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厕心得
掐指一算,又该到上厕所拉屎的点儿了。
拉屎对我而言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没半个小时,不会抽裤子走人。
大便对别人而言是新陈代谢所必需的工作,按部就班,拉完拉倒。可我不是,我是利用上厕所这时 间来学习。
从小我爸我妈就立志把我培养成一个具有绅士风度的才子,可我天生不是这块料,无师自通学会了很多在传统人士看来龌龊无比的事,比如阅览不洁书籍杂志比如不讲个人卫生。上厕所看书就是其中一个具有杰出代表性的事例。
不知何年何月何日起,我爸我妈日常工作就多了审查我上厕所看书这一条,后来我妹勇于承担揭发我上厕所带书这件事,大大减轻我爸我妈在我临行前搜身的负担。跟我家人在上厕所这事上十几年如一日的斗智斗勇深刻体现了有矛就有盾有魔就有道是你的矛利还是我的盾坚是你的魔高还是我的道深的道理。
一开始,我总被搜出带有书籍,不间断还被找到不洁书刊,这令我爸大发雷霆我妈大发尴尬我则大发苦恼,后来有经验了,早早把书带到楼下,上厕所时大摇大摆下楼,大摇大摆把书拿在手上,大摇大摆蹲下看书,浑然不觉蹲得双腿麻木。只有起立时的几欲摔倒提醒我看书又看了一小时。这项神功的习练为我在初中几乎被罚站三年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和后勤保障。
后来,我爸总找不到我带书证据可我还是一蹲半小时,于是,我爸发挥他那除做买卖外几乎不开动的脑子把目标锁定在了下楼到去厕所的路上,于是,又被捉又被揍我妈又尴尬我又很苦恼。
不过,我爸聪明我也不傻。
我家厕所有几块砖垒在墙角,砖上还有几个废弃的花盆,花盆前是油漆桶,这就为我藏书提供了便捷的空间。短时间在那儿藏几本书是很安全的。一段时间里,我依旧一蹲一小时而我爸则苦于找不到证据,我妹妹也顺利宣告下岗失业。但天有不测风云我有健忘脑袋,由于读书较早因此很早就培养了个人的读书品味,家里的藏书很多都是读到一半时就扔下不管,而这些书不少都是在厕所里读厕所里扔的,而下次再来我又带本新书,这些书就此潜伏被我遗忘。后来我爸收拾厕所里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找到了我厕所读书的证据,又是一通挨揍又是一通苦恼,夹杂我妹的幸灾乐祸和再次上岗就业。
就这么的,我到了高中。
到了高中,有了手机,在别人拿个小灵通或非智能手机的年代,我玩的是诺基亚7610。很快,我就知道智能手机可以安很多软件像一台小电脑似地。因此,我开始玩机,玩机的副产品就是读书软件手机游戏音乐播放器一大堆。不可否认,我的7610在我们班风头盖过了我,很多人对智能手机的启蒙和认识发源于此,而里面的游戏和乱七八糟的重口味图书则陪我们班度过了很多无聊的晚自习岁月。那台手机被玩弄得破旧不堪,键盘基本看不见数字,外壳看不出颜色,屏幕磨得能当指甲锉。有了这手机,我到厕所看书基本上就是一帆风顺,而我爸我妈对手机的基本认识就是电话短信,对我拿手机的警惕性下降很多。当然,后来我妈逮着我拿手机看书玩游戏后对新科技的认识瞬间提升了一个境界,这个方法就开始行不通了,不过手机好藏他们难找,这方法勉强能行。高中三年,拜手机所赐,本地买不到的很多书我都有缘得以一阅。尤其令我自豪的是,是高中的好同学同桌去上海后发来短信:咱全班高二就看过的黄色书籍他们现在才看,太小儿科了。看着我的乡巴佬同学打败了上海学生,我油然而生一股烈士捐躯的自豪,顿时觉得看乱七八糟不洁书刊被我爸打也不算什么了。
到了大学,一开始不适应,上厕所速度骤然提高与常人无异。到了冬天,适应了大学的我旧态重犯,依旧在厕所看书。广为流传的一个故事是:对门寝老大拿着一大脸盆袜子去水房洗,等到他把半个月的袜子洗完晾完回来洗漱完后,我还没出来。
开始我以为厕所读书是我独有的病态表现,后来才知道,贾平凹也是这样,还有那谁那谁谁等我记不住名字的文化大佬也是这样。最近,东东枪出了一本据说适合上厕所读的段子书名曰俗话说,这也从反面论证了众多文化人们有如厕读书的癖好,否则也不需说适合厕所读。我为自己有这么一个文化人的毛病感到欣喜,浑然间觉得自己已然跻身知识分子的行列。
说到上厕所,还有话说。
打我出生,我就上的是土茅房,蹲坑抬头有天下雨被淋纯粹原生态。后来住的是小二楼,厕所是在院子里一拐角,也是蹲坑,今年搬到我爸十多年前买下的大院子平房里,还是蹲坑。因此,我天生就是蹲坑的。这就出问题了,第一年考艺术系的时候,住的宾馆厕所是座便器一住又是三天,可不管我如何内急,一坐到座便器上,我就不急了,一起立就又急,我分析是不会在座便器上发力。就这样,我憋了三天。第二年,还是考这学校,学乖了,夹着屁股飞奔十分钟到对面的学校找蹲坑,来一场飞瀑直下的壮烈与豪迈以及拉完后满脸的舒心惬意。
阴差阳错,没考到北京却来了长春,念的是师范学的是中文,看的是美腿黑丝上的是蹲坑,我那叫一个无比的惬意。可后来我自己租房住,房子里是座便。我就又开始了每天夕阳西下时走到一教,去往第三个坑,拉屎。惬意少了一份美满。
一教厕所光线不好,我就改看书为冥想,冥想在这个坑位上发生的那些故事:我前一个人是拉的线儿屎还是汤汤水水的稀屎抑或直接就是带血的屎;用的手纸是心相印还是清风还是明月或者报纸;抽的是长白山还是红塔山或是中华;有没有在这儿掉手机掉钥匙掉钱包的。这些事儿叫做思维的乐趣。想累了,也就该起身抽裤子滚蛋回家了。
对学校的厕所,我有研究。外语楼的厕所最不合理,二楼往上,男厕窗户正对对面女寝,而与窗户垂直的是小便池,我很不岔:这不让我们走光了么?你们女孩子觉得这是耍流氓被骚扰,我们还觉得委屈觉得欺负弱势群体呢。别忘了这是师范,师范的意思就是只有单独吃饭的女孩子没有单独吃饭的男孩子。其余几个楼,没啥特色,按下不表。
写了这么多,无非是因为无聊,也借此表达睡了一觉后把昨晚构思好写北京的一篇文章布局给忘记的愤怒。不过,我总在遗忘很多东西,这些愤怒不足再挂齿。
这一篇是跑题的,不能叫如厕心得,应该叫对厕所的溪河溯源。
不过,我懒得改,就算跑题,又能怎样?跑题是最扯淡的说法了。
说的时髦点儿,我这叫标题党。
拉屎对我而言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没半个小时,不会抽裤子走人。
大便对别人而言是新陈代谢所必需的工作,按部就班,拉完拉倒。可我不是,我是利用上厕所这时 间来学习。
从小我爸我妈就立志把我培养成一个具有绅士风度的才子,可我天生不是这块料,无师自通学会了很多在传统人士看来龌龊无比的事,比如阅览不洁书籍杂志比如不讲个人卫生。上厕所看书就是其中一个具有杰出代表性的事例。
不知何年何月何日起,我爸我妈日常工作就多了审查我上厕所看书这一条,后来我妹勇于承担揭发我上厕所带书这件事,大大减轻我爸我妈在我临行前搜身的负担。跟我家人在上厕所这事上十几年如一日的斗智斗勇深刻体现了有矛就有盾有魔就有道是你的矛利还是我的盾坚是你的魔高还是我的道深的道理。
一开始,我总被搜出带有书籍,不间断还被找到不洁书刊,这令我爸大发雷霆我妈大发尴尬我则大发苦恼,后来有经验了,早早把书带到楼下,上厕所时大摇大摆下楼,大摇大摆把书拿在手上,大摇大摆蹲下看书,浑然不觉蹲得双腿麻木。只有起立时的几欲摔倒提醒我看书又看了一小时。这项神功的习练为我在初中几乎被罚站三年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和后勤保障。
后来,我爸总找不到我带书证据可我还是一蹲半小时,于是,我爸发挥他那除做买卖外几乎不开动的脑子把目标锁定在了下楼到去厕所的路上,于是,又被捉又被揍我妈又尴尬我又很苦恼。
不过,我爸聪明我也不傻。
我家厕所有几块砖垒在墙角,砖上还有几个废弃的花盆,花盆前是油漆桶,这就为我藏书提供了便捷的空间。短时间在那儿藏几本书是很安全的。一段时间里,我依旧一蹲一小时而我爸则苦于找不到证据,我妹妹也顺利宣告下岗失业。但天有不测风云我有健忘脑袋,由于读书较早因此很早就培养了个人的读书品味,家里的藏书很多都是读到一半时就扔下不管,而这些书不少都是在厕所里读厕所里扔的,而下次再来我又带本新书,这些书就此潜伏被我遗忘。后来我爸收拾厕所里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找到了我厕所读书的证据,又是一通挨揍又是一通苦恼,夹杂我妹的幸灾乐祸和再次上岗就业。
就这么的,我到了高中。
到了高中,有了手机,在别人拿个小灵通或非智能手机的年代,我玩的是诺基亚7610。很快,我就知道智能手机可以安很多软件像一台小电脑似地。因此,我开始玩机,玩机的副产品就是读书软件手机游戏音乐播放器一大堆。不可否认,我的7610在我们班风头盖过了我,很多人对智能手机的启蒙和认识发源于此,而里面的游戏和乱七八糟的重口味图书则陪我们班度过了很多无聊的晚自习岁月。那台手机被玩弄得破旧不堪,键盘基本看不见数字,外壳看不出颜色,屏幕磨得能当指甲锉。有了这手机,我到厕所看书基本上就是一帆风顺,而我爸我妈对手机的基本认识就是电话短信,对我拿手机的警惕性下降很多。当然,后来我妈逮着我拿手机看书玩游戏后对新科技的认识瞬间提升了一个境界,这个方法就开始行不通了,不过手机好藏他们难找,这方法勉强能行。高中三年,拜手机所赐,本地买不到的很多书我都有缘得以一阅。尤其令我自豪的是,是高中的好同学同桌去上海后发来短信:咱全班高二就看过的黄色书籍他们现在才看,太小儿科了。看着我的乡巴佬同学打败了上海学生,我油然而生一股烈士捐躯的自豪,顿时觉得看乱七八糟不洁书刊被我爸打也不算什么了。
到了大学,一开始不适应,上厕所速度骤然提高与常人无异。到了冬天,适应了大学的我旧态重犯,依旧在厕所看书。广为流传的一个故事是:对门寝老大拿着一大脸盆袜子去水房洗,等到他把半个月的袜子洗完晾完回来洗漱完后,我还没出来。
开始我以为厕所读书是我独有的病态表现,后来才知道,贾平凹也是这样,还有那谁那谁谁等我记不住名字的文化大佬也是这样。最近,东东枪出了一本据说适合上厕所读的段子书名曰俗话说,这也从反面论证了众多文化人们有如厕读书的癖好,否则也不需说适合厕所读。我为自己有这么一个文化人的毛病感到欣喜,浑然间觉得自己已然跻身知识分子的行列。
说到上厕所,还有话说。
打我出生,我就上的是土茅房,蹲坑抬头有天下雨被淋纯粹原生态。后来住的是小二楼,厕所是在院子里一拐角,也是蹲坑,今年搬到我爸十多年前买下的大院子平房里,还是蹲坑。因此,我天生就是蹲坑的。这就出问题了,第一年考艺术系的时候,住的宾馆厕所是座便器一住又是三天,可不管我如何内急,一坐到座便器上,我就不急了,一起立就又急,我分析是不会在座便器上发力。就这样,我憋了三天。第二年,还是考这学校,学乖了,夹着屁股飞奔十分钟到对面的学校找蹲坑,来一场飞瀑直下的壮烈与豪迈以及拉完后满脸的舒心惬意。
阴差阳错,没考到北京却来了长春,念的是师范学的是中文,看的是美腿黑丝上的是蹲坑,我那叫一个无比的惬意。可后来我自己租房住,房子里是座便。我就又开始了每天夕阳西下时走到一教,去往第三个坑,拉屎。惬意少了一份美满。
一教厕所光线不好,我就改看书为冥想,冥想在这个坑位上发生的那些故事:我前一个人是拉的线儿屎还是汤汤水水的稀屎抑或直接就是带血的屎;用的手纸是心相印还是清风还是明月或者报纸;抽的是长白山还是红塔山或是中华;有没有在这儿掉手机掉钥匙掉钱包的。这些事儿叫做思维的乐趣。想累了,也就该起身抽裤子滚蛋回家了。
对学校的厕所,我有研究。外语楼的厕所最不合理,二楼往上,男厕窗户正对对面女寝,而与窗户垂直的是小便池,我很不岔:这不让我们走光了么?你们女孩子觉得这是耍流氓被骚扰,我们还觉得委屈觉得欺负弱势群体呢。别忘了这是师范,师范的意思就是只有单独吃饭的女孩子没有单独吃饭的男孩子。其余几个楼,没啥特色,按下不表。
写了这么多,无非是因为无聊,也借此表达睡了一觉后把昨晚构思好写北京的一篇文章布局给忘记的愤怒。不过,我总在遗忘很多东西,这些愤怒不足再挂齿。
这一篇是跑题的,不能叫如厕心得,应该叫对厕所的溪河溯源。
不过,我懒得改,就算跑题,又能怎样?跑题是最扯淡的说法了。
说的时髦点儿,我这叫标题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