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隐喻(摘)
一.谐音式 汉字发展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其作为音形义的结合体涵摄了极其独特而丰赡的文化内蕴,大量同音字的存在也造就了谐音双关隐语这一特殊语言现象,从而达到语义双关的效果。文本中这类歇后语式隐语主要有: (1)兜着豆子――寻炒 “炒”谐音“吵”,意为寻衅吵架。 (2)大轴子裹小轴子――画里有画 “画”谐音“话”,即“话里有话”。 (3)八十年不下雨――记着他的好晴儿 “晴”谐音“情”。 (4)外甥点灯――还是照舅 “舅”谐音“旧”。 (5)卖豆腐点了河滩地――汤里来水里去 “点”谐音“典”,典卖,意为怎么得来的东西怎么失去。 (6)饭饱弄箸――是死催的 原为“是屎催的”,“死”为“屎”的谐音。 二.藏词式 “歇后”一词本义为隐去句末之词,暗示其义,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亦将歇后语称为“藏词”,郝志伦先生《汉语隐语论纲》中在隐语构词方式上则认为藏词式又可称为歇后式。陶渊明曾有诗句“再喜见友于”,“友于”即为“惟孝友于兄弟”的藏词隐语,以此隐指兄弟。蒲松龄曾做对联:“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义廉”,上句隐“忘八(即王八)”,下句隐“无耻”。《醒世姻缘传中》此类隐语共30个,皆为藏脚式,主要有: (1)七大八:隐“小”。清代市井,指妾、小老婆,俗语“七大八小”。 (2)十生九:隐“死”。清代市井,“十生九死”的歇后隐。 (3)秋胡戏:隐“妻”。明代市井,指妻子,元剧《秋胡戏妻》。 (4)忠则尽:隐“命”。清代市井,指性命,《千字文》有“忠则尽命”。 (5)号啕痛:隐“哭”。元明市井,指哭泣,“嚎啕痛哭”的歇后隐。 (6)曹州兵备:隐“管的宽”。 (7)赖象嗑瓜子:隐“眼饱肚中饥”,意为无从下口,干着急。 (8)金命水命:隐“走投没命”。 (9)糟鼻子不吃酒:隐“枉耽虚名”。 (10)箩里捡瓜:隐“挑花了眼”。 (11)按着葫芦抠子:隐“一个子儿不剩”。 (12)三十六计:隐“走为上策”。 (13)齐东的外甥:隐“未上阵就喊娘”。 (14)牵瘸驴上窟窿桥:隐“什么是肯走”,即不肯走。 (15)七十三八十四:隐“阎王不叫自己去”,隐指咒人死,民谚。 (16)鼻涕往上流:隐“反了”。 (17)刑于:隐“寡妻”。出自《诗经?大雅?思齐》。 (18)吊在灰窝里的豆腐:隐“吹弹不得”。 (19)开宗明义章:隐“第一”。出自《孝经》。 (20)遍游净土访?^黎:隐“串寺寻僧”。 (21)惧内掌团营:隐“怕老婆的都元帅”。 (22)孩子跑在哥前面:“幼而不孙弟”。 (23)钟楼上的小雀:隐“耐惊耐怕”。 (24)饭店回葱:隐“见买见交”。同“食店回葱”。 (25)呆老婆等汉:隐“没指望”。 三.综合式 这里所指的综合式是指兼具谐音和藏词两种构词方式的歇后语式隐语。歇后语作为一种习用语,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文化、尤其是市井风俗等的影响渗透,加之汉语本身的特点,歇后语式隐语也成为具象思维和联想发散思维的产物。即将表象的、具体的事物作为思维延伸的基础,通过相关、相似等手段进行发散联想,使所表达的语义更加委婉隐秘[4]。这类词在文本中也有所体现: (1)尧舜与人:隐“同”, 谐音“铜”。出自《孟子》:“尧舜与人同耳。” (2)燕/晏公老儿下西洋:隐“己身难保”,“燕/晏公”谐音“阉公”,即太监,指郑和。 (3)钟徐丘:隐“骆”,谐音“落”,谓暗中侵吞经手财物。出自《百家姓》:“钟徐丘骆”。 (4)灯草拐:隐“拄不得”,“拄”谐音“主”,意为无法作主。 (5)鸡屁股拴线:隐“扯淡”,“淡”谐音“蛋”。“扯淡”本身即为隐语词汇,起于宋代浙江杭州商业,后进入当代共同语,指胡说。 综上,《醒世姻缘传》中的歇后语式隐语不仅使用频率高,且语源多面,蕴含丰富的社会民俗文化信息,使得作品语言更加形象而生动、幽默而婉转,极具文学艺术性。 参考文献 [1]郝志伦.汉语隐语在文学创作中的审美文化功能[J].成都:当代文坛,2012. [2]曲彦斌.中国民间隐语行话[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 [3]彭幼航.歇后语形式的隐语[J].南宁:社科与经济信息,2002. [4]郝志伦.汉语隐语论纲[M].成都:巴蜀书社,2001.