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庄子》,逍遥忘我
《庄子》全集的确是比《老子》要难阅读理解。我看着一大堆古文加翻译,只敢稍微浏览,并没有细读,却也领会不少。
读完对庄子的第一印象,就是他相对老子而言,更加出世。比如,他认为功名利禄只会扰乱心神,荣华富贵更是危险之物,必须革除,他笔下的人物为了不做官而去死的都有,以保证自己精神富足而逍遥自在。但我个人从老子那里的理解是,物壮则老,功成身退,并不代表人要刻意地避免这些世俗之物。世俗的成功必然与精神的逍遥相驳吗?故意贫穷、逃避社会是顺其自然吗?无功,无名,无己,应该在于顺势而为、顺天而成,也就是利用资源有所成就之后。这样的成就,好像没有成就一样,既有所贡献,又低调地保全了自己。能力高超,影响力深远,却又身处地位,燕处超然。这是我之前从老子那理解的道家思想。庄子,在我眼里,可能是摇摆到了极端的另一头。又或者,他只是文笔比较夸张?
庄子还是令我非常欣赏的。无待,指的是无论周围环境如何变化,我们应该做到精神通达,也就是从容不迫,宠辱不惊。不辨,其实是没有偏见,而没有偏见,就少了是非。庄子看得出万法归一,不同的观点都有可取之处,强行辩论一个观点,只不过是聪明人因为私心而在言语上演戏,浪费时间,还有可能迷惑人心。消除对立,才可以顺其自然地解决问题。举例说明,仁义,其实就是刻意标签了善恶,产生了对立,引发人们去比较;才智,也是刻意暗示了知识技能有高下之分,让人争强斗胜。想想前一段时间加拿大联邦选举,几个候选人互相攻击,这个不诚信,那个不靠谱,其实他们说对方的坏话并没有什么意义,说自己的好话也很难让人相信。能够埋头做出实事的才是对老百姓最有意义的,而他们是可以合作为人民服务的。繁杂的政令和规矩,诡辩八卦喊口号,其实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了。真正具有道德的,不是表面上的能干(比如消除国家赤字或是在贸易战争中压倒对方)和仁德(比如帮助国际难民),而是无为之治下民众生活的平和。我不禁想起曾经看见一个芬兰的小男孩被采访,什么是成功,答:成功就是每个人都平等。这就是道。
往“大辩无言“、”无为而治“以上更高的境界走,是“无知“。因为所有的“知道“都是具有局限性的。这点跟Krishnamurti提倡unknown的一说相似,我们被我们的过去所condition了。所以,一切都是短暂的,思想、情绪也是短暂的,不要太执着,更不要自以为是吧。在梦里不知道自己在梦里,身处现在怎么知道这发生的一切的意义何在呢,陷入自己的思考方式里如何看得到其他人呢?真正的道,是具有限制性的语言没有办法说明的。就连很多自己懂得的道理吧,我提倡又怎么样,实践经历过了数次才能体会。
或许是知道了语言的局限性,庄子借鉴了许多大自然中的规律来支持自己的言论。比如,鸟不过取足够的枝做巢,即使森林有无数的木枝,也无需贪婪。再比如,人从静水中才能照见自己,所以静心格外重要。天地无情,没有好恶爱憎,所以长久。人若是经常有感性的烦恼或者名利上的追逐,天天想着怎么操纵他人达成自己的目的,恐怕身心健康俱损。万物惜命,所以人也应该惜命,注重自我的安宁,不让外界的纷扰破坏自己的心神。还有一点我特别认同的是,庄子的“忘我”之论,讲人做事的最高境界,就是专注于当下,不忧虑过去也不谋划未来。技艺高超的人,能把一件工作做到极致,忘记了自我。所以个人的无为之治,无待,无知,又忘我,能够顺其自然又能保持独立人格。
哦对了,那句“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就是教诲人们,守住内心的平静,少去刻意地添加世俗的烦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