适,怎么体现?怎样描述?如何量化?如何判断? 对于相亲,其实我们在用最严肃端正的态度做着最不靠谱的事情——由于缺乏系统化的分析,“缘分”成了万能的答案。 哪有这么玄呢!所谓相亲,就是寻找合适的婚姻对象。什么样的对象是合适的?无外乎两个方面:家庭条件和两人关系。在家庭条件方面,所谓“门当户对”,其实是设置“初试参数”,提前过滤不合格的候选人,降低机会成本。但在两人关系层面,还没有前置筛选环节。说白了,主流的“二人四目,回合制谈判”的相亲方式,就是一种试错法。这其中耗费的时间、精力、情感、金钱成本,对于高压力快节奏生活的年轻人来说,emmmmmmmm。。。。。 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降低试错成本、提高目标针对性呢?有的!将人格测试引入相亲,就是一个新思路。 我们觉得两个人相处阴晴冷暖不可捉摸,其实都暗含一个前提:人是完整实在独立不可再分的个体,就像苹果橘子西瓜一样。其实不然。每个人都有自身独特的心理结构,像精密的仪器一样有成千上万的心理指标。人真的了解自己吗?当我们把眼光向内凝视自己,何尝不是在“凝视深渊”呢?是的,完整的实在的不变的个体,是不存在的。当下的我们都只是“人”这个精密仪器在当下输出的一种状态,就像《头脑特工队》中所展现的一样。 基于这个逻辑原点,可以推出:所谓合适,应当细化到具体的心理指标,从系统的高度去判断。这就如同经济上的“门当户对”,通过前置筛选,来降低试错成本——简言之,在相亲之前,一套心理测试必不可少! 以大五人格测试为例。 大五人格测试是一项经典的心理测试。小编做的测试版本里,划分一级指标5个: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严谨性、宜人性。每个一级指标下又含二级指标5~6个,包括稳定性、攻击性、自我意识等等。虽然分数高低各有意义,并没有好坏高下之分。但是当两个人的信息比对在一起,还是可以看出端倪。如下表。

两个人先做一套测试,得出测试报告;在Excel里建表,生成折线图、雷达图,就可以了!如图。


这两位同学的分数都比较温和,各项指标在中间值上下波动,振幅较小。在折线图中,双方得分趋势基本相同,波峰波谷比较一致。在雷达图中,重合面积较大,且在开放性、神经质等核心指标上趋同。这至少说明,两个人的核心信念是比较一致的。不见得一定合适,但至少具备一定基础。 反例嘛,emmmmmm....


那么,问题来了。 问题一,应该找和自己类似的人,还是互补的人? 对于不同的人,五个指标的权重是不同的。比如,神经质方面,神经质高分就需要神经质低分互补;在宜人性、外向性方面,可以互补也可以类似;但在开放性、严谨性方面,类似就好于互补。心理指标是一个人核心信念的基础。很多人喜欢慢节奏的生活,一方面是天生个性如此,另一方面是因为心理认同这样的生活。这就是核心信念。核心信念定义了“我”之所以是“我”,这是很难让步和妥协的,磨合就以为着高昂的成本,当爱情的荷尔蒙退潮后,就会露出信念和性格差异的礁石,包容和妥协慢慢变成控制与反控制的博弈。

问题二,这会构成心理指标歧视吗? 会。歧视,从广义讲,就是认知模型简化导致的认知偏差。就如同“门当户对”暗含的贫穷歧视一样。但是应当看到,每个指标的高低各有其意义,并不是高分就好、低分就不好。应当秉持数据中性的态度进行分析。 问题三,靠谱吗?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前置过滤本身就是缩小筛选范围、降低机会成本的一种途径。说白了,有多少人有能力办一个《爱情呼叫转移》式的私人版非诚勿扰呢?值得一提的是,大五人格测试并没有涵盖思维强度、教育水平、人生阅历、未来规划、具体的价值观等等内容。它更像是告诉我们,这道菜里都有什么食材,却无法说明这道菜是什么味道——所以,面对面相亲仍然是必要的。 大五人格测试只是一个例子,类似的测试方式多得是。但问题在于,连找工作都要先做心理测试,为什么相亲找伴侣这么严肃的事情,却鲜有人去做心理测试呢?

也许,心理测试没有推广的更根本原因,在于一个隐晦的假设:我们选择那个TA,到底因为TA之所以是TA,还是TA符合我们自己的期望?如果一切人格都可以指标化,那么未来的相亲、恋爱甚至更宽泛的社交,会不会也“大数据化”、“人工智能化”,就像电商知道我们要买什么商品,播放器知道我们喜欢听什么音乐,人工智能也可以投其所好为我们选择刚刚合适的、《银翼杀手2049》里乔伊式的完美对象?

如此以来,爱情还有什么意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